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颖  许强  程聪 《科研管理》2023,(4):93-102
一直以来,关于我国“以市场换技术”制度的有效性研究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从制度逻辑的微观视角出发,通过三花与兰柯、丹佛斯两个企业竞合事件的纵向案例分析,研究发现:“以市场换技术”范式下中外企业竞合过程中的主导制度逻辑变革包括改革型逻辑转变和发展型逻辑转变两种范式。在改革型逻辑转变过程中,中国企业基于市场优先策略,采取先隔离再跟进的市场启发机制和先探索再利用的技术积累范式。而在发展型逻辑转变过程中,中国企业则基于技术优先策略,采取的是先跟进再隔离的市场启发机制和先利用再探索的技术积累范式。研究结论对于我国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市场规则和技术机制来实现竞争赶超具有实践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项研究通过一定量的问卷调查,了解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程控交换机行业的技术来源和技术获取情况,利用第一手数据分析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在程控交换机行业的实施效果。本文希望通过对该行业"以市场换技术"的主要模式和效果等问题的分析,给"以市场换技术"政策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战略,以吸引外商投资和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向我国转让先进技术。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出让了市场,但究竟换到了多少技术?换到的技术的经济效益如何?根据相关数据建立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换技术”的模型。模型表明: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出让市场确实换到了技术,但换到的技术经济效益不高;在西部地区市场换技术的效果不明显。最后得出结论:市场换技术的效用并不高,我国在不同地区应探索不同的提高技术进步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市场换技术”在中国一度成为国策,如今却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  相似文献   

5.
“以市场换技术”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吸引外资、获取技术时所一直遵循的一个思路,但对其的政策效果学界一直存有分歧。通过构建数理模型与分析现实案例,得出只有将本土潜在的巨大的市场规模内生于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中,在有效的契约合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学习、共同研制、全程参与等内生性合作,才能切实形成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为我国新时期继续贯彻以市场换技术战略赋予了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6.
"以市场换技术"政策在汽车行业的实施效果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对我国整车制造企业的深入调查,系统分析了"以市场换技术"政策在汽车行业的实施效果,认为该政策虽然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但它促进了汽车行业技术、管理等能力的提高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国内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其政策效果值得肯定.还分析了该政策效果取得的原因,并对相关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我国多数行业技术落后的局面,我国政府实施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思路。但我国企业究竟获得了多少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以市场换技术政策是否起到了预期的效果?有哪些经验与教训?本文主要梳理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投资与贸易政策,以及汽车、发电机、手机、程控交换机、计算机等五个行业的产业技术政策,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一些基础,同时为同行全面认识这一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市场换技术"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对该政策的实施效果一直存在较大分歧。从行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两个视角构建了"市场换技术"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模型,并以装备制造业1997—2006年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市场换技术"政策增加了外商市场占有率,并带动了行业技术进步,但却抑制了本土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说明"市场换技术"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9.
“市场换技术”与产业空心化:一个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市场换技术"战略实施效果不佳是造成我国部分产业空心化的原因之一.回顾了"市场换技术"的政策评价,并对有关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实质、成因与程度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国内有关产业空心化的研究分别从供求失衡、地区性空心化和技术空心化三方面展开.其中,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表明,"市场换技术"政策失效与技术空心化存在着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充分检验"市场换技术"政策入世十年来的经济效果及其对产业安全的可能影响,基于外商直接投资提升国内企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利用中国2004—2010年30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考察"市场换技术"溢出环节的直接溢出效应、竞争效应、人才流动效应、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吸收环节的内外资技术差距、研发强度等因素对内资企业绝对技术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溢出环节的直接溢出效应、人才流动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而竞争效应对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有阻碍作用,这是外资企业市场不断扩大,而我国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不显著的重要原因;吸收环节的通道不畅通是我国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的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发现,"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虽然促进了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的扩张,但是并未能推动技术能力的升级。本土汽车企业仍以模仿创新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外汽车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中国汽车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经营绩效和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同时,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有利于推动汽车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4-2005年面板数据,从FDI企业角度全面实证中国汽车产业FDI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FDI企业的确对中国汽车产业产生正的溢出效应,当然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FDI也不是理想的,其具有挤出效应的一面.同时,FDI企业的溢出效应与技术缺口有较大的关系,FDI企业对技术缺口较大的改装制造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对技术缺口适中的整车制造业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对技术缺口最小的零件制造业的技术产生挤出效应.本文认为"市场换技术"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历史的且不可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臧树伟  陈红花 《科学学研究》2020,38(6):1132-1141
全球竞争背景下,本土品牌厂商的创新赶超之路变得愈发艰难。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厂商开始寻求新的发展轨道,试图通过“换道超车”来重构竞争优势并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借助芯片行业换道超车典型案例,对本土品牌厂商如何通过连续“换道”实现创新赶超的路径演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本土品牌厂商创新赶超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技术换道”与“市场换道”双轨并进,还需要通过跨界领域探索、低端锁定突破、商业生态重构等众多“换道”环节进行逐步推进。研究还发现,市场环境、技术特征、制度供给等机会窗口因素以及机会响应、组织学习、创新颠覆等企业能力因素,在本土品牌厂商创新赶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述研究发现,为本土品牌厂商理论应用实践以及政府制度供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成效不佳的原因辨析及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我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成效不佳的现象,提出随着我国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应适时调整和丰富“以市场换技术”的内涵,加强管理,增强我国研发能力,鼓励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合作、合资设立研发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转移。  相似文献   

15.
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大过程中的一个后续子过程,但同时。它又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运动过程。传统的技术扩散理论停留在对技术采用者的分析上。而在我国,许多条件约束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技术在我国的扩散。  相似文献   

16.
吴涛 《科教文汇》2013,(6):204-208
1952年春夏,苏联为阻止西方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和西德重新武装,在五个多月内与美英法三国交换了八次照会,史称苏联“照会攻势”。本文通过对冷战中这一著名外交事件的介绍和评论,展示了东西方国家在战后处理德国统一和欧洲安全问题上的具体行动,揭示了苏联在贯彻“以统一换中立”对德战略时在具体外交政策上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7.
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大过程中的一个后续子过程,但同时,它又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运动过程。传统的技术扩散理论停留在对技术采用者的分析上。而在我国,许多条件约束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技术在我国的扩散。  相似文献   

18.
余秀江  胡冬生  何新闻  王宣喻 《软科学》2010,24(8):11-16,20
运用SVAR技术建立SVAR⑶模型,探讨我国技术创新、R&D、科研人员和"市场换技术"制度之间的短期与长期关系。研究发现:除了R&D、科研人员之外,"FDI制度"是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另一个重要资源。短期内"FDI制度"通过市场替代机制改变了R&D、科研人员投入的激励机制,导致部分内资企业偏好引进技术的短期行为,抑制了自主创新,但长期内"FDI制度"带来的外资竞争和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R&D两者互为因果、自我加强,科研成果对科研人员的反向激励和拉动作用不明显,"FDI制度"促进了R&D投入;技术创新的规模报酬递减,R&D是技术创新持续增长的主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刘辉同志的文章“技术市场建设及市场管理创新—以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为例”(发表于《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9期)和“技术市场建设及市场环境创新”(发表于《情报科学》2004年第1期),本文针对上述两文中提出的观点,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并对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的创新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20.
许静 《科教文汇》2008,(16):134-134
女高音混声唱法是将胸声区、头声区两种声音状态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在女高音歌唱训练中,要掌握好声区的统一、声音的流畅及宽广的音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掌握好换声区唱法。从低音向高音唱,或是从高音向低音唱找到“换声点”,采用“中东辙”字音练习的办法来解决换声区的统一,避免女声常见的“真假声”打架现象。女高音经过“换声点”掺入假声,达到真假混声最佳状态,从而使高声区和中高声区形成混合声区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