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晏子使楚》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而晏子勇敢而机智地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这个历史故事。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教  相似文献   

2.
张琳 《小学生》2012,(12):35-35
一、说教材特点《晏子使楚》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春秋时期的墨子出使楚国,楚王凭着自己国势强盛,三次想侮辱晏予,晏于一一反驳了楚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这篇课文的特点是故事性强,人物特点鲜明。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文的内容和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楚王用引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让学生从中体会出晏子的聪明才干。  相似文献   

3.
张立 《四川教育》2007,(10):32-32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晏子使楚》。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讲的是晏子到楚国去,三次被楚王侮辱,他三次反驳,用智慧战胜了楚王。师:不错。那么通过读书,你感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4.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生动,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言辞犀利,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余学平 《教师》2014,(30):112-112
正《晏子使楚》是北师大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尊严》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故事组成,三个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学生对《晏子使楚》这一历史故事很有兴趣。文章中的思辩之美,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本课的学习光是兴趣是不够的,学生感兴趣的仅是精彩的故事情节,如何很好地使学生感受正义和智慧的力量,培养他们的正义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6.
讲读课文《晏子使楚》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相对,反驳了楚王,从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的故事。在教时,教师只要抓住了课文重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举纲而百目张。一、抓重点词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动机,为学生学好新知创设良好的氛围。课伊始,大屏幕显示出“尊重”一词,“尊重”由小变大。教师先让学生联生活实际,理解“尊重”的意思,再让学生用“尊重”说一话,然后出示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楚王不不尊重晏子了。”接着,就这一重点句让学…  相似文献   

7.
第十册语文第*26课《晏子使楚》是一则学生很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它叙述了齐国大夫晏子凭着超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把三次企图侮辱他的楚王驳得体无完肤,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除了常规训练外,笔者认为能体现这篇文章的训练特点是:学习简单推理,注意句子间逻辑关系。因而教学本课时,我是“抓点睛之笔”落实常规训练,“重思维训练”来体现训练特点的。一、抓点睛之笔──“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1.抓点睛之笔,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揭示课题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点睛句,然后…  相似文献   

8.
<正>《晏子使楚》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在上这课时,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晏子如何能言善辩,如何机智地战胜了楚王,而对晏子为什么要出使楚国却缺乏必要的认识,于是就有了师生对教材如下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对晏子的审视一位教师这样导入:"《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  相似文献   

9.
《晏子使楚》一文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挫败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和楚王的三次“口舌之战”是课文的重点,特别是晏子的三次反驳反映了他过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高度的爱国精神,是课文精髓所在。如果挖掘不出“舌战”中的精彩之处,语言内涵得不到充分展示,那么,课文就失去魅力,语言就失去光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也成了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重点理解“最不中用”、“水土不同”的含义。技能目标: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情感目标: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重、难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关键:读懂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理解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二、教学过程1.复习巩固,再明脉络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晏子使楚》。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晏子出使楚国,和楚王之间…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晏子使楚》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楚王,从而维护了国家尊严的故事。课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特色鲜明,开篇介绍时间和起因,结尾紧扣全文写结果,简洁明了,浑然一体。教学时,教师要紧紧抓住晏子  相似文献   

12.
《晏子使楚》是根据《晏子春秋》中的两段故事编写而成的一篇课文。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一次,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王仗恃国力强盛,想趁此机会侮辱晏子,以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既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又  相似文献   

13.
培养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而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却经常是就课文讲课文,内容单薄,视野狭窄,教师总喜欢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思维结果呈现给学生,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力,这样语文教学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了。 其实,语文教材中不管是“基础训练”还是课文,有许多都是可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好素材,如教师能发挥语言的魅力去创造情境,使学生主动思考,那么,就能思之有向。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训练内容,把思维训练融入小学训练,藉以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在教《晏子使楚》一文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 《晏子使楚》一文,就齐国使者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对他进行了三次刁难,均被晏子一一反击,从而维护齐国的尊严。文章有层次地描写了晏子予以反驳的经过,表现了晏子的机智、爰国。这一历史故事之所以能从春秋时期流传到现在,与其蕴含着的睿智巧思分不开的。因此,它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教材。 其一:晏子使楚时,楚王为了奚落晏子,命人将城门关起,另开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钻进城。晏子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楚王听说后,立即命人乖乖地打开大门迎接。 楚王为什么会改  相似文献   

14.
《晏子使楚》讲述的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凭着他的语言实力机智反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表现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大多教师教学《晏子使楚》时,普遍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其一,晏子和楚王较量了哪三个回合?(然后一个回合、一个回合地分析)其二,楚王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怎样反击楚王的?(欣赏语言)其三,楚王态度有怎样的变化,晏  相似文献   

15.
【缘起】《晏子使楚》是浙教版第10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国势强盛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反驳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相似文献   

16.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针锋相对、将针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表现了晏子才智过人和极力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这篇课文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17.
《晏子使楚》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为什么能驳倒楚王?我们在阅读中往往理解为全靠晏子的聪明善辩。这样的认识我觉得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通过阅读来以文悟道。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一些关键句子所蕴含的意思,真正领会课文。如文章开头指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这就点明了楚王想持强侮人,动机是极端不善的。文章结尾处的那句话:“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  相似文献   

18.
晏子是春秋时齐国的大夫,极有才干,他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晏子运用自已的智慧,巧妙地反击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文中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反击是全文的难点。我在教这课时,注意运用了逻辑学的知识,分析晏子的语言,并辅以体会晏子的动作和神态,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晏子初到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开了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企图借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我教学这部分的  相似文献   

19.
听音识人     
晏子是中国古代的名人,提到他,我们想到的词就是"能言善辩"。这样能言善辩的人,古今中外不在少数,林肯就是其中的一位。晏子和林肯的故事都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妨从课文入手将两人进行一番比较,其结果颇有点意味。《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予以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经常听一些大师级的课,名师成功的背后不仅折射出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教学风格,还能让我们从中探究教学大师们组织课堂、开展教学的技巧。其中,提问的技巧不可忽视。下面我将结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谈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