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哈斯宝的研究,首先是受到材料的限制。迄今为止,我们只知道哈斯宝把百二十回《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部分,用蒙文节译成四十回的另一部作品,他称之为《新译红楼梦》(下简称《新译》)或《小红楼梦》,并在每回后面加了回评,还撰写了《序》、《读法》、《总录》,又为十二钗作了十一幅画。  相似文献   

2.
在《红楼梦》的评点史上,十九世纪蒙古族红学家哈斯宝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除了《红楼梦》主旨“泄恨书愤”之外,哈斯宝的艺术见地也别有洞天,“暗中抨击之法”就是其针对《红楼梦》人物塑造艺术提出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3.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的主题,以“空白”艺术为基本理论基础,阐释《红楼梦》主题未确定性的内涵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脂砚斋等人作为有着特殊身份、最早的《红楼梦》接受者,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认识与阐释较为深刻、全面,能独树一帜,其中有言人所未言的灼见。脂批认为《红楼梦》主题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情,二是伤时骂世。脂批对《红楼梦》主题的接受与阐释对后世读者的接受及红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红楼梦》接受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一、哈斯宝的被发现自一九七三年春至一九七五年秋,我们用二年半的时间校勘整理、影印出版了蒙文《新译<红楼梦>》一套四册。在《新译<红楼梦>》校勘整理工作过程中,其译者——十九世纪蒙古族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伦理学家哈斯宝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这位被湮没了一百多年的蒙古族优秀学者的睿智聪慧和他独树一帜的精辟见解,终于重新放出异彩!哈斯宝的被发现,不仅是蒙古族古代文论研究方面的一件大事,也是蒙汉民族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哈斯宝留给我们的文  相似文献   

6.
哈斯宝是蒙古族著名的翻译家、文艺批评家。哈斯宝节译的《新译红楼梦》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开启了哈斯宝研究的大门,在之后的三十余年里陆续出现研究哈斯宝的论文、论文集以及多部专著。文章试图从哈斯宝生平、哈斯宝文学观及其他研究三个方面对国内哈斯宝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7.
有些人看《红楼梦》都不注意第四回,其实这一回是《红楼梦》的总纲.只有抓住这个纲,才能正确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才能批判地借鉴,做到古为今用.过去有人把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当作总纲来看.于是什么《红楼梦》是“淫书”啦,是演“色空”观念的啦,是“悲金悼玉”之作啦,谬说种种,或誉或毁,结论只有一个:《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把第四回还是第五回当作《红楼梦》的总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其中反映了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抓住第四回这个重要的纲,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当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爬灰”“养叔”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焦大所骂“爬灰的爬灰,养小故子的养小放子”,原是《风月宝鉴》的“通部大纲”,喻指贾敬、宝玉与秦可卿淫乱导致天香楼悲剧,表现“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主题。后来,随着创作主题的改变,《石头记》形成“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的情节格局,《宝鉴》的中心故事变为从属于宝黛主线的重要辅助故事,“爬灰”的主子由原来的贾涟“家兄”替代贾敬,“养叔”情节变为宝玉与袭人的主仆淫乱,表现“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主题。人物关系由此形成大对调,说明《石头》是在《宝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宝鉴》天香楼故事改头换面,疑点重重地存在于80回《红楼梦》今本,除反映曹雪芹对家世反复进行不同层次的艺术观照,使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脱胎换骨地再创造,还能成为《红楼梦》作者争讼的一方佐证:不仅证明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而且本书是他在自己的创作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多次修改,而形成《宝鉴》《石头》、《红楼》的演变事实。  相似文献   

9.
高淮生的《红楼梦新论稿》带着“话题意识”去追索《红楼梦》中的“话题价值”,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文本研究与综合研究,分析了古代著名思想家与文学家对于曹雪芹思想以及《红楼梦》的影响;揭示了《红楼梦》中“意淫”、“情痴”、“诗意”三大重要关目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内涵,并对《红楼梦》的艺术创作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了文化阐释,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诗人的才情秉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营造而成的心灵之诗。  相似文献   

10.
正反悖谬风月镜——《红楼梦》对一种文化困境的意识与隐喻梅向东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实际上只在第十二回出现过一次,而就有“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第一回)即把它作为总领全书的题目,足见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已大有深意。甲戌本“凡例”在谈及《石头...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予后代作家丰厚的滋养.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巨匠茅盾,深深接受了《红楼梦》的艺术熏陶,并在其传世名著《子夜》中,灵活借鉴、运用了《红楼梦》的若干写作艺术手法.可贵的是,茅盾并非对《红楼梦》进行机械的照搬与模仿,而是将其创作经验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因此,两者在某些地方处于“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一、《子夜》对《红楼梦》结构艺术的借鉴《子夜》对《红楼梦》最重要的借鉴,是在小说的宏观结构方面.我们知道,《红楼梦》以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作为全书的艺术纲领.通过宝玉遇见警幻仙姑,翻阅“薄命司”中所陈图册,以及聆听仙女们演唱的“红楼梦”曲调,点出小说的主人公并暗示了他们的命运,勾勒了小说情节的基本发展趋势.因此,第五回对于全书来说讲,起着一种提纲挚领的作用.换言之,《红楼梦》通过某个中心情节,用一组相  相似文献   

12.
写下了“狼、狗、枭——‘天马’”这个题目,到底要说些什么呢? 说的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贾雨村。在《红楼梦》中,作者写贾雨村这个人物是颇有深意的。从第一回“贾雨村风尘怀闽秀”起,到末一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止,作者把他作为一个开场和收场人物,除了含有  相似文献   

13.
一乾隆辛亥(1791)萃文书屋本(程甲本)是《红楼梦》真本的问题,本来是并不存在的。一百多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各种《红楼梦》版本,都是以程甲本为底本的。1911年,上海有正书局以“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的名目石印了一部80回的《石头记》,第一次公开提出了《红楼梦》“原本”为80回的观念,但并未产生大的影响。直到胡适等“新红学”家出来,宣扬《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作品,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后四十回与  相似文献   

14.
哈斯宝《新译红楼梦》成书年代乃学术界一桩悬案。本文结合新材料,从“序言”内容同落款识年存在的矛盾入手,分别考查了“序言”、“总录”、“回评”、“读法”的写作时间,进而推断《新译红楼梦》基本成书于1832—1833年之间;至于《新译红楼梦》所依底本,非乾隆末刊行的“东观阁”翻刻本,即为嘉庆四年刊出的“抱青阁”翻刻本,要么则为依据这两种刻本重刻的某一翻刻本。  相似文献   

15.
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的手抄本现已发现了五种。除了我校蒙语专业合勘整理出版时所用三种手抄本以外,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还藏有两种手抄本(其中的一个是残本)。这些手抄本上都有“所抄”、“所写”年月。但转抄者们所注明的年月对研究者关系不大,所以人们不关心。如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本,这个本上写有“抄于光绪五年”。人们很注意内蒙图书馆藏本和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藏本,前者注有“始写于道光二十七年孟秋上旬”,后者注有“写于壬子年孟秋吉日,修订于甲寅年中夏”。哈斯宝在他所译红楼梦的“读法”里写道:“这本书里,凡是寓意深邃和原有来由的话,我都旁加了圈,中等的佳处,旁加了点;歹人秘语,则划线标识”。可是上述五种抄本都无此种标识,由此可以断定这五种手抄本都不是哈斯宝的原译本。那么,这五种手抄本上出现的“写于×年×月”和“抄于×年×月”的所注年代是属于哈斯宝翻译的年代呢?还是转抄者们抄写的年代呢?研究者们有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悲剧是文学永远的神圣领地,悲剧的美学倾向在西方和中国却大有差异。王国维是将悲剧这一美学概念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红楼梦〉评论》是开创“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学术范式的范本。王国维将《红楼梦》划归为“第三种悲剧”,并赞其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他对《红楼梦》悲剧价值的挖掘视角和研究方法与其西学背景密不可分,尤其与他对叔本华、康德等西方哲学家思想的汲取和融合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7.
这十七回《红楼梦》是由《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而成的。创作灵感乃是文艺创作里一个难解之谜。研究清楚这十七回《红楼梦》创作问题,对于了解《红楼梦》创作灵感及其创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十七回《红楼梦》创作体现了格式塔美学精神,而格式塔美学通过这十七回创作问题而得到验证。这一切标志着红学研究开始进入现代化殿堂。因为国学现代化问题,就是用现代化科学理论科学阐释国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何跞 《天中学刊》2014,(1):84-88
《红楼梦》第一回交代的小说题名和题名作者,都有着内在的寓意。在石头所题《石头记》之外,作者以情僧所题《情僧录》寓指小说的接受可能,以吴玉峰题的《红楼梦》寓小说的虚构梦幻性,以孔梅溪题《风月宝鉴》寓小说的儒家教化主题,以曹雪芹所题《金陵十二钗》寓此书的主情思想。而真正的作者则通过小说虚构作者和题名者的多种安排掩饰真正的作者——曹雪芹,他还通过题名点示了根源于“情”,由“梦”到“记”到“录”的创作过程,同时用诗语描述了喜少悲多的人生状态,通过僧道二人之语蕴含了关于人生如梦的悲观哲思。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为何“只存八十回”?对此一直是众说纷纭。我认为这是乾隆大兴“文字狱”的恶果之一。是乾隆的“文字狱”破坏了《红楼梦》的完整。但“砍掉”八十回之后的文字,最终还是曹雪芹本人做出的抉择。不过,曹雪芹不愧是文章高手,即使“砍掉”八十回之后的文字,八十回本的《红楼梦》仍不失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悲剧是文学永远的神圣领地,悲剧的美学倾向在西方和中国却大有差异。王国维是将悲剧这一美学概念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红楼梦〉评论》是开创“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学术范式的范本。王国维将《红楼梦》划归为“第三种悲剧”,并赞其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他对《红楼梦》悲剧价值的挖掘视角和研究方法与其西学背景密不可分,尤其与他对叔本华、康德等西方哲学家思想的汲取和融合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