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新书档     
《大观周刊》2010,(39):20-21
《空谷幽兰》精彩续篇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比尔·波特将带你追寻中国禅的前世今生。  相似文献   

2.
孙展 《中国新闻周刊》2011,(1):68-70,72,73
无论是比尔·波特的新作《禅的行囊》,还是大嘴美女朱莉娅·罗伯茨演绎的《饭、祷、爱》(Eat Pray Love),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外放下羁绊,开始明心见性之旅。在这个精神旅程中,中国成为他们“修行”的驿站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周刊》2011,(1):68-69
无论是比尔·波特的新作《禅的行囊》,还是大嘴美女朱莉娅·罗伯茨演绎的《饭、祷、爱》(Eat Pray Love),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外放下羁绊,开始明心见性之旅。在这个精神旅程中,中国成为他们"修行"的驿站之一。他们在这里探寻修复心灵密码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敲打和启迪着这个东方国度,在传统资源向现代转化中,我们做得怎样,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相似文献   

4.
经指点,我慢慢知晓和熟悉了那些花花草草的"姓名"。它们就此成为旧友一般,在路上每每遇见,都让我心中喜悦作为我国南北分界线的秦岭,无论在地质、植被和自然景观方面,都独一无二。然而于我,徒步穿越秦岭主峰太白山,出于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理由——去看那满山红遍的高山杜鹃。在陕西眉县河底村简单午餐后,小雨不期而至。我们搭出租车到了蒿坪寺。位于太白山北麓的这座简陋而清幽的道观,成了此次穿越的起点。主殿前的石阶下,一大丛白色芍药在雨雾中开得晶莹剔透。两个身着青衣、头戴发簪的道士从耳房中踱出来,邀我们三人入屋小憩。早闻秦岭一带山林中多隐士,或道或禅。美国人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就写了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一段)上几个闭关修行的中国现代隐士的故事。这次行走太白,我心中暗自希望能够"遇仙",没想到刚一进山,就从这两个道士的眉宇间,看到  相似文献   

5.
一位道家的隐士,以其名画《溪山行旅图》而著称,此画是最有价值的单幅大型风景画,也是所有中国山水画家临摹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隐士,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符号,他土生土长,又与儒、道、释、法等传统文化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他并非是一个可以整齐划一的阶层或者群体,但从古至今,隐士都是具体而有所指,甚至在不同时期,人们大可以归纳出当时的隐士“领袖”。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周刊》2006,(45):61-61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传席先生,把中国古代隐士分为十种。  相似文献   

8.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庐山的称颂。矗立于大江南岸、鄱阳湖滨的庐山,千百年来,以其重峦叠嶂、飞瀑流泉、松涛云海、变幻莫测的奇秀之姿,吸引着儒释道宦各界名人,孕育了丰富多彩、风格特异的“庐山文化”,成为我国的文化名山。庐山,同时也是历代隐逸之士乐于结庐栖遁之所,堪称隐士之庐,藏龙卧虎之山。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列有全国二十名山历代隐士表,其中庐山一表收列先秦至清代隐士31人,高居嵩山、衡山、华山、武夷、武当、峨嵋、天台诸名山之首;民国吴宗慈纂修的《庐山志》所列历代名人中,曾隐居庐山者有60余人。其实,如果从上古的匡俗算起,至辛亥革命后挚家隐居庐山松树林的清朝遗老陈三立等,长隐短隐一并计算,庐山隐士大约不下百人。 庐山隐士文化的历史,约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上古至汉末,这是庐山的古隐传说时期。庐山最早的隐士是传说中的匡俗,俗又作裕、续。释惠远《庐山纪略》云:“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遁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裕受道于仙人而适游其岩,遂托室岩岫,即崖成馆,故时人感其所止为神仙之庐而名焉。”民间传说匡俗在庐山遇真人刘越,拜之为师,因得道仙去。这是庐山及其异称匡山、匡庐山由来的较早的传说,在庐山北麓的莲花洞东,遗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一直有种隐士情怀,或居庙堂,或在山野,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社会需要时慨然而出,被弃在野时悠然南山。 现在的知识分子,还有没有隐士情怀?现代性的城市精神框架里,知识分子还愿不愿意超然物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伊文 《全国新书目》2008,(19):66-66
"献给寒山子",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的扉页上写到。寒山子是唐朝著名隐士,出生在陕西成阳,年轻时还曾有一段时间生活在长安。他中过进士,做过小官。但官场的种种黑暗和无奈,最终使得寒山子弃仕归隐。"隐士遁人间,多向山中眠……免有染世事,心静如白莲。"  相似文献   

11.
《于陵子》托名战国时期齐国隐士陈仲子所撰,虽出自后人伪撰,但书中保存了陈仲子的诸多资料,对其文献价值应给予关注。《于陵子》现存最早版本为明《秘册汇函》本,乃《于陵子》后世各版本之祖本。文章对《秘册汇函》本及后世诸本进行梳理、考证,以明晰《于陵子》版本源流。  相似文献   

12.
钟祥 《新闻爱好者》2011,(12):156-157
自春秋时期士阶层从统治阶级阵营里独立出来以后,隐与仕、出世与入世、独善与兼济的矛盾便如同形与影一样,始终困扰着中国的一代代知识分子,从而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处世的双重人格。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中,真正的隐士是  相似文献   

13.
四 仕与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两种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关于入仕问题,这里不准备多说。因为,在社会分工不细、以官为本位的封建社会中,出仕几乎是知识分子唯一可走的道路。 隐士在中国起源很早。最初,大抵带有不满现实而避世的性质。《庄子·缮性》云:“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  相似文献   

14.
《素书》是我国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兵书,旧本题汉代黄石公撰写。黄石公为秦末汉初的隐士,曾经在江苏下邳的圮桥上授给张良一部兵书。后来,此书不知去向。给《素书》作注的叫张商英,是宋代  相似文献   

15.
闫浩  杜小军 《编辑之友》2016,(8):104-109
民国时期,英国最早编辑出版了英文版的《中国年鉴》.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在学习英国人编辑《中国年鉴》的基础上,也编辑出版了中国人自己的中文或英文版的《中国年鉴》.同一时期,日本军国主义侵攻中国的野心不断膨胀,其详细了解中国的需求也不断增强.故此,日本一些特务机构在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支那年鉴》(东亚同文会)、《中国年鉴》(上海日本社调查编纂部)及《大陆年鉴》(大陆新报社)等多卷本的《中国年鉴》.上述多种版本《中国年鉴》对于中国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周作人的作品以一种必然猛然走红起来,研究知堂的专论专著也以各种面目和态度问世,仅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的十三种中,就有两种是以周作人为研究对象的,自是十分醒目。去年倪墨炎的《中国的叛徒与隐士:周作人》已引发起不小的轰动(当然不是通俗文艺的那种轰动),读书界人士交口赞誉。  相似文献   

17.
日本金泽文库藏唐写本(佚名)《文选集注》残卷,其中骚类残卷包括卷六十三“骚一”,为《离骚》从“小序”至“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部分;卷六十六“骚四”为《招魂》、《招隐士》两篇。骚类残卷文字上的校勘价值有被学者誉为“一字千金”者,不仅为选学界所推重,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中国改革30年:10位经济学家的思考》,《风雅颂》,《大师的教书生活》,《林凌文选:改革三十年亲历》,《看不懂的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19.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消息:《快乐男声》、《赢在中国》、《感动中国》、《加油!好男儿》、《红楼梦中人》、《春暖2007》、《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2007年度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我的长征》、《香港回归十周年》当选为“2007年度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事件”,这是《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公布的。这十大中有很多是真人秀节目(至少它们都号称是真人秀),  相似文献   

20.
朱瑜 《出版广角》2012,(4):48-51
很多人都会在生命中有过需要独自过一种简单宁静生活的想法,隐士就是我们集体的梦。对隐士文化感兴趣的人是因为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不清洁,同时又无法割舍对现实生活的依恋,所以才会喜欢看彼岸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