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手段,在商店命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型店名进行了归类,并从相似性、认知突显和源域选择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店名隐喻的构建过程,提出店名中的隐喻多属于创造相似性隐喻,具体喻抽象和抽象喻具体的现象同时存在,源域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5,(12):69-72
在Lakoff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对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中使用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其报告主要诉诸了"旅程隐喻"、"建筑隐喻"、"比赛隐喻"、"家庭隐喻"、"宗教隐喻"以及"商业隐喻"等六种概念隐喻。根据Mandelblit的"认知翻译假设",我们提出了在"相似映射条件(SMC)"和"不同映射条件(DMC)"两种情景下处理奥巴马国情咨文中所涉及的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代表人物约翰·邓恩素以其诗歌富含奇思妙喻,思辨性强,想象奇特而著称。"死亡"是邓恩诗歌中的主题之一,有关死亡意象与死亡隐喻的诗歌占很大比例。本文拟从认知视角,借助概念隐喻理论来解读约翰·邓恩诗歌中的死亡概念隐喻,并对其诗歌中大量死亡隐喻的创作原因作进一步分析,以欣赏邓恩诗歌中死亡概念隐喻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认知话语分析方法去识别和阐释中美元首所做的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剖析两国元首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异同,探索中美元首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中美元首演讲语篇中"冲突"、"旅程"和"家庭"概念隐喻具有共同性,两国在应对发展、灾害、污染和反恐等领域的问题时具有相同的政治仪式性活动程序,因此始源喻对目标喻的映射是建立在经验相似性基础上的;中国独有的"圆形"隐喻是根植于国人思维的"天人合一"的社会认知方法在政治管理领域中的映射,美国演讲语篇中的以"宗教"为主导的概念隐喻体系的普遍使用是由于宗教对美国生活、风俗和语言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钟晶 《考试周刊》2011,(45):74-75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往往用具体的、常见的、已知的信息作为始源来认识或理解抽象的、生疏的、未知的物体。隐喻是从源喻到目标喻的映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培养隐喻思维能力,即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隐喻机制。本文作者首先从社会背景、文化价值观和自然和科学知识三方面阐释了建立概念隐喻机制的基本因素,接着结合具体例子,尝试性地探讨了概念隐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论文以中日谚语中与“狗”相关的隐喻表达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系统地分析了中日两国谚语中与“狗”相关的隐喻映射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国谚语中与“狗”相关的隐喻表达大致可以分为“狗喻人”和“狗喻事物”两种概念隐喻模式,由此揭示中日谚语中与“狗”相关的认知模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王娟 《文教资料》2011,(21):30-32
本文作者拟将隐喻分为新喻、活喻和死喻,提出隐喻认知域中人类认知的动态性,并从隐喻认知的外部动态性和内部动态性两大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回族"花儿"的灵魂,是构成其唱词的最基本要素。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就在于反映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认知和推理过程。本文以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宁夏回族"花儿"中意象建构意义过程及认知推理机制。研究表明:概念整合理论的四空间网络能很好地反映意象构建"花儿"作品的文本意义和认知机制,隐喻为其主要认知机制;"花儿"创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对认知语境的建构是实现"花儿"作品成功创作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现代隐喻理论和当今现实文化差异比较理论,从隐喻与文化创意研究入手,对比分析中美广告图示创意实例,探究其在媒体、商业以及商品海报中的传递效果,并对中芙广告隐喻创意进行意义的剖析,进而探讨中芙广告图示臆喻创意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权威语料,考察汉语NA表量构式"火热"的概念隐喻,并对其加以认知阐释。研究发现,"火热"的概念隐喻主要投射到三个域。个人域:喻感情热烈、喻爱情澎湃、喻愤怒、喻疾病、喻态度积极、喻性格热情、喻强烈的愿望;事物域:喻受关注的事物、喻发展迅速、喻色彩、喻程度深、喻精彩的生活、喻深受鼓舞;社会域:喻关系亲密、喻斗争紧张、喻危险、喻战争激烈、喻气氛热闹、喻市场活跃、喻人或物的活跃程度。"火热"具有[+量度]语义特征,其形成是范畴化和隐喻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隐喻贯穿于人类一切自然语言和思维之中,是认知语义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作为隐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死喻,却很少有相关阐述。对其产生、使用以及特点等的解释也显得模糊不清。文章着重介绍和探讨死喻研究中的不同观点,从隐喻运作机制的基础上对死喻的定义、特点进行讨论,同时指出死喻的重要性和应用,分析“死喻变活”的现象以及死喻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隐喻翻译中,喻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可以用转化喻体形象、在目标语言中寻求相应的喻体形象、将隐喻变为明喻、对所翻译的喻体形象进行加注、略去喻体形象、添加喻体形象等方法进行隐喻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隐喻可以表达态度,或抒发情感或判断品性或鉴赏事物。评价理论认为隐喻式的体现属于态度意义体现方式中的激引。隐喻实例分析表明可以依据隐喻中是否含有评价性词汇将激引式体现继续分为显性激引和隐性激引两种。同时,根据评价词汇在隐喻中的位置,可以将显性激引分为本体式、喻体式、喻底式和框架式显性激引;根据隐喻中喻体辞态度意义的明晰程度将隐性激引分为暗态式和中性式。  相似文献   

14.
博喻属于比喻修辞格的复合用法,是独特的隐喻篇章类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对目标域作延伸描述”的为延伸式博喻,和“对目标域作多角度描述”的为平行式博喻。博喻是概念的系统性的最好展现——概念的系统性生成了隐喻的蕴涵,而隐喻的蕴涵使博喻的建构有了认知和辨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家对英语隐喻中对情感的概念化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人的情绪本质上是抽象的,常需要借助借隐喻来进行概念化和表达,这些隐喻往往基于人的身体体验。本文对概念隐喻"HAPPINESS(快乐)"进行了中英文对比研究,发现了该隐喻在两种语言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得出Lakoff的观点具有普遍性,也适用于中文环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认知隐喻理论及隐喻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概念隐喻理论"和"合成空间理论"是认知隐喻理论中对隐喻最具解释力的两大派系。在介绍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进而探讨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用现代隐喻理论来分析《说文解字》中“心部”字在造字中的隐喻思维特点,由于“心部”字多属于反映人类抽象情感世界的符号,所以在这类汉字的造字过程中,隐喻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归纳了四类造字中的隐喻类型:(1)心为主体;(2)心为容器;(3)心为空间;(4)心为其它具体物体。这些隐喻都是以现实物质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既反映出人类的隐喻思维的普遍性,又表现出隐喻与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族非常喜欢花儿,“ɡül”(花儿)是维吾尔园艺文化中最要的质点,这个词在维吾尔语中隐喻义较丰富,本文主要分析了它的隐喻义、审美过程及其在谚语中的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  相似文献   

19.
隐喻从亚里士多德年代便开始受到关注至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而概念隐喻的出现又将隐喻研究推向的了新的高度。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汉语中的"山"。从汉语中"山"的形象,特征,文化几个角度分析"山"的概念隐喻,并由此总结产生这些概念隐喻的原因,为国内一些概念隐喻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进而促进隐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空间观念在人类认知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反映到语言中,空间词语就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借助空间隐喻认知理论,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可对俄汉语空间维度词"大/小"большой/маленький(малый,мелкий)"在隐喻时间、年龄、数量、颜色、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从认知和文化的角度对其异同进行阐释,有助于外语教学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