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元文》误收重收三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元文》中杨汉卿《重修微子庙记》作于金海陵王天德三年,宋九嘉《集种师道赵天祜冯叔献诸作勒石序》作于金宣宗贞祜三年六月至次年十月间,是金人作品。《壁上三韩三重大匡推诚定策安社功臣匡靖大夫都佥议中赞上护军判典理事致仕郑公墓志铭》是高丽方于宣所撰,非于宣,《全元文》重收。  相似文献   

2.
《全元文》是古籍整理的一项重要成果,但因工程浩大,难免有所疏漏。笔者在翻检地方文献之时,得《全元文》失收文四篇,其中墓志两篇,碑文两篇。  相似文献   

3.
《全元文》在整理过程中未充分利用地方金石志,使不少理应收录的文献仍散罗其中。文章从地方石刻材料中辑得《全元文》失收之文六篇胪列于下,以补其阙。  相似文献   

4.
王艳 《华章》2010,(27)
<全元文>所收陈黄裳、曾福异文各一篇,未收崔栋文.今笔者据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得见<全元文>所未载三人之文三篇,现抄补于此.  相似文献   

5.
郑樵的《六书略》是持"凡许氏是者从之,非者违之"的态度研究《说文》等古书撰写而成的,它收尽天下之字并对其逐字进行分析。郑樵对所收汉字进行具体形义解释的文字内容以《说文》为宗,以《尔雅》《方言》《集韵》等众多古书籍材料为依托。本文全面系统地梳理《六书略》字形释义对古书的引用状况,从文本角度客观地看待郑樵对文字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全元文》出版后,各家从方志、石刻碑铭,或从稀见元人文集中辑得大量漏收篇章,这些无疑都为实现其"全"的目标贡献良多。有关《全元文》的版本选取问题,各家在补遗时,多有论及,本文所补前两篇亦属此种情况。目录提要书,尤其是善本书志,可以作为《全元文》辑佚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作为辑录体目录,清代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载录元人序跋多篇,可以作为《全元文》辑佚的重要来源,然而,《全元文》在编纂过程中并未充分加以利用。《爱日精庐藏书志》中的部分作家作品,《全元文》已据其他书籍予以收录。经检核删汰,《爱日精庐藏书志》中有《全元文》已收作家15人的16篇文章,《全元文》失收;另有34位元代作家,《全元文》并未载其人,可辑补佚文34篇。  相似文献   

8.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发表《杨维桢〈老客妇谣〉辩》一文,作者“从辩《老客妇谣》入手,兼论杨维桢思想”,以为《老客妇谣》应是杨维桢所作,而并非朱彝尊所云“殆好事者为之”,进而从分析杨维桢思想来印证此论。笔者认为作者的基本判断是准确的,然又为此文没有提供充足的史实证据而略有遗憾,仅以“藉诗词以言志乃诗词创作中所常见,有时为了抒发胸怀,甚至假设某些情景。古人在诗词中叙说年龄时有过称之现象,如七十余岁称八十,八十余岁称九十,这是不足为奇的”之语来解释杨维桢此诗中  相似文献   

9.
《全元文》中收录的部分作品文前题署的作者存有谬误。结合具体的篇目,将误题作者的类型概括为五种:一篇文章重收,分署两个不同作者;误将官职作人名;不明作家名字而分作二人;因字形相近而误题作家姓名;未审内容而误题作者。对误题作者现象发生的原因亦略加考论。  相似文献   

10.
杜晓梅 《文教资料》2006,(26):55-56
《西湖竹枝歌》是杨维桢优秀的诗歌作品,在当时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杨维桢也邀请了一百多位诗人来写和诗,从而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西湖竹枝歌》实际上是杨维桢对诗歌进行革新的工具。《海乡竹枝歌》是杨维桢反映现实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竹枝歌扩大了杨维桢的影响,提高了杨维桢的声誉,在确立杨维桢成为元末诗坛盟主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元朝大文学家范梈的散文素无刊本,故散逸甚多。对《全元文》努力搜辑,仅得范梈散文八篇,但是它并不真"全"。本文补辑范梈佚文四篇,及佚文存目五篇,以补《全元文》之失。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7,(4):70-76
陈栎《定宇集》卷17《别集》载录元代作家作品多篇,《全元文》在编纂时,编纂者仅是用《定宇集》加以校勘,忽视了《别集》的价值而未加利用。《别集》载录了大量友朋的作品,经核检,有八位作家的十二篇作品为《全元文》失载。这八位作家中,有六位是《全元文》未收之作家。搜检《定宇集》补充了《全元文》的阙失,扩大了元代作家的数量,增加了元代文章的数量,发掘了陈栎友朋的序跋、书信,也为陈栎的交游、著述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近期在翻阅河南地区方志时辑得《全元文》失收之文六篇,且其作者亦未见载录,兹点逗于下并略加考案,以作补遗。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新见材料,对《全元文》未收之郭麟孙、姚安道、陈方等人的十二篇文章进行补辑,评析其文学价值,旨在为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和《全元文》的进一步修订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明清通俗类书与《金瓶梅》关系密切,仅以《别头巾文》为例,即可见其一斑。与《金瓶梅词话》中别头巾文相关的文字屡次出现在明清通俗类书中,《绣谷春容》《游览粹编》《山中一夕话》《解人颐》等书中均有刊载。将相关文字列表予以比较,并稍加解析,可以认为通俗类书中所收《别头巾文》,除《山中一夕话》外均无作者署名,此文系无名作者所为,而《山中一夕话》中所署"一衲道人"系出版商或增订者笑笑先生伪托。《山中一夕话》中的祭头巾诗,是笑笑先生"删其陈腐,增其清新"增订上去的。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三种误区:重"言"轻"文";重"文"轻"言";"文""言"并重,但关系僵化。笔者基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及学生长远发展,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以文促言,以言悟文",由"文"到"言"再到"文",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近期,笔者有幸聆听了几节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市级公开课,其中课题为"《记承天寺夜游》的同题异构课"观摩了三节,授课者皆为市区级骨干教师,授课对象为八  相似文献   

17.
《全元文》的编纂出版,为研究元代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笔者在阅读相关安徽地方文献时,发现元人撰稿12篇,皆不载于《全元文》,相关补遗文章也未提及或补入。其中,汪泽民2篇、汪幼凤3篇、李习1篇、倪从1篇、傅若金1篇、曹时敏1篇、吴翱1篇、无名氏2篇,今予以辑录,补《全元文》之阙,为研究元代安徽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选》的选文标准在选学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各家观点不一。本文从萧统《文选序》出发,概括其为:单独成篇,着意为文,重辞采之美,及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综辑辞采""错比文华"者,皆在入选之列。  相似文献   

19.
<正>杨绛《有什么好?——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一文作为"前现代小说"的辩护状,是对伍尔芙《现代小说》一文所代表的现代派小说观的有力回应,对纠正现代性叙事实验中轻视小说的故事性与情节塑造的极端化倾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参阅拙文《论杨绛与英国文学的关系——以小说艺术的对话为中心》,《文学评论》2019年第2期)。杨文也可以看成是现代派小说观与经典现实主义小说观的世纪PK。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来,治《说文》者屡次转引戴侗《六书故》中所引的唐本《说文》来考释文字.可见《六书故》所引唐本《说文》有其重要的文字学价值.通过考证,认为《六书故》引唐本《说文》"械"篆的"或说内盛为器,外盛为械"非许慎《说文》之原说解,只可作训读《说文》之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