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单伟 《大观周刊》2011,(44):127-127
中国油画中的民族性是中国油画区别于西方油画的关键所在。中国油画民族性的建构应当从借鉴吸收西方油画中的优秀元素、扎根在民族生活土壤之中、紧随时代步伐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在跨文化传播中,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空间。分析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与现实发展状况,探索如何在坚持民族气质的同时使中国电影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走向国际,是本文对跨文化传播背景下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一个论断出发,对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涵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族性文化成为世界性文化,以及民族性文化未必具有世界性这两种情形。最后,讨论了中国文化在“民族性与世界性”语境下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卫星电视、互联网络等高科技传播手段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在加速进行。如何利用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并通过这些"民族性元素"建立起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影视音乐文化主体,其中,这些"民族性元素"运用地到位与否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深入了解我国当下影视音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整理、挖掘并归纳出我国影视音乐作品中常用到的"民族性元素"的表现方式,并结合实例对其加以说明。最后,对这些"民族性元素"在我国影视音乐创作中的未来发展做出思考与总结。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进程使得民族性文艺总是在“传统与现代”、“现代性与民族性”、“全球化与民族化”等二元对立的边缘徘徊。新中国成立以前,民族性文艺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性文艺事业在政府.各民族人民群众和各民族文艺家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保护民族性文艺,促进民族性文艺的发展,国家制定了种种发展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政策措施。在民族性电视文艺工作方面.国家民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文化部、中国文联共同举办了多届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文化部.国家民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举办了多届全国少数民族“孔雀奖”声乐比赛。无疑,这些工作意义重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似文献   

6.
民族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展现本国固有文化和内涵的深层次的精神意蕴和人文社会成为民族性电影的核心。民族性电影要将其文化融入世界现代电影大潮中去,反思民族的同时传递其想表达的核心精神,将本土人文精神寓于镜头、画面、色彩等电影媒介之中。《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作为日本系列电影,通过战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同代表日本民族精神内涵的东京电视塔的梦幻之景相联系,展现了日本固有的“物哀”美和其自身的民族文化特征,但同时也在其整部影片中发现对于二战时侵略行为反思不彻底以及将其民族形象置于受害者形象之下的民族性表达,这种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的展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偏颇。  相似文献   

7.
张阳 《新闻前哨》2012,(4):71-72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由此引发的各种突发性事件急剧上升。"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对于媒体,尤其是地方台来说,如何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找寻受众关注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8.
突发事件是新闻媒体要经常面对的事件。如何有效地组织一场新闻报道战役,将一个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做得既及时、准确、深入、形成规模,又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收到安定民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的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潜藏着危险性。如果政府处理不当或媒介引导失当,将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本文主要从媒体角度出发,分析突发事件是如何演变成危机事件,浅议新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安君  姚若琳 《今传媒》2014,(12):147-148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认识,"各个民族的装饰艺术都表现了人类具有喜爱节律性秩序的心理倾向"。同样,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对于自然和社会有关美的认识,如何将民族传统审美观贯彻于设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始终,以我国传统有关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师法自然"为思想基础,强调教学的"民族性"、"地域性"、"创造性"的原则,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因素,并将民族传统审美观应用于设计是本文讨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周宇豪 《现代传播》2019,(12):30-37
从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话语概念理论中寻求社会主义国家国际话语权建构依据显然南辕北辙。近代国际秩序变迁经验及当代国际秩序重构的未来趋势为社会主义国家国际话语权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在逻辑,即民族-国家观是适应人类和谐共生、不断发展、消除歧见和冲突的基本动力源。将"中国特色"作为体现民族性原则和国家利益又超越现有意识形态歧见,并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向更高层次文明进化发展,是创造性建构社会主义国家新型国际话语权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以这种原则考察中国特色国际话语权建构的标准依据及其路径,才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真正以"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大国形象展示于世界面前。  相似文献   

12.
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在突发事件中,记者经常面临着角色的冲突,是记录惨痛的事实,还是伸出援手解人于危难,成为两难选择。在突发事件中,新闻记者如何进行角色定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瞿大喜 《新闻窗》2009,(3):122-123
民族新闻除了有一般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服务性等共性以外,还有民族性这一个性。所以,要把握民族性这一根本要素,才可能突出民族新闻的个性,体现民族新闻的民族特色,使民族新闻报道名副其实。结合这些年的新闻工作实践,笔者想就民族新闻报道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主流媒体传播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燕  韩姝 《新闻爱好者》2010,(11):60-61
近年来,大大小小的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突发事件,从非典事件到甲型H1N1流感事件,世界正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本文以阶段分析理论为研究基础,将甲型H1N1流感事件的处理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潜伏期、突发期、延续期。通过对《人民日报》中关于甲型H1N1流感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在甲型H1N1流感事件中主流媒体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公共突发事件频发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9·11"、汶川大地震、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这些突发事件的不期而至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机,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危机,把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对促进经济发展、保证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在危机事件处理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因此,研究媒体如何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如今,面对社会各类信息传输的快节奏,人们已经不再大惊小怪,反而是信息慢一步,会引起大众的不满,而突发事件的报道更是如此。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媒体愈发专业和成熟,而作为新媒体,应该如何面对突发事件?如何发挥其社会引导作用?如何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新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结合此背景,笔者详述了移动电视的媒体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现如今,面对社会各类信息传输的快节奏,人们已经不再大惊小怪。反而是信息慢一步,会引起大众的不满,而突发事件的报道更是如此。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媒体愈发专业和成熟,而作为新媒体,应该如何面对突发事件?如何发挥其社会引导作用?如何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新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结合此背景,本文详述了移动电视的媒体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8.
杨柳 《大观周刊》2012,(33):26-26
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绘画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中国画要繁荣发展,走出国门,就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保持绘画的民族性。本文试图从中国画的意境、笔墨等方面探讨中国画的特色,并对保持中国画的民族性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传承中档案资源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得到扬弃和发展,对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记录着中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档案资源,是无法与中国历史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相隔绝的。我们需要置身于历史文化传统大环境中,对档案资源的建设问题进行理性的思索。在全球文化出现均质化趋势的今天,如何理解和认识文化的多元性与民族性?如何把握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如何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去规划档案资源建设?本文立足于这些问题展开论述。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伴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不断扩张,网络舆论迅速崛起一跃成为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推手。从前几年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到去年钓鱼执法的广泛讨论,再到前不久唐骏事件的喧嚣与热闹,我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舆论时代。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传统媒体该如何应对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媒体和传媒专业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