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何聪  秦娟 《教育探索》2006,(1):30-32
课程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和考试改革是否成功。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发挥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和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强调学生评价的多主体参与。重视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方法,才可获得新课改中学生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成功。同时应明确在学生评价与考试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思想观念上,认识有偏差;在评价与考试标准上,存在模糊性;在评价内容上,对非学业内容须加强;在评价方法上,操作性不强。  相似文献   

2.
对基础教育考试改革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试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基础教育考试改革的方向应包括六个方面:突出考试的诊断性和发展性功能;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注重考试结果的运用,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改革毕业考试、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将升学考试成绩与平时评价结果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考试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重要手段,考试管理是保证考试公平性、公正性,促进教学工作的关键。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考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推动考试管理工作的改革:实现命题规范化、科学化;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高校就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进行了多方位的改革与探索,但对作为检验教学效果和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的考试,还存在过分重视书本知识、重视考试结果、考试方式过于单一、考试功能过于单一、考试时间过于集中等问题.以法理学为例的考试方法改革具体来说应为理论、能力并重的考试;应打破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模式;并且要增加授课教师上课期间考试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5.
考试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根据《课标》精神,我们对科学课的考试进行了改革。一、考试内容的改革传统的考试以记忆性、技巧性或速度性的内容为主,答案常常是惟一的。新课程要求考试应“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多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少考查记忆性的内容。为此,我们在考试内容上减  相似文献   

6.
考试改革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一系列考试改革措施 ,借助考试环节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这越来越受到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长期以来 ,传统的考试方式和方法主要用于测试和评价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情况 ,这种传统做法难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反而容易使学生处于死记硬背、被动学习、陷入考前突击的误区。实践证明 ,为了把考试真正变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对考试基本功能的重新审视1.淡化对学生的评价功能我们以往的考试重在对学生的评价 ,根据学生学科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优劣 ,多数学生为此而产生了怕考厌考的心理。据我所了解 ,一些国外的考试 ,从不向学生公布分数 ,更不以分数排名次。但是 ,对学校却有评价排名 ,以促使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众所周知 ,学生的质量取决于学校的办学质量。因而我们要淡化用考试评价学生的做法 ,应通过考试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2 .重视检测功能考试的另一功能是检测 ,通过考试检测教与学的得失、教与学的方法优劣。当然这一功能也可以通过作业反映出来 ,…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升教育评价尤其是标准化考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面临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当前标准化考试面临诸多困境,包括难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应试导向加剧等。为解决上述问题,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提出应依据学生的社会文化特征为学生设计更加科学、有效、公平的评价,明确文化背景相关性、呈现与表达多样性、深入学习指导性、个体特征适应性、结果分析交互性等五大实践原则。文章着重阐述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的内容特征与实践原则,并依据这一理论对我国新时代教育考试评价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考试社会的域外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若玲 《考试研究》2008,(1):112-120
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考试社会暴露了考试所带来的重压和种种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并引以为戒。他们应对这些问题的共同措施是改革考试制度,进行社会和教育的"综合治理",使之朝标准多样化方向发展。考试社会有其利弊优劣。随着各行各业越来越多地采用考试手段来测量、评价人才,中国正逐步走向一个考试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深入分析考试社会的利弊,兴利除弊,而且应当借鉴他人的经验,以形成一个健康和良性运转的考试社会。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中新课程采取模块学习的模式,而在新课程实施中,其评价体系出现了评价偏离课程体系、评价方法单一、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难以兼顾、学生主体性难以发挥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构建更好的模块学业评价体系,学校应认清模块考试的重要性质、功能和目的,脱离高考导向;重视模块考试中的过程性评价;突出模块考试学业成绩评价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做好模块学业成绩的学分评定的收放有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已源远流长了上千年,其间沉沦跌宕、几经变革。在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倡导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的形势下,回顾历史,反思其经验和教训,将对我国教育测评的改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在各类考试评价中,高校招生考试的影响最为广泛而重大。推进我国高考综合评价改革,需要认真探究其保障条件,选择适宜的改革途径。既要重视健全学生日常学习成绩的有效考核机制,也须建立相应的学校诚信与社会诚信的保障体系。走渐进改革之路,可避免考试评价制度大起大落所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极大地降低高考改革的教育成本与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意见、满意度及建议的调查分析,认为要有效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就必须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查、改革期末考试命题、重视社会实践、设置教学助理。  相似文献   

14.
高师公共心理学成绩考核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核模式的改革是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优化的高师公共心理学成绩考核模式,必须确立科学的成绩考核的目标体系,建立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的机制,建立系统的成绩考核的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15.
基于AHP的自学考试助学组织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自学考试是一种教育制度,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目前,自学考试的学业评价是以国家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虽然强化了学业评价的公平性,但却忽略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所以,将学习过程考核与国家考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自学考试学业评价改革势在必行。鉴于自学考试的助学组织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保证过程考核的有效性,就必须对已有助学单位进行评估,以便筛选出具备条件的单位参与过程考核。本文是针对北京自学考试办公室对助学组织的评估而展开的系列研究之一。核心是利用AHP层次分析方法。解决评估的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的权重估值问题,从而,使得对学校的评估结论更具相对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形成。但无论从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现状出发 ,还是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出发 ,都应加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本文旨在从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三个方面阐述其改革的内容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建设国家学分银行是推进我国继续教育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它为处于发展十字路口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引了改革方向。自学考试应抓住历史机遇,在现有制度和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与转型。一方面,要将自学考试改革与国家继续教育的整体改革统一起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自学考试评价方式多样化以及与其他教育形式学分互认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借鉴国外高校考试模式实施创新课程考试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试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成效测量的主要手段,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国外考试注重了平时成绩及过程性的考核,考核形式实现了多样性。我校实行创新课程建设,需要对考试制度进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考试模式,实施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以及过程性考核的创新课程考试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考试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考试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重点阐述了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工作出现的综合评估没有科学化、常态化,考试内容和形式不合理,缺乏用人单位的培训和考核机制;建议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成立考试管理中心,采取随机组合的考核形式,与用人单位协作,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目的在于促使高校考试管理工作信息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20.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任务,也应成为高考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高考制度创新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才群体结构优化,构建和谐社会;育人的全面要求与特定时段人的发展的有效集成应相互衔接。改革高考制度的过程中要注重:重塑共性;方式多样;降低难度;评鉴多元;衔接课改,促进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