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思想是对陈白沙开创的江门心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构成岭南心学思想路线,此路线是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综合创新.湛氏心学思想包含“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本体论思想,以及主静与主敬相统一、涵养与致知相统一、知疑与创新相统一的功夫论思想.  相似文献   

2.
"自得"是白沙心学的核心思想,它实现了白沙心学从儒学岭南化到岭南化儒学的转变。"自得"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指主体的自主、自立,强调主体的自我价值;其次是主体自得于道、自得于理,强调主体的社会价值、社会责任;其三是是超越功利的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即自然之乐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陈白沙注重从心体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渐次扩充而达致天理,心体与天理并重是陈白沙心学的显著特征.牟宗三认为陈白沙在体证工夫上并未达到儒学天人合一的境界,从体证工夫的角度讲,陈白沙的心学是玩弄光景.牟宗三儒学体系中陈白沙心学地位的缺失,是牟宗三对陈白沙心学的误读.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代,儒学影响达到岭南少数民族地区。汉帝国儒家化文教政策的刺激,和岭南地方循吏本着用夏变夷观念和大一统意识所进行的治理实践,在使儒学成为当地主流文化价值形态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个新的本土儒学知识阶层产生。这为以后儒家文化传播至整个越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两汉时代,儒学影响达到岭南少数民族地区。汉帝国儒家化文教政策的刺激,和岭南地方循吏本着用夏变夷观念和大一统意识所进行的治理实践,在使儒学成为当地主流文化价值形态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个新的本土儒学知识阶层产生。这为以后儒家文化传播至整个越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作为江门学派的开拓者,白沙心学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尤其在宋明理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它是一道链环,缺少了这一环,有些问题就无法解释。因此,白沙心学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五邑大学社科部刘兴邦教授撰写的新著《陈白沙心学价值审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着重对白沙心学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解读,拓展了白沙之学研究的领域,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学术特色。一、从理学与心学的比较中对陈白沙心学进行定位针对以往学术界只注重对理学不同派别的区分、而忽视各派内部不同分岐的缺陷,该书既肯定陈白沙心学是宋明新儒…  相似文献   

7.
陈白沙作为明代理学家,被誉为“岭南第一儒”,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心学的发展进程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邑大学教授张运华所著《白沙心学与道家思想》,在理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分陈白沙与明代心学的建立、陈白沙心学思想的基本体系、道论与道家思想、主静说与道家思想、道德文化与道家思想、仕隐进退与道家思想、人生情怀与道家思想等七章考察了陈白沙心学的产生及其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中国和平崛起并出现儒学复兴趋势的时代背景下,具体论述了儒学复兴的十大标志。进而评析了现当代儒学的几种理论形态,展望了当代儒学复兴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在新世纪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学的理论形态将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花齐放、多元并存的。现代新儒家的新心学、新理学、新经学固然有其发展空间,但很难突破经院哲学的藩篱而为普罗大众所接受,世纪之交兴起的"新儒教"虽然将在民间聚集信徒,但不可能像倡导者期望的那样成为中国的"国教"。而面向生活实践的"生活儒学"与重视道德人文精神的"民主仁学"则提供了一个有可能深入社会生活与大众理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论江门学派     
江门学派是明代心学发展链条中与王阳明心学不同的另一条心学路线。陈白沙、湛甘泉以“自得”之学,“随处体认天理”为出发点,形成了本体论层面的心理合一,与程朱理学的绝对主义“理本论”和陆王心学的绝对主义“心本论”不同;同时,陈白沙、湛甘泉提倡涵养与致知相统一的“自然为宗”的工夫论原则,与程朱理学以“道问学”为主的工夫论和陆王心学以“尊德性”为主的工夫论也不同;从而形成了江门学派的本体论、工夫论特色。  相似文献   

10.
陈白沙作为明代理学家,被誉为“岭南第一儒”,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心学的发展进程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邑大学教授张运华所著《白沙心学与道家思想》,在理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分陈白沙与明代心学的建立、陈白沙心学思想的基本体系、道论与道家思想、主静说与道家思想、道德文化与道家思想、仕隐进退与道家思想、人生情怀与道家思想等七章考察了陈白沙心学的产生及其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全书资料丰富,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11.
在儒学与佛教的关系史中,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唐代以来佛教禅宗与宋明理学之间的关系。而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自佛教传入伊始,相对于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在儒学发展史上也有一个由汉末魏晋发端,经由南北朝、隋、唐至宋代佛学化的过程。儒学发展佛学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陈白沙对二程儒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注重心体和道体的均衡表述;其二,强调心体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彰显德性自由;其三,继承了儒学易简的理念,形成了以“勿忘勿助之间”为特征的易简的体证工夫论.陈白沙的儒学思想源自二程又自成体系,在儒学道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江门学派的和谐文化特质是指江门学派提出的"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心与理的和谐统一。它强调自我意识与社会规范、个体情欲与道德理性的协调,克服了朱熹理学以理主宰心和陆王心学以心替代理的心与理的对立与冲突,实现了心与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明儒学案》不为李贽立学案,不是出于门户之见,而是由黄宗羲的学术史观所决定的。黄宗羲主张打破学术门户,在明末清初阳明心学成为众矢之的的学术背景下,亟辩儒释界限,力主心学非禅学,反对人们将王门后学的禅学流弊加在阳明头上,并细致区分了王学末流的学术归属,认为有儒学中夹杂禅学,但仍为儒学者;有失却儒学本质,归于禅学者。李贽是极端“狂禅”,且落发为僧,其学术已失儒学本质,被黄宗羲划归禅学,从而在总结明代儒学发展的《明儒学案》中悄然隐去了李贽。  相似文献   

15.
从叔孙通到公孙弘,画出了儒学在汉代演变的轨迹,充分表现了儒学终于完成了对专制政治的适应.与董仲舒改造儒学将之引向神学化和宗教化不同的是,以叔孙通和公孙弘为代表的儒宗人物使儒学完全世俗化、实务化甚至奴性化.他们对儒学发展走向所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实践中,毕竟无法与董仲舒所建立的新的儒学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相比.  相似文献   

16.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尤以散文受儒学的影响最深。尽管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着其它学派的学说精华,存在形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由子学上升为经学,又变化为玄学、理学、心学、朴学等等,然而中国古代散文以儒学为主流意识的精神实质却从未改变,与儒学的发展、演变同步而相辅相成,并与儒学的兴衰相始终。  相似文献   

17.
从日本社会的儒学发展来看,其认知与实践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对中国儒学的继承与自身儒学的发展。在日本儒学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程度是随着汉字的传入以及汉文化的东进而不断发展的。同时,以大化改新为标志实现了儒学在全日本的全面发展。最终,促使儒学成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儒学而言,其对于日本民族的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岭南传统文化为例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备哲学思想建设功能、政治思想建设功能和道德建设传承功能等。在哲学方面,陈献章、湛若水创立的岭南江门学派倡导以"自然为宗";在政治方面,康有为、孙中山建设"小康"、"为公";在道德方面,慧能、葛洪的"善修";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哲学的、政治的、道德的积极启示。通过对此功能主义取向的研究,必然会推动岭南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研究走向深入,彰显文化理性。  相似文献   

19.
大连风物传说作为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仁爱、义勇、忠信、和谐等儒家文化内涵,映衬了风物传说的某种儒学化倾向,更反映了非物质文化与儒学之间挥之不去的连带关系.  相似文献   

20.
儒学的发展具有开放性,从产生到今天,先后经历了先秦、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五四前后等四次比较大的变革,导致了中国范围内、亚洲范围内、世界范围内三次比较大的融合。儒学发展到今天,进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但它融合的历史并没有结束,仍然在创新中发展,发展中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