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缶知缶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主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日:“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相似文献   

2.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奏瑟”,教材上注为“奏瑟,弹瑟,下文‘鼓瑟’同。”案:《说文》:“奏,进也”。本篇下云:“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所为,秦御史所书均为“鼓瑟”,“奏”“鼓”区分甚明。又下云:“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北京大学编《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一本‘奉’作‘奏’。”秦方“请奏瑟”,赵王“请奏盆缻”,针锋相对,何其  相似文献   

3.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语一册)有这样一句话:“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课本注“奏瑟”为“弹瑟”,并认为它与下文“鼓瑟”义同。其实,“鼓瑟”确为“弹瑟”,而“奏瑟”当为“进瑟、献瑟。”其一,“奏瑟”作“进瑟、献瑟”解,符合当时外交辞令的风格。渑池之会,尽管剑拔弩张,气氛紧张,秦王即使有意羞辱赵王,其说话也还是委婉含蓄的。因而,秦王表面上并不会直接强令赵王弹瑟,而是十分客气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赵王)献瑟”。蔺相知以牙还牙,先也不直接强令秦王击盆缶,而是说“请(允许我向)您  相似文献   

4.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之语,其中的“以相娱乐”一句,包括教参在内的诸多版本均将其翻译为“以(借)此互相娱乐”。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不仅未能准确地传达司马迁的本意,也未能完全表现出蔺相如不畏强暴、针锋相对、轻巧腾挪、化被动为主动出击的大智大勇。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汪隽 《学语文》2007,(3):32-32
人教社2005年第1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句中“御史”一词,课本注为:“战国时对史官的称呼”。这个注释的意思自然让人有两种理解:一是战国时称史官为“御史”,二是战国时的“御史”就是史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并非全然如此。课本注释不当。  相似文献   

6.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述了“渑池会”的前因后果及全过程。席间有“赵王鼓瑟”、“秦王击瓴”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很值得探究。从当时的背景看,“鼓瑟”“击瓴”绝非“以相娱乐”,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相互嘲弄,当有其特定的隐含之义。笔认为:“赵王鼓瑟”、“秦王击瓴”是“渑池会”秦赵斗智的高潮表现,是通过“鼓瑟”、“击瓴”表达了在外交场合中当说而义不能直陈的内容,是一种外交辞令的委婉暗示和隐谐。  相似文献   

7.
偶读陕西师大所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99年第10期)“备课参考”栏目里有关韩卫国先生《一条应该补充的注释》一文,深为韩先生学识之广博与备课之扎实所折服。但,韩文对“善为秦声”(现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所谓补充注释,笔者却不敢苟同,其理由如下。韩文所以“补充”此“注释”,其根据是秦国李斯《谏逐客书》里有关“秦声”的介绍。诚然,李文“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确系秦王所为。但,李斯为此文是在秦王(秦始皇)十九年,即公元前237年,而“渑池之会”却是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79年:二者相隔近半个世纪。试想,以后人之言证前人之行,恐怕于理不通吧?况且,《谏逐客书》中所“退”之“筝”,正是秦昭襄王请赵惠文王所奏之“瑟”呢。(筝,乐器名,瑟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第5页注释〔45〕,朱东润主编)倘若秦王真的请赵王演奏所“弃”“退”了的“筝瑟”,那岂不是自取其辱?那么,相如请秦王击缶,“秦王怒,不许”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在古代,那些乐工伶人的地位不高,秦王了解这一点,才趁“饮酒酣”大咧咧地提出“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这一极不符合赵王身份的要求。真可谓“醉翁之意不...  相似文献   

8.
《将相和》是十二册(大修订)小语教材的保留篇目。其中“渑池会”上,秦王与蔺相如的较量,主要表现为秦王哄骗赵王为其鼓瑟并记之,使赵王受辱;而蔺相如立即反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并记之。这样的结果是“秦王没占到便宜”。对于书中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秦赵斗争,两方平局;二是秦王想占便宜,结果反而“吃亏”了。哪种更妥呢?首先,我们要看“瑟”和“缶”是什么。“缶”起初为先民们装食物、饮料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就产生了“击缶”的演奏形式。《诗经·陈风》中有“坎其击缶”的记载。“击缶”…  相似文献   

9.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渑池之会”一节里,蔺相如为维护赵国尊严而跪请秦王为赵王击缶,“缶”为何物?教材如是注释:“缶,盛酒浆的瓦器。”笔认为此注不妥,“缶”应是瓦制打击乐器而非盛酒浆的瓦器。其原因有四。一、“缶”在古代汉语里有三种意义:①瓦器。圆腹小口有盖,用以汲水盛流质;②古乐器名。瓦制的打击乐器;③古容量单位。一  相似文献   

10.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其中的“怒发上冲冠”,中学语文课本注为:“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这是夸张的说法。”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极其愤怒。”安徽大学等十三所院校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曰:“内心  相似文献   

11.
张灏 《考试》2006,(10)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都会对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的故事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但其中的一个段落却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赵王召见蔺相如的一段。原文如下: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相似文献   

12.
精讲课文,就是对课文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剖析讲述吗? 答曰:非也.精讲课文应该视教材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确定精讲内容.有时,即使是教材的重点,也不能被精讲,因为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与已获能力即可自行解决.总之,根据笔者教学体会认为这样三点可确定为精讲要点.一、抓住关键性词语. 名家名篇,不乏精采之处,通过这些地方的讲解,使学生在获得享受的同时看到自己的差距,这对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对理解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渑池之会"一部分中有这样两句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这里的"令"和"为"两个诃的使用就很精采."令"字不仅祈使的口气.而且比较强硬,在秦赵两王之间,谁都不能用"令",但秦国这位御史却把秦王"请鼓瑟"的"请"字写为"令",这就活画出秦王逞凶逞强、蔑视弱小的嘴脸,揭示出企图称王  相似文献   

13.
“怒发冲冠”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冠指帽子,谓盛怒之下,其发上指,冠直往上冲。原文写“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日:‘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后来便以“怒发冲冠”比喻怒不可遏。蔺相如的冲冠一怒完全是被秦王的背盟无信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高中语文教材都编入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文中"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一段的断句如下:  相似文献   

15.
试析相如日     
试析相如日湖北孙之卓古文译注力求信达雅,但信达雅谈何容易!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必修)教学参考书将《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某段名言作了如下的今译:蔺相如说:“秦王那样的威风,可是(我)蔺相如(敢于)在秦国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众多大臣,(我)蔺相如虽然无...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将相和》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经典一课,其“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则成语故事流传千古,于是爱寻根求源的国人最关注的便是那“璧”的去处!“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听说赵国国王得到举世闻名的和氏璧,便骗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惧怕秦国的强大,不敢拒绝,但又怕上当。大臣蔺相如自告奋勇愿带和氏璧去秦国,表示如果换不到城,一定把璧完整送回赵国。当秦王从蔺相如手中接过和氏…  相似文献   

17.
张华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是有智有勇,智勇兼备。其智表现为以下几点:1.智在审时度势。他制止缪贤亡赵走燕,主张宁许璧以负秦曲,劝说赵王赴会,望见廉颇引车避匿,都是从整个时局、国势强弱上考虑的。因此,判断符合客观形势,决策能够获得胜利。2.智在知人论世。在为缪贤谋划时,他提出“何以知燕王”的问题,足见他能知人论世。从秦王得璧传示美人的情态中,他揣知秦王无意偿赵城,采取了果断的措施。3.智在随机应变。在秦王得璧无意偿赵城时,他灵机一动,用“璧有瑕,请指示王”的话夺回璧。在秦王召有司案图佯为予赵城时,他以斋戒为理由不献璧,再使从者衣褐怀璧从径道归璧于赵。4.智在争取主动。在秦以城易璧的问题上,他主张宁许璧以负秦曲。在渑池会上,面对秦王要赵王鼓瑟,他提出要秦王击  相似文献   

18.
王洪宾 《现代语文》2008,(7):145-145
“完璧归赵”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秦王欲用十五城交换赵王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出使,秦王坐在章台上召见相如,蔺相如将璧进献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蔺相如看秦王没有把十五城补偿给赵国的意思,在略施小计拿到璧后指责秦王道:“……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相似文献   

19.
注释指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高中第一册课本(必修)里有处文言注释有点小错误,现予指正:“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注释为:“皇帝狎近宠爱之臣。”此注释显然是错误的。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就不难发现,蔺相如授璧之后,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且于列观见相如,礼节甚倨……对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不到200个字的篇幅叙述了赵宦官令缨贤举荐栋梁之才蔺相如的故事。文章写道: 赵惠文王十六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官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柬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