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公共事业部门是非营利性组织的本土化部门,按照应然的研究,应该是社会治理结构中较大的部门;现实中政府又是公共事业管理的特殊主体,特殊主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是这种实然如何在应然精神的感召下,各个主体,守住各自边界各负其责,建立起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多元互动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公共行政是凭借公共权威对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与政府行政相比 ,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具有内容的服务性、性质的非权力性、方式的非集中性、组织的多样性等特点。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在我国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包括基层自治行政、公共事业行政、自愿组织行政、社会中介行政。包括公共教育事业在内的公共事业行政是我国特有的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 ,改革与发展公共事业行政应坚持政事分开、社会化、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原则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行政是凭借公共权威对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与政府行政相比,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具有内容的服务性、性质的非权力性、方式的非集中性、组织的多样性等特点。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在我国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非政府 体公共行政包括基层自治行政、公共事业行政、自愿组织行政、社会中介行政。包括公共教育事业在内的公共事业行政是我国特有的非政府主体人行政,改革与发展公共事业行政应坚持政事分开、社会化、完善管  相似文献   

4.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通过对教育服务"生产者"和"提供者"进行分离,实现了教育服务供给从"二元主体"向"三元主体"关系模式的嬗变。在当前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实践活动中,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教育社会组织发育"先天不足"、服务受众权利意识缺乏、主体价值偏差以及主体间的信任危机是造成地方政府、教育社会组织和教育服务受众之间实然关系困境产生的主要根源。对此,有必要从明确政府角色、界定主体间权责利范围和培育主体购买文化出发,来重塑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中"三元主体"间良性循环的应然关系。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事业,政府是办好这种公共事业最大的责任主体。政府在发展我国西部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履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门管理部门;专门法律法规缺乏,相关政策不明确、不完备;政府总体投入太少,特别是中央及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太小;未能很好地统筹西部农村社区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对西部农村社会及成人的学习需求了解不够。  相似文献   

6.
提升高职院校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应然之举。从共生理论视域出发,以共生系统的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为锚点,可以构建一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分析框架。高职与社会共生发展具有目的性、整体性、自组织性以及适应性,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在主体参与上需探索更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主体均衡互利共生新生态;在模式上需创新社会服务共生机制,挖掘社会服务模式多样性;在资源环境上需培育灵活资源共享平台,保持共生环境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祝旭 《辽宁教育》2014,(12):40-41
正基础教育系统是社会最基本的公共事业部门,而今,社会及教育界有识之士都已经接受和理解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服务观念,即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种共识代表了社会和谐进步中人们的真实意愿,也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愈加深入人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服务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不仅能够决定一所学校的生存状况,更关系一所学校的品牌和特色。我们看到,学生的择校、  相似文献   

8.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至今已招生11年,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遇到了应然与实然的激烈角逐。基于此,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生涯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进行探索或许会给该专业人才培养在最初阶段的不断铺开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实践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对于人之生成活动来说,既蕴含着类主体的生成的价值,也蕴含着人生成于交往实践活动和生活世界的价值.在学理层面,高校学生管理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主体间性是本然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发展环境的事理层面,基于当代中国人的未来发展进行判断,主体间性是中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应然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消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既是一种参与人最多、涉及面最广、最具有深远影响的公共事业,又是一种耗费大、周期长、收益高的特殊产业;它既创造实物形态的物质财富,又创造观念形态的精神财富;既生产有形产品,又生产无形产品;其产品既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又属于个人私有产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教育已由一种原始的授受职能演变成多种职能,由单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部门发展成为整个政治、经济、社会服务的庞大系统。在我国当前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教育又具有形成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缓解就业的巨大现实作用。鉴于教育的特殊地位与…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wo urban interventions art projects in the public sphere designed by our Masters’ students at New York University as they set the stage for a discussion on how urban art interventions can function as a form of critical public pedagogy. We argue that these kinds of public art projects provided a space for dialogue with people on the streets about the increased corporatis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This kind of urban interventionism, we believe, is needed in art education today, as the public sphere is increasingly being eroded by private interests and it is only by reclaiming the public sphere that we can develop a cultural politics that in turn renews our democracy.  相似文献   

12.
在公交线路中,由于某些站点之间存在有来行无去行的现象,为更加客观地描述公交网络,本文建立有向公交网络改进模型,并以换乘次数最少为首要因素,创建最少换乘矩阵,时间和票价为次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public opinion on education in Norway, Sweden and Finland. Two questions are investigated: (1) whether there is a “Nordic model” of public opinion, and (2) whether public opinion is characterized by political consensus or conflict. Large-scale surveys from 1981 to 2009 are analyzed.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nature of public opinion on education differs between Norway and Sweden on one hand and Finland on the other. In Norway and Sweden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supporters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ies to have the most positive perception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even though the degree of polarization decreased during conservative participation in government. In Finland, political polarization was almost non-existent. Finall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ome of the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education system, as with other public institutions, was explained by support in populist parties. The article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by filling a gap between research on edu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公法中的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义上的公法包括宪法、行政法、诉讼法、刑法、国际公法与社会保障法等,狭义上的公法主要指宪法和行政法。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公法一般是狭义的,即宪法和行政法。在缺乏程序的公法制度中,其各项制度最终只能沦为政治的工具。因为这种缺失程序的公法制度使得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权力之问的关系只能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从而使得无论是国家权力的行使,还是公民基本权利的赋予与享有均没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可遵循。相对于私法来讲,公法的程序更加重要,这是由公法的终极目标和公法的实现方式所决定的。公法的程序理念及其程序规则的制度化,有助于私法自治的充分和有效实现。现代公法中的程序与传统程序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现代公法中的程序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地方网络论坛在飞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公共领域。本文结合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的三个要素对地方网络论坛中的公共领域进行了分析,认为地方网络论坛是一个公众自由交流的公共话语空间,在这个空间可以形成具有批判精神的公众舆论,并由此凸显出广大市民公民意识的萌发。  相似文献   

16.
隐私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是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的,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与普通人物隐私权的保护存在差别。本文认为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应该特殊保护,应该在保护其核心隐私的基础上对其隐私加以限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特殊保护的五条原则: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原则、保守国家机密原则、公共利益优先原则、职务适应性原则、公开场所原则。  相似文献   

17.
舆论是群众的认识状态,新闻媒体要客观公正地反映舆论,在当前,各种媒体着眼于在社会舆论多元多变的情况下提高公正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水平,推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主流声音得以不断地放大,并辐射到社会的各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转型中公共物品提供机制的演变与改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一方面是由于财政支出中用于基本公共物品的支出未得到相应提高,政府退出一部分微观经济领域的同时,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职能没有得到及时加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领域的公共物品提供主体单一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基本上仍然由政府来提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增加对科教卫、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政权建设等基础性公共物品的支出,并改变政府在提供中的角色和方式,即由以直接提供为主转变为以间接提供为主。  相似文献   

19.
Contemporary campaigns for public education rest upon an assumption that public schools are fundamental to an equitable and inclusive society. In this paper, I reflect on this presumption by exploring the inherent tensions of the meaning and practice of ‘public’ education, especially when the ‘public’ in public schooling is linked to political contestation and change in relation to the nation state. In particular, this discussion considers the ways in which the contemporary heightened racial politics of fear of ‘Muslim radicalisation’ structures the ways in which the state creates boundaries surrounding ‘public’ schooling. Here, analysis of recent governmental attempts to addresses the concern of ‘radicalisation’ in schools reveals the difficulties the nation state faces in defining what exactly is the ‘public’, and demonstrates how the politics of race and fear become overarching logics i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Australian ‘public’. These logics risk creating exclusions and boundaries in public schooling, which, I argue here, have repercussions for the defence and claim to public education more broadly.  相似文献   

20.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公共危机的一种,指网络公共舆论因某些突发事件而背离政府主导的价值取向和话语主流,官民信任破裂、互动僵化,导致政府公信力骤降的紧急态势。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根源于政府公信力的不断流失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也是网络公共舆论汇聚、公众公民意识形成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理问题暴露与偶发的结果。应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存在着四个层次的治理举措:第一层次是采用危机治理策略平息事态;第二层次是促进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慎用网络技术控制;第三层次是修复和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和谐;第四层次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打造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