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艺术体操运动训练的实践出发,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图像分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对艺术体操旋转类身体难度动作发展的趋势和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旋转技术的掌握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我国选手成套动作中就旋转类身体难度在动作数量上与世界优秀选手差别不大,但难度的类型不够丰富,在难度价值层次上,世界优秀艺术体操选手多使用复合难度和混合难度动作,而我国运动员则较少使用。在比赛中,旋转类难度动作完成质量上与世界优秀选手之间差距显著。旋转度数达不到所填报的分值、旋转轴心不稳,旋转快结束时出现小跳或移动、自由腿过早下落、在旋转时器械技术完成差等都是重点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研究和数理统计法对1976-2009年以来由FIG正式出版的9个版本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进行分析,旨在找出规则发展变化的动向,为我国艺术体操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难度的发展和创新仍然是艺术体操运动发展的主题,在进行难度动作的创新中要以"既要有难度,又要尽量确保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不受到伤害"为原则;2)"规格就是美",对于艺术体操运动来说,成套动作高质量、高规格的完成是艺术体操运动持续、稳步发展的生命线;3)编排的艺术性是获取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4)器械技术动作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5)规则在演变过程中较好地处理了艺术体操运动的"竞技化"与"人性化"间的关系,促使艺术体操运动稳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运用专家访谈、录像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艺术体操国家队运动员在参加各比赛前的技术训练现状及技术训练特征进行全面研究,同时针对各部分技术特征要求建立了科学的技术训练体系。研究表明: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包括身体技术、器械技术和成套动作技术训练3个部分;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比器械技术要好,但也缺乏高规格、高分值和多样化的身体技术。  相似文献   

4.
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带操转体类身体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6年艺术体操全国锦标赛、2006年艺术体操世界杯赛的个人单项带操前3名成套动作,对世界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和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转体类身体难度动作完成质量进行分析。找出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带操转体类身体难度动作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动作完成质量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技术图像分析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现阶段我国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身体技术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技术水平正向着竞技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但与先进水平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大类身体难度动作的类型选择上跳步类较高,转体类明显偏低,选择难度类型缺乏多样化;在完成身体难度动作质量上,跳跃技术难度发挥比较稳定,转体是我国少年运动员身体技术的薄弱环节,在各项器械中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6.
中、外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跳步难度动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录像解析、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完成跳步难度动作时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结果发现,中外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在成套动作中,跳步难度动作完成质量并无显著差异,但在选择跳难度数量、种类以及器械动作配合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针对2009-2012年国际艺术体操新规则变化特征从技术难度的数量、结构、艺术性和完成质量等方面对新旧规则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2版规则总分值变化促使成套动作各项技术价值必须均衡发展;身体动作难度在数量上的较大改动使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的基本构成向着量少而精的高规格方向发展;难度内容体系的巨大变动使器械技术成为难度进行评分,更加强调了艺术体操需要多样化、多维度发展;艺术价值分值比重加大,更加突出了艺术体操以美为基准和谐发展的项目特性。  相似文献   

8.
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归纳、录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010年艺术体操"全国冠军赛"成年个人单项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4项器械成套动作进行研究。主要依照2009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变化特点,对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器械难度的选编特征进行系统、深入的剖析,并顺应规则的变化规律探索器械难度的发展走向。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对圈操难度选编与技术驾驭的最好,其次为绳操、球操,带操为弱势项目;各项器械熟练性动作的选编形式较为简单,缺乏多样化;提高带操器械难度技术与惊险性是目前关注的重点,选用器械惊险性动作作为成套结束动作是艺术体操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不用手"运用器械将是今后艺术体操技术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分析归纳、录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011年全国个人冠军赛单项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四项器械,共32套成套动作进行研究.依照2009-2012版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特点,针对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身体技术与器械技术的选用特征以及价值进行剖析,并顺应规则的发展,预测我国现阶段艺术体操发展的新趋向.结果表明:只注重身体难度的固有思维模式已被身体与器械双重并重取而代之;发展技术类型的多元化、提高身体与器械双重难度价值是提升整体价值必备条件;以发展创新思路、巩固惊险动作价值为重点,整合编排的设计理念,重推身体与器械两方面的稳定性与创新性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化风格编排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舞蹈在艺术体操这项运动中,不论是作为基础训练还是技术和技能训练都是不可缺少的。艺术体操通过人的身体动作和器械技能的巧妙结合构成独特的运动形式。在东欧艺术体操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身体动作进行自我表现的艺术。如果艺术体操运动员没有良好的舞蹈素养,没有优美的身体动作作为自我表现的基础,也就失去了艺术感染力,那么艺术体操也就失去了它本身所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每一个艺术体操运动员来说,舞蹈的基础训练和高难度的技术、技能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戴晓敏  洪小平 《体育学刊》2005,12(3):120-122
身体动作难度一直都作为艺术体操技术发展的一大突破口.难度是一套动作的主干,是决定成套动作技术价值评分高低的唯一因素.2003年版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最大突破点就在于,身体动作难度数量的迅速增加,动作类型增多和动作技术复杂化加大,并将其身体动作难度的难易与分值结合,实践再次说明了难度是当今竞技性艺术体操美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2001年艺术体操规则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艺术体操规则历来对艺术体操技术的发展起着积极导向和主动制约的作用,并与裁判员的评分紧密相联。通过对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比较、分析和研究,探讨了2001~2008年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对技术发展的影响,以期更加科学地指导运动训练实践。  相似文献   

13.
对1985年以来各版国际艺术体操规则的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新规则的变化特点,对2005年至2008年艺术体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新规则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可以概括为:(1)加大了完成分值的评分权重;(2)取消了联合难度动作,可使成套动作中单个难度数量下降到18个左右;(3)对器械技术的要求更高;(4)进一步强调了“创新”作为艺术体操的生命力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艺术体操的美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艺术体操的美学构成、审美规律、形象美等诸多方面,结合从事艺术体操的教学经验,对艺术体操的美学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进行研究.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系统总体能力居第一位的是湖南,排在末位的是河南.生存支持系统总体能力广东、上海和湖南排在前三位,发展支持系统总体能力的前三位是广东、上海、北京,外环境支持系统总体能力的前三位是河北、湖南、山西,内环境支持系统总体能力的前三位是天津、山西和山东,智力支持系统总体能力前三位是湖南、广东和山东.  相似文献   

16.
汪敏  张鹃  李灿 《体育学刊》2012,(4):107-110
依据艺术价值基本编排评分体系,对2010年艺术体操"全国冠军赛"成年个人单项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4项器械成套动作编排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本编排内容是艺术价值评分体系的核心要素,时空运用形式不均衡、器械动作陈旧化、身体动作低质化影响艺术价值提升的空间。凸显成套动作编排质量、提升成套动作空间感、保障成套动作完美、提高成套动作整体效果,是提升艺术价值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女生选修艺术体操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女生选修艺术体操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选修艺术体操不仅具有健身健美价值与终身体育价值,而且还有其独特的德育教育功效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
浙江省艺术体操队集体项目现状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珊妹 《浙江体育科学》2004,26(6):35-36,45
根据对规则的分析和预测,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强调难度动作,强调惊险性动作,强调合作精神,强调技术创新.提出加强对规则变化及技术问题的分析、研究,加强技术表现力和心理适应的针对性训练和加强优秀选手的梯队建设等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