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汉语造词的思维方式及其修辞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造词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修辞方法,渗透了汉民族文化的审美情感和价值判断。对汉语造词活动中思维方式的探究是一个典型的思维寻求其对等物复现的过程。汉民族的意象性思维、“取象类比”思维、“随机”“意合”思维、“平稳”“对称”思维等方式,都深深地影响和制约着造词过程中各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从而使汉语词语具有情感美、形象美、含蓄美、自然美、和谐美的特征。造词是反观民族思维方式的绝佳“窗口”。  相似文献   

2.
闫德胜 《现代语文》2014,(10):46-48
一、小引 汉语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透过汉语可以窥探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反之,通过探究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便可揭示汉语词句段篇的语法特点。汉民族是重和谐的民族,自古以来人们恪守着“和为贵”“和衷共济”“天时地利人和”“中庸之道”等行为准则。“汉民族这种和谐心理素质表现在政治生活、民情风俗、日常生活以及语言结构等方面……这种和谐心理素质对汉语的词句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体现出汉语的和谐性、词句结构排列的匀称性……而且只有匀称才能和谐。”可见,我们汉民族语言,实质上是和谐汉语。  相似文献   

3.
汉语体态成语是记录汉民族体态语的语言符号。它不仅具有汉语成语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多样的组合方式、鲜明的组合结构以及丰富的组合效应。汉语体态语通过多种体态的组合,集中而深刻地体现了汉民族文化中"重纲常、守伦理、谦虚谨严、男尊女卑"等思维模式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4.
言语修辞活动中,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汉语修辞活动中折射出汉民族具象、整体、联想比附的汉民族思维方式,含蓄、谦让、以和为贵的汉民族文化心理,复杂、多样、异彩纷呈的汉民族地域风俗.  相似文献   

5.
英汉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语言反映思维。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使其各具特色。本文从英汉句子结构的特点反观中西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审慎汉语造句依序、英语造句搭架、汉语句子重意而英语句子求形的可能内在成因。本文认为,汉句语序是汉民族的直观感性思维的结果,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和综合、模糊思维是汉语意合趋向的能动的理性根源;英句呈框架结构及形合特征则是西方民族依照原子观哲学观念,分析性逻辑思维方式和形而上法则对其语言的发展走向做出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汉语的比喻造词法充分地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特点。本文在探讨了比喻和比喻造词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比喻造词和具象性思维、相似性思维的关系,从而指出具象性思维和相似性思维是汉民族广泛利用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汉语词语修辞的“象思维”具有一种文化语境性。汉语词语修辞的“象思维”过程及特征与汉民族原始的思维过程及特征一致,即在物象与物象之间寻求直接联系或认同,用物象来进行思维。这种“象思维”过程具有取象与观象,以物象为基础;讲求在“象”的基础上抽绎出义理,并注重对“象”的整体直观和体悟;以自我为中心,主客体混融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汉语词语从产生到运用过程都是“象”、“意”、“言”的转换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阐释了汉语姓名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密切关系.并从不同视角,总结归纳出汉语姓名不同于其他民族姓名的典型特征,即中国人对姓名的重视程度极高,存在既有名又有字的传统,汉语姓名体现了某种审美心理,取名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极深,取名大量使用修辞手段,造成特殊效果,在姓名使用中存在避讳现象.  相似文献   

9.
虚与实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虚往往意味着空缺、虚幻,而实则意味着真实、实在。本文就英语和汉语表现形式的虚与实进行对比研究。英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文字的生成与语言形态结构和语法结构各异,加之英汉民族各自所持的哲学观念、思维形式不同,采用不同的修辞方式与修辞频度,使用不同的语篇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  相似文献   

10.
从《文选》及李善注谈汉语文言修辞的早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汉语修辞表达是古代语言学家,文学家广为关注的问题,并留下了丰厚精湛的遗产。从语言研究的新角度整理这笔遗产,是继承民族文化精华的需要,也是深入进行修辞学研究的需要。修辞是民族思维方式、审美心理的反映,它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凝固而成为规范的语言艺术的形式美。要开拓汉语修辞研究的视野,不妨以汉民族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特定的历史、文学发展状况为背景,加之以汉语特点、文体风格等方面的考察。文言修辞处于汉语修辞产生、发展时期,与以上诸原素具有更为接近的联系。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文学总集《文选》,共收录周代至六朝间一百三十位作家的作品七百余篇,是反映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文学  相似文献   

11.
曹石珠的《汉字修辞研究》是继《汉字修辞学》后对汉语修辞的又一个新贡献。该书论述了汉字的形体是汉字修辞的物质形式,讨论了汉字是思维的一种工具,论证了汉字修辞与汉语修辞在语境上的一致性,对离合做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并就汉字修辞格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等边缘问题做了开创性的探讨,为汉字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汉民族是一个很开放的民族,它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汉语的发展也是一个以汉民族语言为主体,而又融合周围少数民族语言因素的一种非单质语言,同时它也不断吸收佛教文化,使自己发展为一个完善的整体。汉语修辞的发展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促使了汉语修辞学文体的发展,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启示,人们用修辞格来达到“传心”的功效,同时,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促使了语音修辞的发展,创造了声律美。  相似文献   

13.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是文学家,又是修辞家。韩愈诚于为学、诚于为文、诚于为人,对汉语语言宝库贡献极大,是"修辞立其诚"的一面古镜。阅读韩愈,可思考不少问题,其一就是坚持写作、修辞的诚信原则,坚决唾弃抄袭行为。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英汉语中"鱼"的概念隐喻,如"鱼"与水的文化隐喻、"鱼"的体态特征的文化隐喻、"鱼"的社会功能的文化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英语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英语民族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其个体自由性;而汉语却体现出陆地文明的显著特征,汉民族的思维模式趋向整体化。  相似文献   

15.
修辞格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在多种艺术创作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创作者通过运用辞格式思维,使艺术作品创作更加完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通过对音乐、舞蹈、建筑、影视创作中的辞格式思维分析,来阐述了辞格式思维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现代汉诗语言冗长芜杂的现象与后现代派提出的"剔除修辞"、"甩掉隐喻"等观点,按诗学本质规律表达个人的意见:用现代汉语写诗亦须遵守"诗意的言说"之规则;隐喻是使诗表现生动的"意象化譬比";运用"减法"于"句思维","损之而益"是艺术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博局纹镜是汉代铜镜中重要的类型,其中图案上"TLV"纹饰的符号象征意义备受中外学者的关注。图像学的任务是破译和阐释隐藏在视觉象征符号之下的观念。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对汉代博局镜中"隐藏在视觉符号之下的观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博局镜纹饰"法象天地",象征着"天圆地方"宇宙模式的结论,它是汉代人"天人合一"观念在图像上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修辞选用、修辞语境、修辞功用三大方面来探讨汉语吉祥语的修辞文化内涵。谐音双关、对偶对仗、叠音、象征隐喻等修辞方法常应用于吉祥语当中,而且这些修辞又常与民俗意象、民俗文化紧密相关,从而使吉祥语生动多彩。讲究修辞,就不能脱离修辞语境,结合语境,才能使修辞发挥作用;脱离语境,则适得其反。同时,在社会交际活动中,巧用修辞也能使吉祥语发挥有效的社会交际功用。  相似文献   

19.
修辞史的宏观研究主要可从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入手.就思维方式论,汉民族"天人合一"的观念,重经验、重常识的思维方式的演变都对修辞表达产生过影响;就审美观念论,南北朝时期的唯美主义对此时的文学语言的形式美的追求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就价值观论,话语权威的改变对引用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庸之道的丧失又导致了辛辣文风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