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否定和放弃惩罚性处罚手段。其实,在某些情境下惩罚还非用不可。有专家学者认为,“在一些例外情形中使用惩罚更为有效”。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曾受到批评和惩罚,那他将来很难面对挫折与失败。所以,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有了缺点和错误,就要正确地面对,接受处罚教育。进而反思和借鉴,以避免今后再犯类似的错误。作为教师,如何使学生在惩罚中获得进步和提高,不致因惩罚而积聚孤僻愤恨情绪,进而造成师生对立,这其中很有学问。惩罚应遵循的原则1.对于可预见的错误要在警告之后再进行惩罚。惩罚不…  相似文献   

2.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教育。”我认为,严禁体罚学生不等于取消“惩罚教育”,体罚和“惩罚教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因此.适当来点不同于体罚的“惩罚教育”.不但会纠正学生的错误、转化学生的思想观念.还会成为一种动力.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为教育教学起到积极作用。但欲使“惩罚教育”发挥作用.应讲究艺术性。  相似文献   

3.
对于“惩罚”的词义,《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通过处罚来警戒。”而对“处罚”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犯错误或犯罪的人加以惩治。”那么。对犯有错误的学生,老师能不能惩罚,该不该惩罚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夏玲彩 《教书育人》2007,(10):13-14
什么是惩戒 顾名思义,惩戒就是惩罚、警戒,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认识错误、承担错误所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现在一提到教育惩戒,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体罚”。体罚,即“体”罚和“心”罚,它是以惩罚为手段,以侮辱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结果的一种具有严重病理性的教育方法,它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相似文献   

5.
惩罚的回归     
现在社会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少用惩罚性处罚手段,认为惩罚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上进和改正缺点的动力,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以及悲剧发生,使得老师越来越不敢批评和惩罚学生。  相似文献   

6.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正确对待“惩罚”教育手段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表扬和鼓励是一种“灵丹妙药”,过分强调其作用,过分夸大其教育功能。把“惩罚”看成是一种“高压电线”,唯恐“触电”,被视作教育的一种“罪恶”。学生犯了错误不敢批评,不敢“惩罚”,生怕会出什么事。还有的教师,谈“惩罚”色变,处处迁就学生,更有甚者完全否定“惩罚”的教育作用。其实,这恰恰是教育工作者认识上一种误区、行为上的一种偏差。“惩罚”与奖励一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手段。恰当的“惩罚”,不仅能教育人,更能警示人、激励人,从而造就人。下面就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惩罚”教育手段的思考和运用谈点认识,以期共勉。  相似文献   

7.
学生犯错后,教师会对学生的错误直接或间接地予以否定,从而消除并转变不良行为,这即是教育惩罚,其内涵足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以消除错误。教育惩罚通过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痛苦而发挥作用,学生只有改正错误并做出良好的行为,才能减弱或消除痛苦。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自古代教育中就有,如果运用合理可促使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培养他们对自己错误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黄秀云 《中学文科》2008,(3):136-137
在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作为教育主流的今天,有许多人认为惩罚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本人也赞成这种观点。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的影响,就必须求助于比较粗暴的方法,要到用尽一切方法之后,才能宣布一个学生不堪造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见惩罚教育也是专家认可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教育实践中,在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我对惩罚教育也做了一些设想和尝试,发现只要罚得有艺术,它的收效不比激励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9.
在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作为教育主流的今天,有许多人认为惩罚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本人也赞成这种观点。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的影响,就必须求助于比较粗暴的方法,要到用尽一切方法之后,才能宣布一个学生不堪造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见惩罚教育也是专家认可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教育实践中,在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我对惩罚教育也做了一些设想和尝试,发现只要罚得有艺术,它的收效不比激励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10.
一、教育史中惩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迁 (一)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教育史中。惩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辞海》中对“教刑”一词作了如是解释:“古代学校中所用的刑责。”在我国古代禅宗的教育思想中,特别强调“当头棒喝”对人的惊醒教育作用。“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古训,更是从古流传至今,并仍被广泛地传诵着。在一些描写古代教育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中,先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打戒尺的情形也是非常常见的一幕。  相似文献   

11.
“罚做作业10遍!”“罚扫地一个星期!”“罚款1元!”这是在中小学里经常听到的某些教师惩罚学生的话。这些话,作为老师,也许你习以为常,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妥;作为家长,也并不反刈教师处罚学生,认为只要是为了自已孩子好,惩罚一下也未尝不可。但笔者以为,应慎说慎用“罚”字。  相似文献   

12.
别样的惩罚     
王献章 《江苏教育》2007,(23):38-39
教育离不开惩罚,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马卡连柯也曾经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但惩罚是把双刃剑,如何运用则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创新的艺术,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定能给教育增添别样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切勿只“惩”不“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是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光有惩罚没有警戒的教育更糟糕!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所真正需要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道:“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一位中国校长问新加坡的一位中学校长:“是否…  相似文献   

14.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目的,通常包括学校惩罚和教师惩罚。教师是学校惩罚的具体执行者,主要是对有事实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和惩罚,如训诫、斥责、惩罚性值日、惩罚性更正作业、取消某项权利等。教育惩罚,在行使过程中兼具教育与制裁的双重性质,目的在于教育和戒除,而非单纯的惩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正如捷克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  相似文献   

15.
如今,在班级管理中,针对学生的教育,面临“奖”与“罚”的选择时,大多数的教育者都会选择“奖励”,避免“惩罚”,杜绝“体罚”,学校和社会也是这样大力倡导的,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正如硬币也有正反两面一样,这种教育是不完美的。我们的教育,在当今社会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举起“惩罚”的武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惩罚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通过类似视力矫正式的活动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问题并自觉改正,是一种善意的挫折,真诚的帮助。由此看来,我们不但不应该丢弃惩罚教育,而且要合理地运用…  相似文献   

16.
孙云晓先生曾经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接受适当的惩罚和磨难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我们与其回避惩罚,不如正面探讨,让教育中的惩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和明确,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1.惩罚要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施惩罚的前提。对学生实施惩罚,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对”与“错”,以及惩罚的依据。要先有规矩,后有惩罚,千万不可随意而为。为此,班级要制定自己的班规。而班级“立法”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其实施惩罚和实施什么样的惩罚。…  相似文献   

17.
刘承梅  李龙 《新课程研究》2009,(11):110-111
在“人本”教育思想盛行的今天,伴随着“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东风劲吹,惩罚教育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正当有效的手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部分教育工作者谈“罚”色变。我们并没有否定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但再尊贵的花草也需要园丁修剪枝叶。如果只是“一边倒”地把教育行为异化为赏识和激励,实质上就是对人本教育的背离。教育需要赏识,也需要一点惩罚。当然,惩罚并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是指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比如,以否定的语气、表情(不理睬).来批评、谴责学生,或者采取强制措施加以制止,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个人才的产生,都是教育内在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多种教育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中,激励与惩戒,是其中两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那么,什么是激励教育?什么是惩戒教育呢?激励就是表扬激励,惩戒就是通过处罚来警戒,是以批评和讲道理为主,加以适当的处罚的教育方式。教育倡导人性化,提倡“赏识、激励”,这是对传统的“严师出高徒”教育方式的矫正。赏识与激励可以让学生学会尊重、感激;惩戒、惩罚则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中,以宽容的心态审视学生,有助于发觉他们的闪光点,诱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工作中,常常听到“玉不琢不成器,枝不剪不成材”的教育格言和“学生不像话,不收拾没办法”的喟然长叹。新闻媒体中也时常看到因“惩罚教育”而引发的多起追悔莫及之事。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科学民主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现在到了坚决杜绝“惩罚教育”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惩罚三问     
在教育的问题上谈惩罚,是一件遮遮掩掩的事情,在教育学书籍中,讲到惩罚的章节寥寥无几。一线的教师不敢谈惩罚,大家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应该“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惩罚特别与今天倡导创新教育的形势不相符。教育专家们也常常高屋建瓴地教诲一线教师:对学生要说服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