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认定”义动词大致分为两类:“内向”动词与“非内向”动词。其中,“内向”动词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主动宾”结构,另一种则是双宾句。构式理论认为这两种句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义.双宾结构整体上具有“取得”义。“内向”动词之所以可以进入双宾语“取得”句式,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使句式义表示的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手段”,即通过“结交”这种手段而有所得。“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当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通过“结交”的手段有所得时,则会采用这种“取得”义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2.
普通话与苏州方言“语义对应词”除了形式的差并之外,在词义上依然存在许多方面的细微差异。尝试引用“‘词义成分-模式’分析”比较普通话与苏州方言部分单音节动词的概念义差异;通过词义的概念义及色彩义的差异比较,研究分析普通话与苏州方言对应词复杂多变的意义关系。  相似文献   

3.
金鹏 《华章》2013,(31)
东北方言以其独特的发音形式,生动形象的词汇,变化多端的句法,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多方言词汇正朝着普通话的方向发展。泛义动词“整”可以带各类宾语和补语,表达多种意义,本文搜罗了“整”在东北方言中的近几年常用义项,对“整”的语义进行新的探索,用例证说明泛义动词“整”的义项之宽泛。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的泛义动词很多,文章撷取其中比较典型的高频词“打”和“搞”在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方面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作为泛义动词的共性与个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尽管各个泛义动词泛化路径不同,但作为泛化基础的“基动词”的语义特征是引申至各义项的基础;泛义动词的泛化路径是围绕“基动词”的原型义展开的,是纵向引中与横向兼容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概念域理论为指导,以安康汉滨区方言“知悉”义、“喜爱”义、“羡慕”义、“思念”义、“期盼”义、“猜度”义、“惧怕”义七类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安康汉滨区方言心理动词与普通话心理动词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安康汉滨区方言心理动词的词汇主要分为两类,即“普通话词汇”和“本土词汇”.同时,通过对语言使用群体的调查,发现在两类词汇的使用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老、中、青三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层次分析、句式变换、古代汉语语法及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等三个方面详细考察了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句式,指出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只能是含有“给予”义和“称说”义的动词,而有“获取”义的动词是不能带双宾语的。  相似文献   

7.
谈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层次分析、句式变换、古代汉语语法及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等三个方面详细考察了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句式,指出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只能是含有“给予”义和“称说”义的动词,而有“获取”义的动词是不能带双宾语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词汇意义、结构及意义、历史来源、语境制约意义四个方面来研究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玩”作为泛义动词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 ,其词义和用法都相当丰富 ,但它并不是万能动词 ;它可以连带宾语、补语 ,“玩”和它的连带成分可以构成短语或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成分 ,“玩”可以带“着”“了”“过” ;徐州方言“玩”的泛义性质也可以在历代作品中找到它引申的痕迹 ;词汇成分、语句、结构对“玩”的具体意义都会起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词汇意义、结构及意义、历史来源、语境制约意义四个方面来研究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玩”作为泛义动词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其词义和用法都相当丰富,但它并不是万能动词;它可以连带宾语、补语,“玩”和它的连带成分可以构成短语或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成分,“玩”可以带“着”“了”“过”;徐州方言“玩”的泛义性质也可以在历代作品中找到它引申的痕迹;词汇成分、语句、结构对“玩”的具体意义都会起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利萍 《新高考》2014,(4):11-14
英语中实义动词根据能否接宾语,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后面必须跟宾语意义才完整的实义动词,叫做及物动词(transitive verb),简写成vt.;本身意义完整,后面不须跟宾语的实义动词,叫做不及物动词(intransitive verb),简写成vi.。由于英语和汉语存在着差异,同学们易把某些不及物动词误用作及物动词,引起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在解题时容易掉人命题陷阱。不及物动词用法易错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日语中的“-につぃて”“-にぉぃて”“-につれて”“-にしたがつて”等由动词转换而来的表达形式.通常被称为“复合辞”“复合助词”“后置词”等。该文选择“复合助词”的说法,考察源自动词的这一表达形式的语法化情况。主要参考汉语中相关介词方面的研究,分析日语动词语法化的诱因、前提条件,考察动词语法化的复合助词与原动词的关联。结果表明,在意义用法方面,复合助词与汉语的介词基本呈对应的情况,但在词义范围和细节表达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相对于汉语的动介兼类词的概念,日语中也有必要对兼具复合助词功能的动词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日语自、他动词的特征分析入手,并举例分析了日语自、他动词的几种误用,以期帮助日语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更为清晰地区分自、他动词,构建相对完整的日语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论趋向动词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趋向动词”这一提法由来已久,似乎已为大家所认同。笔者认为,这种提法不妥。文章以“起来”、“下去”和“下来”为例,从句法、语义角度对它们进行考察,发现在共时平面,它们的功能已经明显分化,因而不宜笼统地称之为趋向动词,应该将它们进行分化,兼属动词和助词。  相似文献   

14.
日语自他动词间存在着各种对应性,这种特点有助于词汇的记忆、词义的理解和句式的掌握,但自他动词并非总是单一的对应关系,在词形、数量、词性、词义、构词等方面呈现出复杂的非对应性现象,影响到自他动词的语法化转换、复合动词的词性认知以及サ变动词的词性界定等关联用法上的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授受行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方式,在日语中使用授受动词来体现授受关系,它不仅可以表示物品的给予与接受,同样也可表示行为的授受,而行为的授受在日语中主要通过授受补助动词来实现,文中就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的恩惠授受意识研究正是这种关系的体现之一,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的使用,体现着日本人的授受表达方式与恩惠意识心理的关系,并对中国日语学者在使用"てくれる"时经常出现的误用现象进行纠错。  相似文献   

16.
日语条件句「と」「ば」「たら」「なら」等有多种意义用法,存在从一种意义用法向其他意义用法扩张的现象。迄今为止主要从逻辑语义、功能语用和对比分析等视角探讨这个问题,对条件句的主观认知动机的考察较少。本论文从共时的视角,用(交互)主观化理论探讨日语条件句构式中的语义扩张。认为日语条件句构成“非主观性→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的连续统,这个语义扩张现象与认知动机相关,是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识解与主观识解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由于英语的情态动词与汉语的能愿动词有着很多的共同点,所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混用等偏误。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对能愿动词中的意愿类进行划分,从形式、语义、语用等方面对英语国家学生在使用这类词时出现的混用现象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述结式包括动结式和动趋式,二者的自主性存在系统的差别,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二者自主性的对立源于各自内部述语和补语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二者认知方式的差异。述结式对动词自主性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自主动词(动作动词〉趋向动词)〉非自主动词(可控动词〉非可控动词)〉形容词(可控形容词〉非可控形容词)〉虚化成分(虚化的趋向动词)。  相似文献   

19.
日语复合动词后项中,表示方向"上/下"的动词数量多且语义丰富,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究隐喻在复合动词的形成及语义扩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上/下"有关的隐喻有:多为上、少为下;意识到的为上;便于感知的为上;热闹兴盛为上、消沉沮丧为下;丧失理性为上、保持理性为下;支配者为上、被支配者为下;受人尊重者为上、受人鄙视者为下;完成为上,这些隐喻解释了复合动词形成及其语义扩张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非范畴化是指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这些成分在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它们丧失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以非范畴化理论为依据,探讨日语复合动词的构成要素在非范畴化阶段的副词化现象。从意义上看,复合动词副词化的构成要素在副词化过程中丧失了原意,获得了加强主要动词动作的程度副词意;从句法特征上看,副词化的构成要素丧失格支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