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缘起对于"认识面积"一课,翻看了不少名特优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课堂视频录像,各有千秋,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也有很多遗憾。要在三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建立面积概念,让学生的认知从"长度"一下飞跃到"面积",跨度非常大。为了让学生对面积概念有更充分的感知,切实地孕育好"面积"这一种子课,我最后决定把建立面积概念,通  相似文献   

2.
雷燕飞 《四川教育》2002,(12):29-29
【活动设计】一、游戏激趣,创设情境。教师让学生伸出双手,数“一”时同桌两个学生对击左手掌,数“二”时对击右手掌,数“三”时对击两个手掌。游戏完后,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谁的手掌面大?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面积和面积单位。二、自主探究,充分感知。1.摸、比——建立面积表象。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教科书的封面、文具盒面、课桌面,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感觉?哪个面大?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课件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封闭的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知封闭的平面图形有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先让学生掂一掂,再称一称,直观感知“千克”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实际拎一拎1千克的水果有多重。有了这些感知,学生对“1千克”物体的实际重量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中发现一些学生脸上露出成功后的得意神情:这节课内容真是太简单了。于是,我便随机提出了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莉  王燕 《河北教育》2000,(1):33-33
“三角形面积”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转化成为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一、巧数方格,蕴伏规律。 引入新课后,首先是让学生感知三角形的面积是它所在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教师出示一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的三角形,如图: 先让学生思考:每个小方格…  相似文献   

5.
王渊  李新根 《河北教育》2005,(23):21-23
【背景意图】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前,我们查阅了大量来自网络、书刊上的参考资料,其中包括一些特级教师的教案。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我们总觉得在面积概念的建立和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方面的处理上,教师都没有充分地展开,而对于一个在几何知识教学中举足轻重的起始概念,没有充分地体验与感知,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比如,在“物体表面”的理解与感知上,过去都是局限于物体的一个面,而没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全部表面,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再如,  相似文献   

6.
以“向心力”一课为例,将高中物理规律课的教学逻辑构建为“创设情境—建立概念—探究规律—理解内涵—解决问题”,通过层进设问让学生在严谨的逻辑推进过程中感知物理规律的探究历程,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7.
“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的要点就是新知识、新观点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课本让学生阅读、自学,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揭示,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设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把积极引导学生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教学难点,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探索是建立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的,所以设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以复习导入新课。复习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谈话复习: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  相似文献   

8.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人教版)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曹雯老师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概念、形成概念、运用概念。整节课颇有新意,可谓是“老课新上”。  相似文献   

9.
课前思考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面积”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那到底什么是面积呢?  相似文献   

10.
通过“面积”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的空间学习会从一维进阶到二维。本文把“面积”单元的学习放在整个图形测量学习体系中进行整体把握和关联,阐述了基于“度量”的大概念进行学情评估、单元整体架构和连续课的设计,通过创建有挑战性的、进阶的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动手、动脑、动心,用联系的眼光解决真实的度量问题,培养量感,让高质量的度量学习真实发生。  相似文献   

11.
张桂玲 《河北教育》2003,(11):37-37
一、观察体验,建立面积概念 1.让学生摸一摸课桌表面、数学课本表面和文具盒表面,说一说谁大,使学生知道物体表面有大小。 2.出示几组不同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相似文献   

12.
"量一量"是"面积"一课的第二课时,主要认识面积单位cm2、 dm2、m2。学生刚学习面积概念,对其单位的认识很模糊,如何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感知面积单位的本源,除了创设丰富的体验活动,还要:摒弃单位换算的古板套用;避免周长对面积的干扰;学会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测量物体大小。  相似文献   

13.
面积概念的抽象性、教材内容的差异性以及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觉联动、动态比较、量化驱动、拓展升华,帮助学生建立起丰富、生动而又准确的“面积”概念,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一节。这节课可分为四段进行教学。第一段约5分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圆的图形)感知圆的面积的概念。第二段约20分钟,教师为学生创设圆的面积推导的条件,指导学生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将圆的面积的概念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的概念,完成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建立圆的面积公式的新概念。第三段约13分钟,教师安排适量的口算题、笔算题和思考题,让学生进行三种类型练习,复习巩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段约2分钟,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这…  相似文献   

15.
【背景】“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公顷”是个相对抽象的面积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公顷,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公顷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顷是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远远地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来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所以要解决这个重难点,笔者认为就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建构,使每个学生通过体验加深对1公顷的感受,从而逐步构建1公顷的表象。  相似文献   

16.
郭寒英 《湖南教育》2002,(21):50-51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第118~120页。教学目标通过实例,学生理解面积与常用面积单位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具、学具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一个。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师提出下列问题:1.如果没有直尺,怎样测量桌面的长度?2.观察课桌面,估计它的长度,并用所选的长度单位量一量。3.你能估计课桌面的大小吗?会测量课桌面的…  相似文献   

17.
【案例】最近,我上了一堂公开课“梯形的面积”。课上,学生的表现让我颇感意外。  相似文献   

18.
面积的认识是一节典型的几何初步知识概念课,纵观教材的编排,学生已经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周长,积累图形平移、旋转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形象地感知"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从而建构起"周长"是"线的长短"、"面积"是"面的大小"的概念表象。  相似文献   

19.
洪利荣 《云南教育》2001,(21):42-43
小学数学第七册“土地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知识及其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教材安排了让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际观察测量的活动,以便使学生直接感知1公顷有多大,练习中还安排学生测量学校操场,了解本区本乡的面积等活动,从而建立公顷的表象。通过例题、练习的具体推算,使学生掌握相邻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及其与平方米间的进率。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先复习计算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以及…  相似文献   

20.
张婷  冯慧珍 《山东教育》2005,(25):43-4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比长短,初步感知了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