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的那一边     
角度之一:小村子的“变”《山的那一边》是一曲讴歌军民共建文明的“花儿”。这篇课文像一般概貌通讯那样,扣住一个“变”字取景,那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顺这些“变”,可谓通向“山的那一边”的小径之一。在人民子弟兵的言行影响下,小村子有这些“变”:(一)卫生习惯在变;80年代起了这么一批厕所。(二)文化教育在变:由文盲到可以看报、读书写信,有几户出了大学生。(三)风俗习惯在变:由坐轿子出嫁到想坐吉普车出嫁。(四)文艺娱乐在变:由只会唱花儿(虽花儿有魅力)到唱《东方红》,承包放映机、买电视、收录机。(五)农业生产在变:由随意收几颗粮食到调优良麦种等。(六)经济头脑在变:由不会卖鸡蛋到随行就市。这些变化,是“表”,观念的变化,是“里”。解放  相似文献   

2.
《论语》半月刊的常与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半月刊是论语派的主要阵地,在20世纪30年代备受瞩目。其办刊规律主要表现在“常”与“变”两个方面。“常”是指它有着自身一以贯之的精神;“变”是指在不同的编辑手中,它又有着不同的精神。办刊者提倡中间道路,提倡幽默,但随着编辑和时代的变化,《论语》半月刊有时消极,有时积极。正是由于这些“常”与“变”使得《论语》半月刊风行一时。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简介《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汉末到东晋达官名士的言行、故事,并按照当时人物品评的习惯将这些片段故事分类。魏晋“士人言行”特别是士人所谓的“隽言逸行”构成了《世说新语》的几乎全部内容,书中所记一方面成为当时名士交往时的谈资;另一方面也成为某种标准,变成了士人仿效的对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最基本的文学观一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思想;一是“发愤著书”说。他持“讽谏的辞赋观”,对辞赋的讽谏作用极为推崇。他写作《史记》的基本原则是他的“考信”和“实录”精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批判现实的文学精神。他的这些文学见解和主张主要见于《报任安书》、《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太史公自序》,以及散见于《史记》其他篇章的章节和片断如《伯夷列传》第一的序论部分、《儒林列传》第六十一的序论部分等。  相似文献   

5.
面对题名为“变”或“变文”的作品,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名实关系,这是敦煌文学尤其是敦煌俗文学研究界几十年来一直探讨,然而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变”字的基本意思是“变化”,但我们显然不能据此说明敦煌所出俗文学写本中原题“××变”或“××变文”的问题。比如我们不能说《舜子变》就是“舜子变化”,《汉将王陵变》就是“汉将王陵变化”,《大目犍连变文》就是“大目犍连变化文”等等。这就往往使人们从,“变”字的引申义或借用义上去考虑问题,从而作出多种似通非通、似可非可的解释。比如说“变文”是变佛经为通俗文,就解释不通与佛经无关的“变文”;说它是佛教术语,由印度传入,然而所有佛教术语、经典中均不见“变文”这个字眼和对音;说它是“变相”的解说文,则又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变相”,即使有个别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这样一个“是”字: ①后母闻言,于瞽叟诈云:“是你怨家有言:不得使我银钱。若用我银钱者,浑家不残性命!”(《敦煌变文集》卷二页一三二)“是”字置于句子之首以加强语气,“怨家”指舜,“残”即“留”意,同页有“是你怨家修仓,须得两个笠子”,“是”字和上“是”字是同一作用。笔者所用材料是向达先生等编《敦煌变文集》和《苏联所藏押座文及讲唱佛经故事五种》(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附,以下称《五种》)。统计的结果是:共有这样的“是”字21例,其中,《敦煌变文集》有20例,《五种》有1例。虽然仅有21例,但是分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李娟 《考试周刊》2012,(46):81-82
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和《陶行知故事》的基础上,作者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做法:一、变“教”为“学”;二、变“答”为“问”;三、变“统”为“放”;四、变“判”为“评”,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综合性、时代性,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赵素兰 《学周刊C版》2011,(8):188-188
一、研读高考。把握走向。夯实基础。突出主干 一轮又一轮的教改,使得我们的教材在变,大纲在变,高考也在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宗”——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思路,是不会变的。从近几年的物理高考试题可以看出,这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思路是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所以我们在备考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用好教材、真题、教辅,从宏观上把握复习的安排。  相似文献   

9.
今本《尚书》与石经本《尚书》之异文可分为五类,这些异文表现为借字与本字、古字与今字的不同;其中亦存在义近通用、异体换用和文字讹变的现象。这对于我们认识早期《尚书》写本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异文也是校读今本《尚书》不可多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一些学刊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敦煌变文校勘的文章,解决了一大批变文校勘中的疑难问题,成绩很大。但这些文章大抵是以《敦煌变文集》①作为校勘的依据,没有或基本没有核对原本原卷。事实上,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敦煌变文集》的校订工作是很不够好的”②,而且传录失真的情况也十分严重③。所以以《敦煌变文集》为依据的考订文章,就难免有疏失之处。这里就管见所及,试作平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周易》学说的发展史,以“象数派”与“义理派”为两大主干。“义理”《易》学发展到宋代,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其中以李光、杨万里为代表的“援史证易”派,是宋代《周易》“义理学”中的一个颇有影响的重要派别。《四库全书提要·易类小序》指出: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为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为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论端。  相似文献   

12.
是金还是铜?     
问:小学历史《商鞅变法》一课中“南门徙木”故事里所说的金是黄金还是铜? 李石答:小学历史课《商鞅变法》中商鞅“南门徙木”取信于民的故事,取材于《史记·商君列传》。文  相似文献   

13.
“通变”的文学发展观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点论述的问题之一,因而在《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中《通变》篇也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所论述的问题范围有多大?如何解释“通”与“变”的具体涵义?它的主旨是什么?在这些与理解《通变》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上,笔者对一些流行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略抒浅见,以就正於方家。  相似文献   

14.
《诗经》“变风变雅”之作大多产生于世乱之时,故其中不可或缺地表现出创作主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命与时的背离、情与礼之抵牾、生与死的困惑;同时,也流露出自我对这些困境的消解途径:怨天愤世、厌世行乐、淡泊归隐;这些途径可堪是道家思想的滥觞,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依曾运乾先生正韵、变韵之说,分析了《广韵》变韵与《韵镜》排列等次的关系,认为《韵镜》中的独立二等韵是《广韵》变韵之侈音;独立三等韵是《广韵》变韵之弇音。  相似文献   

16.
:元明时期,原本表示“附着”义的“着”字已经语法化,产生了许多新的语法、语义功能,这些新的功能在《老乞大》中是有所体现的。本文通过对《老乞大》中“着”字用法的浅析,试图反映出元明时期口语中“着”字用法的新变。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集中表现在《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里。《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柩纽,亦云极矣。”意思是,他作《文心雕龙》是以道为本,以“圣人”为师,以儒家“经典”为楷模,参酌纬书,寻究《楚辞》的变化写成的。他认为文章的关键,也不过这些了。这是他对《文心雕龙》基本思想的概括,也是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18.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邮箱里的征文来稿中,至少有100篇《家乡的春夏秋冬》,100篇《家乡变了》,100篇《农村变了》。这200篇变了的征文里,一大半开头第一句是:啊,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常有马路变宽了红砖房变  相似文献   

19.
选点突破     
寻找恰当的切入口“选点突破”是一种好方法。譬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范进中举》、《故乡》时,通过精心阅读不难发现,小说中的人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学习这几篇小说就可以选定一个突破点———“变”。围绕这一“变”字,分析人物“如何变”,思考人物“为何变”从而赏析作者“怎样,写”,进而评价人物,领悟作品内涵,链接现实生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当然,具体教学中我们还应“因课选点”。如《香菱学诗》就应该抓“痴”字,分析“如何痴”,从而引出写作技巧的赏析;思考“为何痴”,便谈到香菱的“苦…  相似文献   

20.
<正>一本真正优秀的书籍,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好书是值得反复品读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中有一篇叫作《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的文章值得关注,文中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先生是什么?自己会变而又会教人变的是先生。”陶行知先生还编了个顺口溜:“老孙!老孙!校长招你来,当个师范生。西天保谁去取经?小朋友是你的唐僧。”意思是,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像孙悟空一样,只有学会“七十二变”“一翻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才能领着小学生取得“真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