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语用学研究在中国历经2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对西方语用学理论的简单引进、介绍到结合汉语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文首先回顾了语用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然后指出了当代语用学研究的两大流派,最后展望了语用学在宏观层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语用学以及修辞学是两个有密切联系,但是又有所不同的学科,尽管各自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范围、任务、方法,但是都对言语交际有所涉猎。语用学在很多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修辞学,反过来说,语用学尤其是语用学理论方面的发展,会对修辞学理论以及实践起到一定的丰富作用,推动修辞研究硕果累累。但是因为语用学以及修辞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侧重点方面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现象。从跨学科的角度来说,由于西方语用学阐述了语言使用的规则以及基本原理的构思,所以现代修辞理论以及其研究方法均可以从其借鉴一二。本文主要说明了语用学研究的三个侧重点以及修辞学研究"人本主义"研究说明,然后从跨学科的角度分析了对于现代修辞研究来说,西方语用学影响以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学科,一直备受世界各国语言学家的重视。俄罗斯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语用学理论,之后语用学在俄罗斯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俄罗斯本土化趋势,逐渐形成了带有鲜明俄语特色的语用学理论体系。Н.И.福尔玛诺夫斯卡娅作为俄罗斯语用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在推动俄罗斯语用学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基于此,结合其代表作《交际语用视角下的交际单位》,对Н.И.福尔玛诺夫斯卡娅的主要语用学思想观点进行初步发掘,重点探讨其在言语礼节理论研究方面的突破和理论建树。  相似文献   

4.
中国语用学发源于1980年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的《语用学》一文。至今,语用学已发展成为我国外语界和汉语界的研究热点。本文浅析了语用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国内学者对语用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尤其是把引进的西方语用学运用于汉语研究),也指出了国内语用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依据国际语用学发展趋势,指出了中国语用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经典项目。一般认为,汉语指示语研究是在西方语用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考证汉语指示语研究应该开始于对汉语代词的研究,到目前主要经历了“汉语指示语非语用学角度的独立研究阶段、引入语用学后的模仿阶段、指示语研究的本土化和创新阶段”这样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听说能力培养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从西方语用学理论来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强化语用知识的传授,注重对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在听说教学中的运用,从而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综观西方语言学家对于言语幽默的研究,研究者们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言语幽默,探讨幽默言语产生和理解的过程,在语言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语用学领域是西方语言学家研究言语幽默成就最突出、最重要的领域。通过列举法、对比法分析这些研究方法的利弊,除了构建言语幽默在西方语言学领域发展的框架,更好地把握言语幽默机制,还应看到言语幽默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西方翻译理论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形成较多理论派别,各从不同角度阐释相关翻译认知和理解,自觉而有效地服务于翻译实践。认知语言学及语用学等学科理论应用于翻译领域,形成相应的翻译理论,其语境、隐喻及图式理论等视角丰富了翻译的发展。随着中日科技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科技日语翻译的需求日益增大,其发展也日益迅猛,但就目前来说,仍存在诸多阻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缺乏足够的翻译理论指导即是其一,这一问题的解决亟需引入相关西方翻译理论来充实科技日语翻译领域。从认知语言学及语用学所关注的语境和隐喻等两个较有代表性的层面入手,探讨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在科技日语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了语用学研究的新领域——实验语用学,这是实验法运用于语用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在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中广泛应用的实验法用来验证语用学理论或语用假说,使语用学理论构建在了科学的框架之上,从而摆脱了传统语用学研究方法给语用理论带来的模糊性缺陷。还介绍了实验语用学诞生的必然性、实验语用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最后对其作了评论及展望。  相似文献   

10.
教学语用学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崭新学科,其研究的理路可以沿着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特色、范畴的内涵及研究的意义来展开。问题的提出主要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研究的特色;范畴的内涵指出教学语用学是运用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教学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是教学主体通过教学话语的得体使用与教学话语的适切理解,促进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实现师生生命意义可能性共同筹划和共同发展的过程;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所谓的元语用学是对语用学研究自身的考察、审视和反思,是对语用学研究中方法论和理论体系建构问题的思考。在语用学发展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对其理论基础、研究对象、语用原则及其解释力等进行反思、审视,有利于语用学的健康发展。然而,从科学分类的角度看,似没有必要建立语用学的元学科,元语用学的相关研究内容可归于语用学本身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2.
汉语修辞学与语用学整合的需要、困难与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语传统中 ,研究语言运用问题的任务主要是由修辞学承担的。近年来 ,在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下 ,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日益引起了国内语言学界首先是外语学界的重视。语用学的诞生源于哲学界对理论的有效性的追求 ,但由于与生俱来的原因 ,总是摆脱不了形而上的姿态。汉语修辞学非常形而下 ,但却摆脱不了表面化的倾向。就此而言 ,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整合便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 歧义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语言学家在运用各种手段尤其是西方的语法理论分化汉语组合歧义的过程中, 提出并发展了小类词、语义指向分析理论, 逐步完善了层次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变换分析, 引进了“格”语法、配价理论和语用学中的焦点预设理论, 推动了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研究,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汉语语法理论的可论证性和解释力向纵深发展, 从而显示出歧义分化研究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研究范围的扩大,英语语用学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了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具体结合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对语用学的相关理念进行了分析概述,总结出了语用学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改革路径,并对我国英语教学中语用学理论在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总结工作。与此同时,本文还在结合实际的英语教学中语用学理论实践应用基础上,阐释了如何有效的促进英语教学中语用学理论实践应用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当代语用学》是由我国著名语用学者编著的新世纪语用学教科书。本书紧扣当代语用学发展历程,在延续语用学经典论题的同时,引进了一系列语用学前沿理论知识,并将语用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作出了有益的探讨。虽然本书缺乏关于语用学研究方法的系统性介绍,但仍不愧为一本优秀的当代语用学教科书。  相似文献   

16.
话语推理经历了从语用学到认知语用学的发展进程。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及其合作原则首开了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话语推理的先河,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原则探讨了作为主体的人对话语推理过程所起的重要作用。Thornburg和Panther提出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则从语用学和认知的角度对转喻在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功能做了较好的阐释,为话语推理的研究开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语言伤害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解决语言伤害问题既要靠和谐社会大环境,也要靠语言文明习惯的养成和教育。西方语用学理论中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间接言语行为"是语言和谐交际的经典范式。学习和研究西方语用学理论对分析语言伤害成因,找出解决语言不和谐问题对策具有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许芳 《考试周刊》2014,(62):86-86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关于会话的重要理论,西方学者对于礼貌原则的研究非常关注,提出的理论颇丰。本文分别介绍了Lakoff和Leech的礼貌原则,并对其作了进一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陈述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入手,首先追溯了语用学翻译研究的起源,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继而探讨了将语用学与翻译研究进行交叉的可能性和可行之路,最后指出了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研究发现,语用学与翻译研究有着广阔的交叉面,按照分相论和综观论的框架构建其学科体系,能够作为其发展的可借鉴之路;研究最后指出:语用学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重心在于理论体系的构建、重大理论的创立、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重心的转移上。  相似文献   

20.
教学语用学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崭新学科,其研究的理路可以沿着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特色、范畴的内涵及研究的意义来展开。问题的提出主要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研究的特色;范畴的内涵指出教学语用学是运用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教学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是教学主体通过教学话语的得体使用与教学话语的适切理解,促进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实现师生生命意义可能性共同筹划和共同发展的过程;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