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可视化”的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思维可视化”是针对低年级儿童抽象思维发展的局限性而提出的认知策略。它是指通过“图画”或者“分析图”等形式,将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形象,而让儿童易于接受理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思维可视化”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通过图示技术呈现出来.可视(visualize)是指一种通过视觉感知的方式将思维进行外化呈现的过程.可视化能够大大提高学习者思维认知的表现绩效,使他们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上,从而更加深入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将"可视化"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能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提升解决问题的理解力,促使认知结构重新组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别从“理解、可视、过程、思辨”四个维度探讨师生共建《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理解”指向文本内容和文本语言层面,包括如何厘清叙述性概念、譬喻性概念和整体性概念三类概念内涵;“可视”维度从阅读方法和思维层面建构学生思维可视化经验,指向思维的可视性、有序性和延展性“;过程”维度从教与学活动、评价层面建构师生共读经验“;思辨”指向文本的深度加工与转化,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及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以期实现让学生的认知框架在话语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5.
建构主义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其关于认知结构的阐释:儿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主要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吸收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得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这个理论使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变得科学明晰,且适应了学生发展的需要,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同化顺应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他提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即理解)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  相似文献   

7.
学前儿童"三阶梯"数学教学法,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和思维发展的三级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其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由外部向内部、由感知运动阶段向形象表象阶段达至词语概念阶段的递进式发展的教学方法。此方法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是发展学前儿童思维结构、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认知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计的可视化是指利用图示等可视语言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和思想,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在纸本上表征出来。以"金属铝的化学性质"一节内容为例,在多角度分析教学设计可视化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方面设计过程可视化的方法,以期提供教学设计可视化的思维模型,指导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9,(97):19-20
"思维可视化"是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有效认知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前概念思维可视化、学生思维可视化、板书设计可视化、学习效果可视化等方法,能够找准科学探究的开端,把握科学课堂的节奏,了解科学探究的效果,促进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开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修正学生的错误,构建全面完善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0.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化而实现的,即儿童在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过程中,通过同化功能,将探索的新知识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通过顺化功能,不断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乐高教育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论的理念基础上,根据儿童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效果而设计了“4C”教学模式,即:联系(connect)、建构(construct)、反思(contemplate)和延续(continue)。[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幼儿的自言自语是其思维由外部出声思维向内部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幼儿的自言自语主要表现为“游戏语言”与“问题语言”两种形式,如果能充分利用“游戏语言”与“问题语言”则会较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板书,是一种在黑板(屏幕)上呈现的文字、符号、图表和图解等可视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好的板书被视为洞察教材的“窗口”,开启思路的“钥匙”,排疑解难的“桥梁”,实施教学的“蓝图”。而儿童视野是指通过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理解世界和感受世界,表现为带上儿童的经验,关注儿童的关注,快乐儿童的快乐,幸福儿童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方君 《理科爱好者》2023,(4):194-196
几何直观是新课标新增的四个核心概念之一,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本质,明晰思维路径。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如果可以让数学思维“看得见”,往往更能彰显教学重难点,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文章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为例,阐述思维可视化课堂教学过程:通过紧扣生活实现知识本源可视,运用分层建构实现动态抽象可视,践行举一反三实现操作技能可视,及时创作欣赏实现数学之美可视,绘制思维导图实现理论结构可视。  相似文献   

14.
黄卓 《广西教育》2024,(1):125-128
针对音乐教学存在的教学内容欠丰富、教学方法欠多样、教学技巧欠灵活等问题,教师可将可视化教学用于小学音乐课堂,使学生从“思维可视”“声形可视”“情境可视”中感受音乐,在多重感官刺激下领略音乐的魅力,在美好的学习体验中提升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5.
生涯教育可视化资源指将生涯教育过程中显性和隐形资源转化为可视的视频、图形或文字等,具有积累、理解、对话、探索、交流和共享等特点。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为阵地,依托可视化课堂、丰富的生涯探索与展示活动,从理念、知识、活动、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渗透,形成可视化资源,旨在丰富生涯教育资源,为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外部世界和生涯抉择的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正>“图解数学”指的是运用图形、表格、公式等可视的方式把学生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小学数学随着年级上升,数学问题逐渐变得既抽象又复杂,图解数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理解数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动态化。  相似文献   

17.
许伟红 《职教通讯》2019,(16):41-44
可视化是把数据、信息和知识转化为可视的表示形式,并获得对数据更深层次认识的过程。课程教学中的可视化,既是一种材料表征形式、语言交流方式,也是一种思维呈现方式。信息化背景下,可视化的形式和方法越来越丰富,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可视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间的联系、减轻认知负荷、强化认知能力,因而,可视化不失为适合中职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莫微佳 《教学月刊》2023,(10):43-47
“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精准分析学情和生成反馈,注重结果的生成过程。教师要明晰以数据赋能为背景的“教—学—评”内涵,建立以思维画像为核心的可视化架构,以精准定位让学习目标可视,以反复暴露让思维过程可视,以系统开发让学习评价可视。教师要利用情境化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的思维在一系列学习行为中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的展示与暴露,并结合其迷思点,在高效的交互过程中实现思维共享、精准教学。  相似文献   

19.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化而实现的,即儿童在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过程中,通过同化功能,将探索的新知识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通过顺化功能,不断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乐高教育在儿童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20.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教育的交互性与范式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观点和思维方法。皮亚杰的“建构论”认为,儿童的认知是由他自身与外部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结构。认知的建构,是通过多种活动的操作,不断同化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信息,同时又不断地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来顺应外界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指导论”和“建构论”不断交替使用,可以使教学更具效率。创新教育既是教学方式,又是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方式,它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它要使学生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