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生活在云南红河州与越南老街省、莱州省等中越边境地区的哈尼族跨境流动频繁。中越哈尼族之间不仅有良性的跨境流动,同时还存在诸如跨境犯罪以及跨境比较对国家认同的影响等问题。只有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才有助于维护边疆社会的稳定,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滇越边民以地缘为条件,以族缘、亲缘为纽带的跨境流动非常频繁,并在中越两国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从"江外三猛屯方"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双方哈尼族边民的跨境流动受中越两国关系影响甚大。市场经济时期,双方边民以族源、亲缘为重要纽带的跨境流动呈现出经济性流动占主导与经济利益优先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马洪波(1967.01—),男,汉族,云南省个旧市人,1993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红河学院三级教授,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滇越合作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召集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当代越南与滇越关系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越南研究中心主任。他从事法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并对周边国家很有研究。特别是近五年先后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如《中越两国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政策比较研究》等2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中越边疆民族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云南省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1项(《具有区  相似文献   

4.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跨境民族以及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普遍信奉民间信仰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布朗族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西双版纳勐海边境地区中缅两国布朗族在宗教节庆、佛爷修行、跨国婚姻、边贸合作等方面交流互动的考察发现,布朗族边民之间频繁的跨国流动和宗教文化交流,一方面对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以及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我国边疆的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全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加强中缅边境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跨境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对维护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越边民互市,带动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依托边境市场缓解越南北部山区的贫困,提高了边民生活水平。中越边境地区的彝族边民参与到边民互市的场域,通过互市彝族边民搭建了更为稳定交易网络,双方彝族边民的接触,促进边界彝族文化交流和碰撞,促进彝族边民的文化及民族身份的认同,也增强了彝族边民的国家归属意识,有利于两国彝族边民的国家认同构建。  相似文献   

6.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一个国际性古老民族,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在民族认同方面,国境两边的哈尼族在民族历史渊源、历史文化背景、族源、语言、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认同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塑造共同心理的特殊功能,是协调多元文化关系、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的必经之路,对边疆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中,我校周彝馨老师申报的"移民聚落社会适应性研究——以高要地区为例"获得规划基金项目立项,并获6万元研究经费资助。  相似文献   

8.
《新高考》2007,(10):F0002-F0002
学校先后获得了"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创新学校"、"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样本学校"等4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并被命名为"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单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十五'课题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实验基地"、"中国国情研究中心教育观测基地"。  相似文献   

9.
"跨境婚姻"是特殊地域下客观存在的一种主体社会实践,也是国家主权意识下构建出的一种社会制度新形式,更是一种蕴含了经济、认同、适应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群互动方式。边民跨境婚姻的研究中首先需要关注到此社会行为的形成背景,其次要给跨境婚姻中的主体性差异以充分关注,最后还应对跨境婚姻及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及个人、社会、国家问题展开分析,将结构探讨与社会互动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基于此研究视角,我们采用人类学个案分析方法对镇康县的中缅跨境婚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关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历来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度得到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增强,但面临着边境地区"相对封闭性"与"全方位开放"的复杂性,跨境民族"情感亲近"与学校教育"隐性排斥",学校国家认同教育偏差与民族文化传承不足,特殊的家庭问题与家庭教育缺位冲击或弱化国家认同等困境.为此,应加大社会支持,保障跨境民族青少年权利;坚持学校主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生;注重家庭培育,营造稳定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形成多维联动、协调有序的强大合力来增强国认同.  相似文献   

11.
<正>刘善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领域为农村教育、教育政策以及教育问题驱动下的数学建模等,研究兴趣包括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8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  相似文献   

12.
名师风采     
<正>樊丽明,女,1958年生,山东淄博人。经济学博士,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曾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副校长。兼任教育部财政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坚持在教学一线讲授"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公共经济经典导读""税收制度分析"等课程。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第二校园经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010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十年来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中国地方财政运行研究》等专著,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余项,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3项。  相似文献   

13.
池丽萍,中华女子学院心理系教授,主要从事家庭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心理学报》《教育研究》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为什么所有学生接受了同样的学校教育,学业成就却不相同?在池丽萍老师  相似文献   

14.
边境学生的国家认同关系边疆与国家的安稳。在对我国中越边境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调查中发现,我国中越边境地区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面临整体效果不佳、学校中国家认同教育偏差、家庭与社区中国家认同教育缺失的困境。在意义重大与面临困境的双重压力下,边境地区的国家认同教育应构建内容上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核心、形式上涵盖文化所有场域的国家认同教育体系,以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5.
正李建平,男,1980年9月生,山东东营人。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山东师范大学东岳学者青年人才,山东省"青创科技计划"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团队带头人,校高层次引进人才。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与出土文献研究。近些年来,主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量词发展史及其语法化研究"(结项等级"优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先秦两汉量词发展史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隋唐五代量词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先秦两汉量词及其语法化研究"等项目10余项;  相似文献   

16.
跨界民族人口流动是国家交流、地缘政治发展的新契机,但由于跨界民族人口流动杂糅着复杂的民族因素、宗教因素、地缘因素,容易受到分裂势力、反对势力的利用,从而危害边疆稳定发展、破坏边防安全、加剧民族矛盾和地区矛盾、消弱国家凝聚力。因此,跨界民族人口流动是边疆稳定发展的一把双刃剑,政府部门应当在跨界民族人口流动中发挥指导性作用,以国家认同为前提,以经济发展为手段,培育我国跨界流动人口的优势,进而促进我们跨界民族在边疆政治、经济、文化中的话语权,最终实现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跨境教育的驱动因素2003年11月由经合组织和挪威教育部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教育服务贸易论坛开始使用“跨境教育提供”的概念,[1]转移了人们对教育“贸易性”的争论。根据跨境的主体和内容不同,跨境教育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为了教育的目的人员的跨境——人员流动;教育项目的跨境——项目流动;为了教育的目的教育机构或教育项目到境外办学或投资——机构流动。根据跨境教育的提供方式,跨境教育主要包括远程教育、双联项目、协议项目、分校、特许经营等多种类型。目前,单从学生流动这一角度,全球每年大约有200万学生到其他国家学习,预计这一数…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滇越边民就以地缘为条件,以亲缘、族缘为纽带进行着跨境交往活动。云南河口县与越南老街省直接接壤,国境线两侧边民往来不断。根据动因,可将当地边民的跨境流动分为政治型、经济型和社会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中越边境政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越两国均重视边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两国的边境政策在系统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有所不同。中越两国边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云南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促进了中国边境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导致中方部分边民不满情绪和跨境犯罪等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跨境民族国家认同事关国家安全、边疆安宁和构建和谐边境。研究以瑞丽市某国门小学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法,探讨瑞丽银井小学国门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构建途径等。最后分析,国家认同教育的开展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