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观念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反过来又推动着实践的发展。这个从客观到主观、又从主观回到客观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们对图书和图书馆的观念是诸多社会观念的一种,自然离不开这样一个认识发展的规律,我们探索一下它的源流和现状,也许于我们的实际工作不无补益。一图与书在远古时代是两个表行为的不同概念。《广雅·释诂》:“图,(繁写图)谋也。”《说文》:“图,划计难也。从□(wèi围),从啚(bǐ笔),难意也。”段玉裁注:“□,规划之意。啚者,啬也,慎难之意。”  相似文献   

2.
大凡读书人,都离不开书目,由书目而及书,方能达到知书、读书、用书的目的。古人把书目视为“学术之眉目,著述之门户”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线装函套,古色古香,令人兴奋。周总理生前对编制中国古籍善  相似文献   

3.
借书     
“买书不如借书……”——这是徐特立同志总结的“三不如”读书经验中的第一个“不如”。我们在《买书》一文中不是提倡买书吗?何以见得“买书不如借书”呢(?)书,是应该买的,特别是常用的和有保藏价值的必备书。徐老也不是一概反对买书,而是主张买书和借书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我们想想看:自己买的书再多,比起藏书广博的图书馆来,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总离不开去图书馆借阅;自己藏的书再多,比起周围的同志、同事,以及亲朋好友的藏书来,总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往往你有的他无,他缺的你有,共同求知上进,也离不开彼此借读,互通有无;自己买的书再多,还常常没有借书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7,(12)
漫游“读书天地”文/董文辉凡读过几天书,识得几个字的人,一辈子总少不了同书打交道。小时候上学,是“读书专业户”,自然以书为伴;以后长大了,从学校走向社会,读书便成了“业余”,还是离不开书。至于“仕”途上有了进步,事业上有了成就,社会上有了声誉,更是得...  相似文献   

5.
编辑工作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按说,它是伴随着书籍的出现而诞生的。据传,早在上古时期,就有史官把统治者的言论记录下来,或传之后代,或作为当朝旨意。当然,这种记录物还不能算作书籍,记录者也不能称为编辑。但这已具有书籍的雏形,或者称为初期的书籍。比较公认的,一般称孔子是我国最早的一位编辑大家。他收集了鲁、周、宋、杞等故国的文献,整理出易、书、诗、礼、乐、春秋,即所谓“六经”。他整理这六部书的原则有三条:一是“述而不作”;二是“不语怪、力、乱、神”,三是“攻(治)采异端(杂学),  相似文献   

6.
英国小说家普尔曼(Philip Pullman),以儿童读物《琥珀望远镜》(The AmberSpyglass)夺得英国“惠特布雷德年度最佳书奖”(Whitbread Book the Year),这是30年来首次有儿童读物击败雄霸奖项多时的诗歌、小说和传记从而夺取大奖。这证明儿童书也可以和其它书一样“平起平坐”。  相似文献   

7.
刘洪(约公元130~210年),字元卓,东汉末年天文学家、历算学家和数学家,山东省蒙阴县人,据考证其故里在蒙阴县城西北四公里处的召子官庄村。刘洪出身于鲁王宗室。由于他自幼“笃信好学,观乎六艺群书”,学识渊博,成为“专心锐思于天文数术”,“探遗索引、钩深致远”,“密于用算”,“当世无偶”的古代历法体系的奠基人,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中华珠算的发明者。因为刘洪是东汉鲁王刘兴的后裔,出身名门望族,有着不同一般的家庭背景,故在二十多岁时就踏入仕途,担任了“校尉”之职。后又于汉桓帝延熹年间(公元158~166年),应太史令征召赴京城洛…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目录是揭示藏书内容,宣传图书,指导阅读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藏书目录,同时也是读书目录。目录不只是告诉读者馆内藏有什么书,它还告诉读者应当选择什么书,阅读什么书。因此,在图书馆界,把它喻为“藏书与读者的媒介”、“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指引治学入门的向导”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南”。在四化建设的今天,为了进一步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更好地为科学研究服务,图书馆工作者把目录工作作为一项基本的业务建设来抓,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一、“哑铃”还是“橄榄球”?“选题结构”是老生常谈,大家都知道它是个重要的问题,要重视,要优化。而且,许多人还会在大会小会上呼吁“抓两头”,一头抓“精品”(其实在执行时变成了对“三大奖”的追逐),一头抓市场(即所谓“畅销书”),甚至在论证选题时声称“不能获大奖、不能挣大钱的书,再好也不做”。这个观念真正到了深入人心的地步,大家都这么说,或口虽不言,实际却这么做。我把这种“做大两头”的选题结构联想成哑铃——一头是获奖书,一头是畅销书。“哑铃”式选题结构无疑是诱人的,  相似文献   

10.
“本”探     
刘向(前77—前6)以前,“本”字无书籍义。《文选·魏都赋》“校雠篆籀”句,李善注引《风俗通》云:“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这是“本”字有书义之始。刘向这一段文字(下简称“向文”),后世谈目录版本校勘的多加引用。对“向文”中的“本”(下简称“向本”),或称为“书”,或称为“底本”。但对于“向本”究竟缘何而来,很少着墨。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郑樵《通志·图谱略》),古代学人图文并重,一向“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18世纪,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作家)应该多画少写”。至当今读图时代,图文书遍地开花,儿童图画书更是如此,在书业市场上描绘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2.
清宫武英殿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宫廷刻书是在明宫廷刻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由内务府领导,世称“内府刻书”。因内府刻书以武英殿为刻书中心,所刻图书统称“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据统计,清代各朝刊刻的殿本书达七百余种,清宫武英殿刻书在清代的文化发展、历代典籍的保护、利用和传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 清宫武英殿刻书处的设立 清代的宫廷刻书最早始于入关之前。清顺治三年(1646年),修成《大清律》,同年刊刻,次年颁行全国。这是目前所知清代入关后宫廷最早的刻书之一。刻书地点仍在明代宫廷刻书处“厂”,并利用原有工匠承办…  相似文献   

13.
常见谈英国早期来华传教活动、谈太平天国的文字中出现“梁发”、“梁阿发”、“梁亚发”(戈公振);也有说“梁发,又名梁亚发”者(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新闻通史”则称梁发)。三者是同一位,即一位刻书版的刻工,我国第一位基督教牧师。广大的南方地  相似文献   

14.
在学院里教书,自然是以书为生,离不开书。由书作纽带也就认识了书界里的人:读书人、藏书人、出书人和著书人。 去年,给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有感于他们花边杂志知道得多而学术理论著作又读得太少,给他们开了一个长长的读书目录。出于打基础的想法,目录中所列几乎都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一些“名”得不能再“名”的社会科学名著和本专业的一些基本著作。过了段时间,我在课堂上问学生们读书的体会,不料听到的回答竟是异口同声的“找  相似文献   

15.
学刊约我给“名人书缘”栏目写点东西,实在有点惶恐。首先我哪里是什么“名人”,不仅跟名人沾不上边,甚至见了所谓红得发紫的“明星、名人”,也常常退避三舍。正忧郁间,突然电视里出现了香港当红的大明星、大名人刘德华的一则广告“有情人早晚是名人”。原来当名人也不难,只要对他推销的产品有情。是有情人,则早晚是名人。如果对书有情、有缘,是书的有情人,岂不是比刘德华推销的“名人牌牙膏”还要高雅一些。早晚成为“名人”,不也就“当之无愧”了。想到此,倒也心安理得了。  相似文献   

16.
凡读过几天书.识得几个字的人.一辈子后、少不了同书打交道。小时候上学.是叫卖书专业户”.自然以书为伴;以后长大了.从学校走向社会.读书便成了”业余”.还是离不开书。至于“仕”途上有了进步.事业上有了成就.社会上有了声誉.更是得了书的益处.靠书帮了忙。所以.读书便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分离不得.舍弃不得。由此看来,古人发出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亡书久似失良朋”的感叹,实在是绝妙的高论。读书犹如种田,光普还不够。还要巧,苦与巧并用,才会有收获。于是.便有了读书之道,有了读书的学问。除了那些…  相似文献   

17.
作为知识传递媒介的图书馆,一直是在读者和书籍之间充当桥梁作用。特别是随着“为书找人,为人找书”外延的拓展,图书馆的这种桥梁作用逐渐由馆内延伸到了馆外。如由上海图书馆等单位主办的“学术著作跳蚤书市”,以及有人提出的“知识储蓄系统”(即私人的文献资料在初步利用后,可“存入”由图书情报部门办的“知识银行”中,供他人有偿使用,需要时可取回,并根据存入资料被利用的情况取“息”),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而悄然兴起的大学校园书市,为图书馆构筑新颖的“为书找人,为人找书”渠道开创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不少图书都有“出版说明”(或“编辑说明”),内容大致是从出版社(或编者)的角度向读者说明一部书(或一套书)的出版目的、编选意图、编辑过程等与成书有关的文字,目的是便于读者了解图书的出版情况。 《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无疑是迄今为止在断代诗歌总集中份量最大的一部诗集。这部书到1995年底已经出版了25册,但是,全书一共有多少册?编辑、出版者没有在书里交代过。偶然从一则图书广告中了解到,《全宋诗》一至二十五册北宋部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非书资料著录规则(修订报批稿)》及《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对中西文非书资料著录的著录项目、著录格式,“一般文献类型标识”与“文献类型”,责任说明,制作情况,以及载体形态项等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梁永先生的《雍庐书话》引起了许多读书人的关注,已有好几篇文章热情地评介过,一些杂志也纷纷刊摘其中的名篇佳作。舒芜先生在《积极的文学结缘者》(代序)称此书“是地地道道的读书人的读书之话,一切都结合自己读书、求书、访书、得书、失书、爱书、忆书之事来谈。”若说到梁先生,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的爱书家(bibliophile),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藏书家(book-collector)。书在一般的藏书家手中可能沦落为一种炫耀性的资本,仅仅是一种藏品;而在爱书家眼里,书是朋友,读书是无声胜有声的交流,绝不会导致对书的崇拜(像佞宋主人黄丕烈那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