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我们读古书,细细研究一下,总有些不可解的地方。奇怪的是,经过千百学者加以注释,都说不通,却没人看出,总是人云亦云下去。我先引一段孟轲的书来看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章》)关于《古公亶父,来朝走马》这一段诗,孟子认为国王好色、与百姓同之。但自孟子以后,从没有人这样解释过。陈子展先生对《诗经》是有研究的,颇有成绩。他看过历代学者对《诗经》的许多注释,把《诗经》几乎全部译为现代语言。他的“雅颂选译”,对《古公亶父》这一段诗是这样译的:  相似文献   

2.
《孟子》一书中引用、论说《诗经》多达38处,主要目的在于借以充当立论依据。孟子在对《诗经》的论说中,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说《诗》观点,但是,受其引《诗》功利性目的的影响,孟子对所引诗句的具体阐释带有脱离文本而迁就应用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孟子说《诗》理论和用《诗》实践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一、巧设比喻,在启发引导中让人轻松接受道理学生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谈话的话题是梁惠王‘于国尽心’,但本国之民不加多的困惑;下文孟子谈到‘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情形,是否有点牛头不对马嘴?”  相似文献   

4.
《齐桓晋文之事章》有两处曾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王悦,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引用《诗经  相似文献   

5.
《孟子》一书中引用、论说《诗经》多达38处,主要目的在于借以充当立论依据。孟子在对《诗经》的论说中,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说《诗》观点,但是,受其引《诗》功利性目的的影响,孟子对所引诗句的具体阐释带有脱离文本而迁就应用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孟子说《诗》理论和用《诗》实践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比喻”本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修辞格 ,但议论文中也经常用到 ,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这样的好处是可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且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运用比喻论证事理由来已久 ,这在诸子散文中异常突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孟子就常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文字表现从容闲暇 ,但意思却说得很精到。如《孟子二章》中“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还有庄周的“疱丁解牛”,以养生之道来设喻 ,让人们像疱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 ,“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 ,才能保身、全生、养生、尽年。如今 ,我…  相似文献   

7.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典籍,孔子十分重视对《诗经》的阅读理解,发表过许多关于《诗经》的言论,现就《论语》中的有关言论择要介绍如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诗经》中全部诗篇的意义和价值,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提要〕孔子概要指出《诗经》的主旨。△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忧郁而不哀伤。”〔提要〕孔子认为《关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把握适当,符合中庸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宝库。研读《诗经》,不难发现,今天流行于世的不少成语,就源出于这部经典。一种是直接从《诗经》中引用来的,比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王风·采葛》。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想像他所怀念的人在采葛、采萧、采艾。诗分三章,其中一章写道:“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现在被用来  相似文献   

10.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赤壁赋》里的名句。如何理解?课本这样解释:“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意思很清楚,“明月之诗”就是指《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是指“舒窈纠兮”那一章。吴小如先生在《读苏轼〈赤壁赋〉》中亦作如此解。吴先生在文中说:“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诗经·陈风·月出》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是不能前后互换的。因为‘窈窕之章’…  相似文献   

11.
孟子关于仁政的论述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子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靠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相似文献   

12.
《诗经》由于流传久远,诗篇来源复杂,许多作品不知何人为何而作,这就给后代诗旨的认识留下重重疑团,以致歧说纷纭。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从诗的性质和作用、治《诗》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说诗“以意逆志”、先秦赋诗断章,文字训诂以及对《诗》中赋比兴的认识等方面加以分析,庶几有助于对《诗》旨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诗歌理论认为诗有六义:风雅颂比兴赋。后来人们把它们分为诗体与诗法。风雅颂是《诗经》国风、大雅小雅、商颂的诗体分类,比兴赋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的表达方法。按照古人的解释,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赋就是铺陈。这就使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按照上述解释,比兴赋在文章写作中也是可以运用的,为什么只把它们定为诗法,而没有人说它们是“文法”呢?那么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在第一单元的第四课中采用了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这首诗。其中有一句曰:“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编者在注释中对“何时可掇”进行了解释,译为:“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如此解释,笔者不能苟同。从全诗的结构来看,诗人引用了《诗经》中的三首诗来表现作者渴望招慕贤才之心。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引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思慕之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成句,表达了诗人礼遇贤才之心;“明明如…  相似文献   

15.
《诗·魏风·硕鼠》之二章曰: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爱得我直.《毛传):“直,得其直道”.《郑笺》云:“莫我肯德,不肯施德于我.直犹正也.”清王引之《经义述闻》,“直”读为“职”,“职”又训为“所”,则与一章“爰得我所”,义相重复,《诗》之叠章,倒换字而罕重复,故王说可疑.今人余冠英《诗经选》云:“直就是值.得我值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又  相似文献   

16.
袁枚对《诗经》的文学诠释围绕其诗学核心范畴性灵而展开。他认为《诗经》都是“直写怀抱”的性灵之作,肯定其中描写男女情爱的诗篇;指出《诗经》风格多样乃是因为诗人性情多样,否定《诗经》皆“关系人伦日用”之说;反对多附会、以琐屑为功的考据说《诗》与脱离文本说《诗》,发展孟子“以意逆志”和提出“歌”以悟《诗》的接受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翻开《孟子》书,一上来就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文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相似文献   

18.
《诗·唐风·绸缎》三章句式相类,首章言“见此良人”,二章言“见此邂逅”,本章言“见此集者”。小序以此诗为“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姑无论小序之说确否,而此诗言婚姻,或言性爱,则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以“良人”为丈夫,但《诗经》之“良人”未必不是女子;《国语·周语》有“三女为第”之说,则‘“集者”指女子无疑。“‘邂逅”,毛传云:“‘解说(悦)之貌”,若以“良人”、‘“奖者”之实指人者类推,”‘邂逅”不当是“貌”,且“见此解悦之貌”也甚不辞。《诗经》多有数章反复吟咏一事之例,如《魏风·伐植…  相似文献   

19.
诗六义辨说     
“六义”的名称最先见于东汉卫宏所写的《毛诗序》,他在序中谈过《诗经》的功加之后,接着就论述《诗经》的体制和表现方法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在《毛诗序》之前,《周礼·春官·大师》已有“大师教六诗”的记载,其中“六诗”的内容和排列顺序与“六义”全同。由于同一赋、比、兴、风、雅、颂,《毛诗序》称六义,《周礼》称“六诗”,于是后人对“六义”或“六诗”就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各家的解释虽不同,就其大略而论,基本上只有“六诗皆体”和“三体三用”两说。兹依次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20.
[定位 ]鉴赏孟子思想中“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切入 ]1 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孟子及其作品”资料搜集 ,课上交流切入。要求学生能说出已学过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篇孟子作品 ,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 ,学生对《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特色已有一定的了解。2 关于孟子与《孟子》。 (从介绍作家切入 )课前布置搜集 ,课上学生交流 ,教师补充。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人们常把他和孔子并称。古人认为《孟子》是“拟圣人作” ,因而也常把它和《论语》相提并论。[探究 ]文言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