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汉语成语更是汉民族文化的精华,最富有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看似简简单单的一条成语,却蕴涵着元宵节日的“放灯”习俗、语言文字的“避讳”风气、“放火”有罪的价值观念和“官民对立”的社会现象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2.
本土化:汉语文教育民族主体性的坚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文是汉民族思维特征和文化本质的集中反映,汉民族语言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源远流长的汉民族语言,是中华民族真正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语文教育就是体认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我国的语文教育历经两千多年的嬗变,一路走来,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后,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掀开了扉页。  相似文献   

3.
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 ,决定了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汉语修辞与汉语语法一样 ,深受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 ,具体表现为 :汉民族具象性、比附性思维方式使汉语修辞体现出生动形象的特征 ;汉民族重整体、直观感悟的思维方式使汉语修辞体现出简约含蓄的特征 ;汉民族求同一、重和谐的思维方式使汉语修辞体现出整齐匀称的特征 ;汉民族讲对立、求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使汉语修辞体现出错综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四字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它们反映了重和谐、重均衡、重匀称、重有序的汉民族文化心理。异化翻译给汉语成语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在于从国外输入了新语汇,更在于对于中国成语结构的冲击以及由此导致的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改变。在当代中国语境下,译者应该对祖国的语言负责,对祖国的文化负责。  相似文献   

5.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匀称”,从美学的角度看是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的组合,是一种能让人身心处于喻悦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6.
汉语谦逊语以和谐礼貌为本,其标记词语"过奖"等之结构形式,要么启动话语,要么承接话语,要么启动承接兼而有之。汉民族谦逊语体现了汉民族的礼貌和谐观,在语表形式上表现为"空间与程度、主观小量"和"语义演化"等意义特征。  相似文献   

7.
汉民族观念的“中庸”、“和谐”造成汉语中的委婉替代现象,“蕴藉”风尚言在意外必然形成用其他语言形式替代表达本来的语言形式,“对课”的文化传承方式也表明先人对语言替代现象有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匀称”,从美学的角度看是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的组合,是一种能让人身心处于喻悦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9.
汉语体态成语是记录汉民族体态语的语言符号。它不仅具有汉语成语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多样的组合方式、鲜明的组合结构以及丰富的组合效应。汉语体态语通过多种体态的组合,集中而深刻地体现了汉民族文化中"重纲常、守伦理、谦虚谨严、男尊女卑"等思维模式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从汉语汉字看汉民族的贵和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汉语的语音,修辞,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构形理念等诸多方面,分析了汉字,汉语具有的均衡对称,和谐的特征。从这一特征折射汉民族追求和谐,以和为贵的深层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1.
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今天,我们分析这种语言,无论是在语音、文字上,还是在词汇、语法上,无不充满着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2.
方位在人们心中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它跟人们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后世文明中方位词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这种渗透、隐舍在汉语词汇中的文化现象,不仅表现了汉民族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特点,而且也表现了汉民族社会人际关系和习俗等特点。本文试从考释方位词“东”字来追寻其发展的文化脉络,深层认知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特征、思维特点、认知特点、生活方式、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3.
0. 汉语是汉民族的母语。汉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在汉语中融进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使得汉语当之无愧地成为汉民族文化的贮存库。我们进行汉语教学,正是要努力地揭示出汉语内涵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语义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外民族学生透过汉语领略到汉民族文化瑰丽多姿的风采,进而加深对汉语的理解,更快更好地达到得体、和谐使用汉语的目的。本着上述观点、笔者试图对汉语内涵的汉民族经济生活特点作一剖析。 1.0共同的经济生活是民族的特征之一。它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格局的特点。汉民族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农业始终在汉民族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它绵延了几千  相似文献   

14.
汉语成语深深地打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体现出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崇尚和谐的审美观、伦理型的家庭本位观、内向型的心理特征以及独具的思维方式,都是其典型的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中“动宾补”结构即已有之,只是用得很少。唐宋以后的近代汉语中,随着语言更接近口语,这种口语色彩浓重的“动宾补”结构,使用频率大大增高,且作为补语标志的结构助词“得”也已产生,形成了与古代汉语不同的“动宾补”结构特征。不仅如此,近代汉语中的“动宾补”结构,无论用“得”还是不用“得”,和现代汉语相比,都显示出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着一种语言的方方面面。汉民族文化影响着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诸要素,汉民族文化成就了汉语完整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17.
汉语造词的思维方式及其修辞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造词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修辞方法,渗透了汉民族文化的审美情感和价值判断。对汉语造词活动中思维方式的探究是一个典型的思维寻求其对等物复现的过程。汉民族的意象性思维、“取象类比”思维、“随机”“意合”思维、“平稳”“对称”思维等方式,都深深地影响和制约着造词过程中各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从而使汉语词语具有情感美、形象美、含蓄美、自然美、和谐美的特征。造词是反观民族思维方式的绝佳“窗口”。  相似文献   

18.
顾建平 《教师博览》2003,(10):52-52
“汉语”和“中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汉语”是汉族语言的简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除汉语以外,尚有满、蒙、藏、朝鲜、维吾尔等兄弟民族语言,通常说的汉语,不包括其他民族的语言,但包括使用汉语地区的方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蕴含着文化,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得益于语言。汉语习语作为汉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汉民族文化主要从汉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对汉语习语进行渗透。  相似文献   

20.
语言文化是一对孪生姐妹。影响语言理解和使用的文化因素一般隐含在语汇、语法、语用系统之中。汉语颜色词的构造与语义可说是汉文化中一颗活化石。它或显性地袒呈汉民族物质、文化的生发演化 ,或隐性地折射出汉民族长久、稳定而普遍起作用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