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化”体现了数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数学化”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数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数学化”过程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举了三个例子来探讨数学化过程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应注重“数学味”.淡化“生活味”.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弗赖登塔尔曾说过:“与其说是学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如何实施“数学化”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儿浅见。  相似文献   

4.
林孟 《新疆教育》2012,(7):95-96
数学教学应注重“数学味”,淡化“生活味”,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弗赖登塔尔曾说过:“与其说是学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如何实施“数学化”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儿浅见。  相似文献   

5.
孙晓天教授曾经说过:“没有数学化的数学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究和思维空间的教学,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实现数学化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给数学化多些支撑点,这样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让数学回归生活,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数学课堂要有“数学味”,这是数学教学之根本.“数学味”是通过“生活化”的素材入手,揭示数学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学科特点,最终以“数学化”方式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下,如何架起“书本”与“生活”的桥梁,让“生活数学”走进课堂,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效性?本文围绕“数学化”这一核心,认为“生活”与“数学”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数学化”有三个策略:实物“数学化”策略,过程“数学化”策略,综合“数学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星云 《广西教育》2008,(10):21-22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简言之,就是使学生“学以致用”,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自觉运用“数学化”的思维去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让数学活动设计更精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的过程,对于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优化学习方式,提高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新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0.
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自己发明数学就会学得更好”“让他们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是教学的第一原则”。在教学中我们应当致力于学生数学建模的引领。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以便更好地达成“新课标”提出的能力发展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构建“五步建模教学法”,加强建模策略的研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建模能力。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语言表达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或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数学教学用语主要是用来将数学语言“转述”成学生所熟悉的语言,转述简单数学语言的用语较为贴近人们的社会生活,复杂的数学语言转述要求较高的数学化的教学用语,以增强数学语言的表现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罗建辉 《教师》2010,(5):82-84
数学素养是学生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础,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在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俗地说.一个人有数学素养好,就是说这个人数学头脑.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学生数学知识基础和数学的观念、能力、语言、思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数学化”是近年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 ,指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共同努力、相互作用 ,使儿童准确理解各种数学表达或运算所需的规则和准则 ,最终形成儿童自身关于各种物体和情境的数学模式。本文以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为基础 ,阐述“数学化”的含义和过程 ,分析影响“数学化”顺利进行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并为数学教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对于我国数学基础教育中儿童数学能力的培养及思维的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组织教学,怎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怎样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是课程目标内容,也是课程学习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通过优化的课堂设计,使学生获得“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经历,从而真正提高数学学习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数学化”是近年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 共同努力、相互作用,使儿童准确理解各种数学表达或运算所需的规则和准则,是最终形成儿童自身关于各种物体和情境的数学模式。本文以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为基础,阐述“数学化”的含义和过程,分析影响“数学化”顺利进行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并为数学教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对于我国数学基础教育中儿童数学能力的培养及思维的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数学建模活动,不仅把数学的形式化逻辑链条返璞归真。恢复为“火热”的数学思考,给学生以“把非数学的题材化成数学内容”的数学化机会;更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应用数学,在应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数学化”的数学教学及其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化”教学就是以“数学化”为核心的数学教学,其实质就是激发学生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它是有效数学教学的核心和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文章提出了实施“数学化”教学的三条主要策略,即教学要源于数学现实又要升华数学现实,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及要尊重学生差异并促其个性化地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9.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用数学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概念的学习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概括、抽象的过程,是主体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提出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用数学意识,其目的在于用“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基本理念作指导,加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化,逐渐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为此,笔者认为,概念教学应在创设情境上下功夫,把学生带回到现实中去,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学会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起概念的心理表征,建立概念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联系,把概念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学、做、用数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改革实施后,生活化之风席卷而来。生活化之风鼎盛之时,张莫宙教授一记当头棒喝——谨防“去数学化”,引发了大家对生活化的深刻反思,也引发了“数学化热”。数学化思想是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关于数学教育的重要思想。著名特级教师王水对数学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2006年3月做客本刊“与名师零距离”栏目与读者交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化”。随后,本刊对这一话题进行了跟踪,并刊发了相关文章。教学是一种度的艺术,是一种追求实效的活动。生活化、数学化都不应该成为被炒作的概念,而应该是教学理念,应该在教学中践行,应该追求促进学生发展的实效。生活化和数学化反映的是数学教学的两种需求,两种层面,应该相辅相成,和谐发展。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将专题的重点锁定在教学化的策略与和谐的数学化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