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志刚 《家教指南》2011,(1):112-116
"忽"及以它为语素构成的一些复合词,在敦煌变文中有时用作假设连词。"忽"作假设连词在中古已产生,是副词用法的进一步语法化。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认为"忽"作假设连词是"或"的同音假借字,情况并非如此。"忽若"、"忽如"、"忽其"用作假设连词是通过同义复合而形成的复合词。"忽然"、"忽尔"、"忽而"是"忽"加词缀构成的复合词,它们由于受到"忽"、"忽若"、"忽如"、"忽其"作假设连词的类推作用而产生出相同的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2.
浑源方言中有不少带词头"忽"的词。"忽"词缀是浑源方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入声词缀,是浑源方言词汇的特点之一。从历时角度看,"忽"缀词中的"忽"虚化程度较高;从共时角度看,具有[+反复]语义特征的"忽"作词缀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近年来,"忽"缀词在浑源方言中的使用呈现下降趋势,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3.
唐制胡琴小忽雷、大忽雷的传奇性流传,促成了孔尚任与顾彩合作的<小忽雷>传奇的问世,也诱发了<大忽雷>杂剧的创作.结合新发现的刘喜海所撰<小忽雷记>和顾彩寄居孔府、投奔容美土司的经历分析,<大忽雷>的作者当为顾彩.<大忽雷>与<小忽雷>虽然在体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均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怀才不遇之叹.  相似文献   

4.
王维《观猎》中的"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两句诗,诸多唐诗注本中对其中"忽"和"还"两字或不涉及,或只在译文中使用了迅速、疾速等词语,而对"忽"和"还"本身的含义不做任何解释。笔者查找了权威辞书,认为"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两句诗应译为:刚刚从新丰市闪过,随即就回到了细柳营中。  相似文献   

5.
“忽而A,忽而B”和“忽A忽B”是现代汉语中表达瞬时交替的常用格式。文章在占有一定语料的基础上,从格式的语义和语形特点、交替内容、交替项的类、与副词的共现、与时间成分的共现等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对交替范畴进行整体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释“忽”     
“忽”有“偶”义 ,可翻译为“偶然”、“恰巧” ,而《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失收此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一定的语料,从构成、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不是A是B"新旧构式之间的关联及各自特点。分析结果表明,与旧构式相比,新构式中通常A项属于具体名词,B项属于抽象名词;语义上,主体通过A所描述的方式来消除或获得B所表示的状态;语用上,通过否定某一事实的现象来达到揭示其本质的目的,可视作一种话语策略性手段。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可A可B”构式特点,认为谓词性短语“可A可B”属于“标记性构式”,其构式义可概括为可以实现的选择义.这一构式义因为A、B间语义关系矛盾与否具体又包含兼选和限选,表现出词汇义影响构式义的情况.而无相近义或相反义的A、B及体词性A、B进入“可A可B”,构式义最先凸现,A和B继而受到该构式的制约,整个构式或表兼选或表限选.构义、构式义和词汇义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紫湘先生是近年来于潇湘文坛上较具活力的一位新秀,其富有张力的语言和那灵性十足的诗句奠定了他的写作风格和叙事方式,他浮游于传统的章法之外,企图进行一种探索性的写作。从而,在他的写作实践中常常打破了传统的审美定势,使话语由熟稔而陌生,由陌生而跳荡。  相似文献   

10.
紫湘先生是近年来于潇湘坛上较具活力的一位新秀,其富有张力的语言和那灵性十足的诗句奠定了他的写作风格和叙事方式,他浮游于传统的章法之外,企图进行一种探索性的写作。从而,在他的写作实践中常常打破了传统的审美定势,使话语由熟稔而陌生,由陌生而跳荡。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七A八B"是一个使用较广泛的构式。它以"七"和"八"为不变项,以A、B为可变项,A、B为同义、类义或反义的单音节名词性或谓词词性语法单位,或是一个双音节词的两个语素,构成四字格词语。"七A八B"构式的句法功能强大,表示多或多而杂乱义,A、B的顺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具有夸张、形象的语用价值,有贬义倾向,多有比喻义或引申义,属于通用语体。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6回用了“忽刺巴儿的”一词。该书脚注:“忽刺巴儿的——无端地、凭空地。”这个注解值得商榷。为便于理解,现将有关原文引在下面:  相似文献   

13.
"既不A也不B"与"neither A nor B"是汉英常见的并列否定结构。从句法、语义与语用三个维度系统探讨了汉英这两个并列否定结构的异同点。研究发现:两者均表达选择的构式义;在语用上表达或贬或褒或中性的感情色彩;但两结构在句法分布和A、B的性质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A以B为C"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常用句式。本文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A以B为C"构式各个部分的特征,从而概括出该构式的核心构式义。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不是A是B"构式,卢英顺先生在《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其主要特点是:"不"不表示真正的否定;成分B是要凸显的对象;整个构式的意义是主体NP通过某种方式(即VA所表示的行为)获得或者消除B所表示的状态。是获得还是消除,取决于成分B的性质。我们认为,整个构式的意义在于通过动作V来表达寂寞,或者表达自己对行为主体的评价,或者表达自己难以名状的情绪。  相似文献   

16.
西域少数民族诗人不忽木与其子回回、巎巎都是元朝一代名臣。他们以其开阔的胸襟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滋养,不仅主张以儒家思想治国,而且还娴熟地运用汉文进行创作,在诗歌、书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密切了西域少数民族与祖国大家庭血肉相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忽辛是元朝回族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第三子。他继其父兄之后出任云南行省右法(第一副省长),主持全省军政事务。面临云南宗王努力膨胀,行省权力削弱的复杂局面,他不避权势,废除弊政,坚持云南的改革和建设,巩固了上政权,进一步减轻人民负担,正确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宾服了邻邦,维护了云南的安定局面,对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个杰出的回族政治家,改革家。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一定的语料,从构成、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不是A是B”新旧构式之间的关联及各自特点。分析结果表明,与旧构式相比,新构式中通常A项属于具体名词,B项属于抽象名词;语义上,主体通过A所描述的方式来消除或获得B所表示的状态;语用上,通过否定某一事实的现象来达到揭示其本质的日的,可视作一种话语策略性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一A再A"在汉语中使用频率相当高,基于汉语语料库,文章对该构式作了全面考察,发现:形式特征上,该构式凝固性强,且A的音节主要为单音节,词性通常为动词,少数也可是形容词、名词、量词等;句法功能方面,该构式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状语、定语、补语等;其构式义也较丰富,如"持续或反复""妥协或退让""斥责或抱怨""性状程度的加深";语用方面,该构式具有一定的贬义倾向。此外,与相仿的构式"一再A"对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构式理论,本文分别从构式及构式义、适切语境、构式的认知演变和话语功能的表达形式四个方面对构式"哪里A(了)"进行认知研究。"哪里A(了)"是一个带有反问或感叹语气的主观否定构式,由传统的空间认知词"哪里"和无标记的性质形容词"A"构成。构式整体是言者主观的评价性命题,适用于对某人、某物或某件事情的否定评价。其认知演变体现在方位词"哪里"由具体的空间认知向抽象的极性状态认知的发展。"委婉拒绝""申辩"和"讽刺"是该构式的主要话语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