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省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附有董老的光辉诗作《九十初度》。编者对诗的第二句“吾生多难感蹉跎”的“蹉跎”一词是这样注解的:“蹉跎——这里是挫折的意思。”我认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汉语辞典》蹉跎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是:“失足颠踬,如‘中扳蹉跎’(见楚辞)”。第二种解释是:“谓失时,如‘年已蹉跎’(见晋书)。”《新华字典》上则直接解为“把时光白耽误过去,如“‘岁月蹉跎’。”我们现在用“蹉跎”一词常用它的“空过时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课文注释是:“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铛,平底的浅锅。”句中显然有词的活用现象。究系哪一个词活用,课文未明确注释,而该课练习第五题,却是要求学生回答这二句“跟一般的文言句式有什么不同”。查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所编之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对该题提供的答案是:“‘铛’‘石’‘块’‘砾’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持此种观点的资料或习题,还有一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3.
茅盾先生的《风景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一文中有“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一句。课本解释其中的“浅浅”一词,说:“[浅浅(jiānjiān)]也作‘溅溅’,水疾流的样子。”我认为课文对“浅浅”一词的解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4.
李卫锋 《现代语文》2008,(3):114-114
明张溥文《五人墓碑记》中有“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一句,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196页)将“谁为哀者?”解释为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为”的宾语,并提前,译为:“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众人再也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笔者认为“谁为哀 者?”一句解释为“在为谁悲痛?”与整篇文意不是很符合,如果解释为一般的疑问句“谁在哀哭?”似乎更为妥当,在此试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5.
《师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的内容很多人十分熟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文章开头的两句,两句中各有一个“师”,这两个“师”怎么解释,其含义相同,还是不同?这个看似没有争议的问题,却麻烦不断,教材、教学用书三易其口,迄今为止,莫衷一是。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教材、教学用书,一方面讲《师说》开头的二“师”含义相同,都作“老师”解释,一方面又节外生枝,弄得是是非非。如1993年的教参上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见《新编中学语文教案》语…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选入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编者对文中“趣舍万殊”一句中“趣舍”的注解是:“趣,通‘取’。舍,舍弃。”言下之意“趣舍”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取舍”,但教科书对“趣舍万殊”的整体解释是:“意思是各有各的爱好。”如果直译,就是“爱好很不相同”,这里又把“趣舍”解释成了“爱好”,而没有了“取舍”的意思。显然,对“趣舍”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趣舍”一词在古文中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固定词语,不少词典在收录古汉语词语时都收入了这个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趣舍(qùshě),亦作‘取舍’、‘趋舍’。进取或退止。…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一句 ,课本注释为 :“此句为谓语省略句 ,又是宾语前置句 ,应为‘未尝 (碰 )技经肯綮’。之 ,助词 ,起提宾作用。”把此句看作是用“之”提宾的宾语前置句显然是正确的 ,但若说它亦是谓语省略句 ,笔者认为值得商榷。要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是弄清“未尝”在句中的确切含义。“未尝”在古汉语中可以作为一个表示否定的凝固形式而出现 ,可解释为“不曾”或“没有过”。如同一篇课文中的“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句及《战国策·魏策》中的“臣未尝闻也”句 ,其中的“未尝”就都是这种凝固形式。…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本)《〈孟子〉简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抵掌而谈。”笔者认为,句中“抵掌而谈”一词使用欠妥,应改为“扺掌而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中对于“扺掌”的解释是“击掌(表示高兴)”,并例举了“扺掌而谈”一词,而且还在后面作了强调说明:“‘扺’不作‘抵’,也不念dǐ。”由此可知,原句中使用“抵掌而谈”是不够恰当的。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笔者又查阅了一些较有权威性的资料。《说文解字》中说:“扺,侧击也。”《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对“抵…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选人中学语文教材已数十年.我们查阅了不少教参和教师的解读文章,至今仍歧见迭出。本来,根据恩格斯的讲话文本.马克思究竟首先是科学家还是革命家.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已说得明明白白:“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相似文献   

10.
互文小议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下简称《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二句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数、理同义,另有合成词‘天数’‘天理’‘理数’,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笔者以为此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诗中有这样两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句中的“阿姨”怎么解释,书中没有注解,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把“阿姨”理解为母辈无亲属关系的泛称,或理解为保姆。“阿姨”一词在此究竟作何解释,有必要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12.
“纳比笼中”一语见高中语文课本《促织》一文,课本的编注者将句中的“比”与“笼”二词断在一起,理解为偏正词组,并释为“比试的笼子”。笔者认为此属错断错释,理由如下: 首先,句中“比”字使用的本义,即紧靠、密列之义。《说文解字》:“比,密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末句“山深闻鹧鸪”,这句话的解释一向根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注解略作变化:“暗示国事艰难“,也没有什么大的出入。现在就在这好象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了问题,词中鹧鸪的形象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对辛弃疾进行规劝说,“国事艰难,恢复之事行不得”;还是借此寄托,用鹧鸪比喻自己,如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所说:“盖深虑自身恢复之志未必即得遂行,非谓恢复之事决行不得也“(笺注本卷一,36页),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教材对句中“亲戚”未作解释。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把这句话翻译为:“我们之所以离开自己的亲戚来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台湾六十教授合译的《白话史记》也有类似的翻译。显然, 《教师教学用书》把句中的“亲戚”和现代汉语中的“亲戚”等同了起来,混淆了古今“亲戚”的区别。因为这个句子中的“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亲戚”在古代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蟗》文中“故人重之”一句,《教学参考书》里译为:“旧时相识者也很敬重他们。”此译句不确。“故人”不是一个词,不能释作“旧时相识者”。它是两个词,应解作“所以人们”;“重”不是“敬重”,而是“看重”;“之”不是“他仃”,而是“它  相似文献   

16.
<正>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选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文中有“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之句。教材只是笼统地将“能克终者盖寡”翻译为“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克终”或“克”具体何义未有详解。不过,在文后的“学习提示”板块,编者说:“‘能克终者盖寡’之‘克’,其义项仍保存在成语‘克勤克俭’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在“克”的第一个义项“能”之后即附有“克勤克俭”一词,后面对“克勤克俭”的解释是“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期刊登了杨明鲜先生题为《“借书满架”辨正》的文章,认为归有光《项脊轩志》“文中‘借书满架’一句,长期以来,虽有多种解释,但都不尽如人意。”文章列举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河南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备课资料》,诸家对“借”字的解释,逐一进行辨误排除,然后进行辨正分析,提出自己的主张,“认为‘借书满架’的‘借’应解释为‘凭借、借助’”,“才合乎情理,才符合作者的原意。”笔者认为,杨先生的以上做法和观点,值得商榷的地方颇多。具体考辨于下。一、关于《中国…  相似文献   

18.
程秀全 《现代语文》2013,(12):153-154
一、问题的提出:“望”仅指“瞻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苏轼《赤壁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课文对最后一句解释为:“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笔者以为,对“美人”一词的注解即兼顾到了表面的含义(指所思慕的人),又涉及到了深层次的含义(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但对于“望”字的解释尚显表面,没有深层挖掘,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读了1998年第2期《小学教学参考》中《斟词酌句谈看法》(下简称《看法》后,我有些看法. 对于“输血”一词,僻海》这样解释:将血液或血液的组成部分输给病人.输血首先在无菌条件下穿刺给血员的静脉取血放人保存液中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把《促织》中的“掩口胡卢而笑”翻译为“只是掩着口笑”,而课本上的《注释》却把“胡卢”一词解释为“笑的样子”。笔者认为,《教学参考书》对“胡卢”一词漏而不译,《注释》里的内容和原句的意思却大相径庭,实在令人费解。从语法角度看,“胡卢”一词的词性是名词。从词的意义上看,“胡卢”一词是咽和喉的总称。“胡卢”是“喉咙”的另一种说法,从古沿用至今。现在,还有人把“喉咙”说成“胡卢”或“胡卢管”的。《辞通》卷四虞部第三十二面有对“卢胡”一词的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