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因数与倍数”是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有两个易混淆点:一是认识因数时,容易受乘法算式(因数×因数=积)各部分名称中“因数”的干扰;二是认识倍数时,不清楚“倍数”与以前学习的“倍”的区别。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摆脱干扰因素,正确理解因数与倍数,并理清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2.
<正>"因数与倍数"的知识,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今年,我所带的学生升入五年级,我也就随着介入了五年级数学的教学中,进而在教学中涉及了"因数与倍数"的问题。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遇到了困惑。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时,学生学习了利用乘法算式找因数,在第三单元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求公因数时课本给出的方法是列举法。以找12和18的公因数为例,先用想乘法算式的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内容,但新教材重建了知识体系,依据学生熟悉的乘法算式中积与乘数的关系认识倍数和因数,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这部分内容,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认识倍数和因数;第二段,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前面是形成概念,后面是应用概念。一、倍数与因数关系的教学活动这一段教材编写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现实的情境中提取乘法算式作为研究对象。这也是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编排上的一大区别。传统教材,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和整除的…  相似文献   

4.
<正>“因数与倍数”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首先引导学生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并要求他们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摆法。接着,借助写出的乘法算式介绍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同时通过底注说明“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在此基础上,安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帮助学生在列举、比较的过程中归纳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5.
《倍数和因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一课,教材的编写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尝试:一是重建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拼长方形的活动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二是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与建立倍数、因数概念的大背景保持一致,启发学生借助乘法算式进行.在尊重、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设计并执教了这一课.  相似文献   

6.
《倍数和因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一课,教材的编写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尝试:一是重建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拼长方形的活动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二是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与建立倍数、因数概念的大背景保持一致,启发学生借助乘法算式进行。在尊重、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想象拼长方形,并利用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认识因数和倍数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一、这哩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9.
经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后,问:“这道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什么分数?”(生:带分数)教师接过学生的话说:“对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带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带分数乘法怎样计算呢?你们能从刚才的复习中,找出带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吗?”于是,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教师的问题。其  相似文献   

10.
【教材把握】《倍数和因数》是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安排的教学内容有:认识倍数和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素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有:认识倍数和因数;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是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例2是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例3是找出36的所有因数。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2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学目标:1.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以及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个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新课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教学内容降低了学习要求,对知识体系进行了重建。通过操作,依据学生熟悉的乘法算式中积与因数的关系认识倍数和因数。前不久,笔者有机会对《倍数和因数》一节课进行了深化研究,在多次反复的课堂实践与深入的思考后,对《倍数和因数》的例题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在此写下自己在试教、参赛过程中对教材认识、处理的一个变化过程。一、感悟之一:是"用教材",还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五下《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整除(整数乘法)算式,认识冈数和倍数,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能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实现"双基")2.在探寻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总结出一种"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感悟有序思考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存在联系的思想。(上升为"四基")  相似文献   

15.
李红 《青年教师》2008,(1):40-41
【案例】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中,第一课时是数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认识倍数和因数不再像过去那样从整除概念入手,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通过学生的操作,利用整数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寻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时,也是引导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运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其中,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过程一、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引入乘法的概念(一)有5盘苹果,每盘3个,怎样列式解答?1.列式:3+3+3+3+3=15(个)。2.实质上求的是几个几的和?3.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二)如果有20盘苹果,每盘有3个,怎样列式计算?1.同学们写了这么长时间,是不是很辛苦?2.其实,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还有一种简便写法:乘法。(三)谁知道3+3+3+3+3=1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算式5×3=15中3表示了什么,5表示什么?2.3+3+3+3+3=15还可以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3.先写一写,再与同桌说一说2+2+2=6可…  相似文献   

17.
[片断一]根据算式找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依次出示11×4=449×8=721×25=2545÷9=5教师在学生说出前三个算式后,用挑战性的语气对学生说:“刚才都是根据乘法算式找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下面这道题比刚才有难度了,谁来说?”学生不服输的劲儿更大了,纷纷举起了小手。……[片断二]从几个自然数中找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师:根据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或者倍数并不难,你们能从下面的几个自然数中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能。)教师随即出示下面这道题:看看下面的几个数,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2,5,12…  相似文献   

18.
<正>在全国现代与经典的讲台上,我选择了"倍数和因数"这一教学内容作为课例,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一开始选这节课,是感觉这节课似乎不难上,而且前几年"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上过这节课,有很多地方可以学习和借鉴。可等到自己备课,细细地研究教材时,才发现这节课其实不好上,不但知识点多,而且概念学生也比较难理解。试上了几次,都屡遭失败。于是我重新研究和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并以此为前提,让学生能够自然地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教材是通过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引出三种不同的拼法,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  相似文献   

19.
1.理解乘法的意义是关键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简便运算,那怎样显出它的简便,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能由它的简便形式——乘法代替?这是我们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也是对乘法意义理解的关键。(1)制造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情境,开展摆小棒游戏,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计算自己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在此过程中学生参与了"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  相似文献   

20.
操作=经历?     
操作>经历:教学"认识倍数和因数"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然后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