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简述南少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近年来海峡两岸南少林文化民间交流现状,从交流形式、文化内涵、政治等方面总结了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整合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资源、完善南少林武术文化体系、结合莆田、泉州、福清三地地缘文化特色等对策促进闵台民间交流。  相似文献   

2.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反侵略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整个过程中也彰显了中华武术的重要价值。以三元里抗英斗争中的武术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在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作用进行了探研。研究结果得出:一、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农民领袖不仅自己勤习武术,而且亦组织民众共同习武;二、在这次反侵略斗争中武术的技击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弘扬了武术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尚武精神;三、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精神文明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和谐文化背景下南少林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少林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尝试在闽区域文化、佛教文化、闽武术文化和会党文化下研究其内涵,了解南少林文化在福建的推广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采用历史学、人类学、武术学、宗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试图对明清时期的南少林武术进行梳理,初步展现其明清时期的情况,从宏观上把握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摘要:武术的发展壮大与民间武术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历史中“侠以武犯禁”为民间武术组织的建立提供了外部条件,而“忙来种田,闲来造拳”的习武之风则为武术提供了内部动力。然而,随着历史的转变,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的现代社会组织成为主流,民间武术组织在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发展困局。在查阅文献资料、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间体育组织的相关理论,针对当前民间武术组织困局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民间武术组织根植于民间社会;民间武术组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宏观调控;部分现行管理制度在民间武术组织中“水土不服”;民间武术组织“自组织”能力不强,缺乏资本的创造能力。针对现状和困局,通过协同合作、社会互动、网络传播等方式改善民间武术组织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中国妇女是抗战洪流中的重要力量.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妇女歌谣作为动员妇女的一种形式,通过揭露日寇罪行、反映妇女心声、塑造模范先锋、描绘光明前景等内容对胶东妇女进行了抗战动员.妇女在接受动员投身抗战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地位的提升,获得了自身解放和民族解放.胶东妇女歌谣作为抗战时期胶东地区妇女运动的缩影,向我们展现了胶东妇女无畏生死、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也激励着后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奋斗.  相似文献   

7.
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福建少林寺”长期来在海内外(尤其是习武群落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已成为一种具有强烈文化认同的集体记忆,它是史学界讨论天地套起源时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也是研究有关中国武术史和少林武术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我们认识多样式的少林武术文化构成,提供了一个详实的样本。作为一个由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长期共同氤氲催生的文化概念,其中既烙有明季的历史文化印痕,也有清代天地会出于纠众结盟的需要,更反映了人们在当时少林武术文化辐射下的多元价值诉求。由于这一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不是一个具有确切地址的实指寺院,故而囿于了实证主义方法中的“南少林诸说”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往往难以自圆其说,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武术起源于我们祖先的生产斗争和劳动实践,是我们祖先在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本文主要从原始起源到春秋战国这一早期阶段各个主要时期中华武术的发展状况,原始社会武术有了萌芽,到商周时期武术开始成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开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南少林武术文化推广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WOT分析法,对福建加快海峡西岸建设、促进和谐发展新时期大文化背景下的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推广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武学理论是历代武术家对武术教学、训练和实战经验的总结,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挖掘整理和分析研究我国古代武学理论,对现代武术理论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运用文献综述法,依据古籍武学中的"三节论",并结合现代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从实战应用角度研讨武术散手技术的发力和攻防规律等.  相似文献   

11.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的史料分析,还原了隋末唐初、明代少林寺僧参与政治与军事文化的历史事实。“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记忆,进一步丰富了少林武术文化“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二者文化价值取向趋同,一致指向“匡扶正义、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精神层面。“十三棍僧救唐王”培育了“明代僧兵抗倭”的精神规范与价值取向,而“明代僧兵抗倭”演义了“十三棍僧救唐王”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普及抗战教育,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冬学运动。其中“庄户学”就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创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当年烽火岁月中,它曾经是山东抗战教育的一面旗帜,在提高根据地人民的素质,宣传抗战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别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的西南地区被迫接受历史的挑战,在民族性的灾难中寻找发展经济的机遇。战时,西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得以提高,商品市场不断扩大,并实现了相对统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区域长期滞后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性改观,故其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这种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战时西南商品市场发展具有其特质性。  相似文献   

14.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控制汾阳军校,有炮兵团和手枪团也听其指挥。受察哈尔抗战失败影响,丢掉所有本钱,除自身的卫队外成了光杆司令。察哈尔抗战期间,冯玉祥能影响的旧部多为原西北军将领,地方实力派旧部将领未响应察哈尔抗战。其下野后,吉鸿昌未听其命令,原所倚重的汾阳军校师生,亦未完全按其指示听从宋哲元收编。福建事变期间,冯玉祥积极参与,但各旧部无一人出兵响应,使其认识到各旧部将领皆不可倚重。这时,冯玉祥的政治威望下降到谷底。  相似文献   

15.
少林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少林功夫更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以少林功夫为核心的少林文化历经千年沧桑后,在新的求和平共发展的社会历史时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向纵深化发展的时期,本着“扬弃”的发展观,本着体现少林功夫本身所具有的东方性、系统性、独特性的文化特性为宗旨,兼收并蓄完善自己,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反响,被世界各国文化界所肯定,被广大信徒和武术爱好者所青睐。当今,少林文化以少林功夫为传播载体,以传播佛教信仰为精神核心向全世界人展示着她独特的“禅武”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旅游资源和武术资源丰富,利用好这两大资源发展武术旅游,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具有代表性的登封少林武术旅游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用生态文明的视角对少林武术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探讨少林武术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以少林功夫为主体,融合舞蹈和音乐等元素的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借鉴模式,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应以自身项目特征为前提,深入挖掘项目自身的文化内涵,并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找好传统体育文化与市场的契合点,以市场化、产业化为运作模式,才能够做大、做强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桂东南极有影响的南少林十八路庄从乾隆末年起传承了200多年,形成了包括南少林十八路庄的文化渊源、各代宗师行侠仗义的传奇故事、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等丰富的集体记忆.从功能主义视角和建构主义视角对其进行的解读表明,集体记忆体现了群体深层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由此形成的群体意识对于群体的凝聚和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民间传统武术的集体记忆也是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信息源、传播方式和传承载体,对传统的延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重心暂时由东南一带向西南转移,对长期以来偏处一隅、封闭落后的贵州产生了极大影响,贵州农村合作事业在战时国家经济和行政手段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巩固后方经济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