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处在清末至"五.四"的历史大潮中,鲁迅清醒地看到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他用小说,用人物形象反映当下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迷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多是彷徨于新旧、明暗之间,游离于两个社会、两种文化之间的多余人。在鲁迅眼中,知识分子只有构建独立自强的理想人格,启蒙并引领大众,中国才能全面立人然后自立,知识分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2.
白冰 《许昌学院学报》2013,32(4):102-105
佛教价值哲学即佛教价值论,是以有情所具有自由拣择性质的觉悟心性为价值根据,经过相应的修持次第断破烦恼,以无漏智证真如理,最终成就觉悟理想人格的学说。佛教价值论在分类上,不同于儒家道德价值论和道家自然价值论,为生命解脱价值论,在体系上,分为佛性价值根据论、涅槃价值目标论和修道价值实现论三个部分。在特点上,佛教价值论是从觉悟的正价值心性范畴出发来说明有情的觉悟解脱,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艳  黄瑛 《海外英语》2013,(1):9-10
从埃斯库罗斯到索福克勒斯再到欧里庇得斯,这三大悲剧家的作品通过剧中主人公的命运表达了古希腊人对人生悲剧发生的原因及解脱途径的探索,其中"命运"的不可抗拒性逐渐淡化和人的"自我"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这种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古希腊人对于周围环境与自我奋斗愿望冲突下的思考,反映了希腊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人与自我本性的斗争与冲突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平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研究论题。社会公平本质上是一种平衡关系,不仅是一种现实的引导机制,同时也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理念,对现实有一种理想统摄。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社会公平存在的基础,可以发现这一客观基础在于人类保全生命、解决冲突、协调利益的需要,其深层根源在于社会公平是人的不懈的精神价值追求,是人的自我解放、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人的未定化则为这种追求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独角兽》中的女主人公汉娜的形象一直以来颇有争议,从汉娜的本能性冲动、本我与自我的矛盾冲突等方面分析汉娜作为"圣洁修女"和"平凡女子"的双重形象,展示一个平凡女子冲破父权和夫权专制制度,最终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价值冲突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事实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诸领域,教育领域亦不例外。所谓价值冲突就是价值逻辑的冲突。价值逻辑的核心是作出特定价值判断的价值标识词。从价值的标识词出发,可以大致划分出两种不同的价值逻辑:评价逻辑和义务逻辑。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冲突类型:评价逻辑之间的冲突;义务逻辑之间的冲突;评价逻辑与义务逻辑之间的冲突。在理论上,价值冲突要么以某一行为对某共同体会更好为依据来解决,要么通过强化某人的某种义务来解决。但在价值冲突的实际解决过程中,这种解决原则的运用有一个关键性的前提条件——行为者的"善良意志"和"责任感"。因此,对教育而言,培养和提升人的善良意志和责任感就成为应对和解决价值冲突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表面看是写主人公李彤自杀这一美的毁灭的悲剧,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表现主人公李彤作为自由自在、任情随性的"仙"被谪入现实之后的困顿、挣扎和解脱,并以此来展示人性和现实的冲突。李彤的悲剧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在现实中寻找自身的精神家园而不得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奥登一代"包括路易司、司班德和奥登。其中奥登的成就是最大的。《名人录》是奥登的名篇之一。人格的内在冲突是了解这首诗的主要线索。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可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超我遵循的是完美原则。《名人录》的主人公在本我和超我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所以冲突不可避免。这首诗对于现代社会有很深的启示意义。对于一个压力很大的现代人来说,只有通过自我的作用,来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才能达到心理的平衡,从而避免名人的悲剧,拥有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一个有着多重宗教信仰的民族,有"一亿日本人两亿宗教"的说法。除了本土宗教神道教外,还有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佛教在传入日本后经历了与神道教对立、冲突、融合的阶段,现已完全日本化了。而基督教是在比较晚的16世纪才传入的,对于日本民族而言,如何面对这一异质的宗教的确成了很大的问题。该文拟通过对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发展的考察,探讨日本民族性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的失恋》并非主要传达鲁迅对部分青年的失望,对一种消极现象的不满;也非讽刺"诗哲"徐志摩。鲁迅在该诗中运用的"猫头鹰"等"不常见的名词",在语义指趋上与"百蝶巾"等造成奇特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而且这些"不常见的名词"有冷然、怪异、鬼灵、荒诞甚至于为世俗所讨厌憎恶这一共同特点。在四节诗中的每一节都反复出现的"从此翻脸不理我"等句式,在俏皮新异之下也具有一种"反讽式"的意趣。这都表明:鲁迅的审美理想发生了迁移和变化,一种与典雅、对称、和谐、中庸和崇高的古典审美理想迥异且具有现代特性的新的审美理想出现,昭示着在美学观念上从古典向现代的某种转换。这种新的审美原则在《野草》中已经作为一种主导倾向而存在着。《野草》的写作,起因于鲁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认识,是其思想处在大搏斗大分裂的冲突状态下,寻求一种新的大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艰难痛苦的关于自我的审视和寻找过程中,由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构成的现实关系始终是鲁迅关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现实关系在鲁迅此时的意识观念中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形态,它与自我始终处在一个互为制约、互相冲突的关系中。《立论》并非对某些思想意识的批判,而是鲁迅对这一现实关系重新观察的产物,是鲁迅再次观照自我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试验和探索,在其中深蕴鲁迅悲苦沉厚的人生体味和感受  相似文献   

11.
尊严一般是指向人的,是人对自己的一种价值肯定。教育作为一个行业,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化存在",当然也有尊严。教育的自尊不但是对自身内在价值的坚守,还是对理想自我的追求。但现实中,教育不再坚守自身的内在价值,总是跟着政治、经济、技术"随波逐流",更谈不上对自身理想状态的追寻。对绝大多数受教育者来说,他们去学校接受教育不是为...  相似文献   

12.
二语动机研究在近几十年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近五年来"自我"和"身份"概念的引入使得二语动机研究朝着一个更加动态的视角转变。借鉴D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与Ushioda的"情境中的人"的相对观,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一个成功的外语学习者Bill的访谈、反思日志以及博客质性数据的搜集分析,探讨其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动机自我系统的动态构建,发现其"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及其"学习经验"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并且其动机二语系统有两种独特表现形式,即"努力行为"以及"英语功能观"。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伦理之间的冲突一直是理论研究者最敏感的话题,站在伦理的角度评价法律的价值,只有设想一个秩序是"委托"另一个秩序的,才有可能从完全相同的观点把法律和道德看作是同时有效的。法律在伦理上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当法律进入道德的领域,对于那些批判则显得无辜。通过法律可以减少社会上的罪恶,可以稳定人心,可以得到伦理上的"善"和"快乐",使得法律的工具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然而多数情况下,法律与道德发生了冲突,人们更倾向于不确定论。法律在伦理上的功能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佛教大同理想作为佛教对理想社会生活的一种追求,与其个人观、家庭观、社会观、国家观、世界观等息息相关,并在深层理念上体现了佛教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近代以来,胡礼垣、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谭云山等人的大同思想中,均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佛教特色,佛教界高僧如宗仰、太虚等人提倡的“人间佛教”的革命中同样包含佛教有关大同社会的理想.佛教的缘起观、平等观、心性观蕴含的大量思想经过现代化的阐释之后,可以作为全球社会奉行的黄金原则.  相似文献   

15.
许尚枢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4):12-17,27
济公是一位力促社会和谐发展的践行者,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物与人之间、自我身心之间的关系时,都贯穿着一个"和"字。济公和谐文化以"戒恶扬善,慈悲度人,和乐处世,无我利他"的济公精神为核心理念,是对佛教教义、家族风尚和天台民风"四气"(硬气、灵气、侠气、和气)的继承和发扬。对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个人感情和有产阶级的传统规范之间冲突,是近代小说和迄今为止的阶级社会的一切文学中最基本的、反复出现的冲突之一。”这就是爱和金钱之间的冲突。在这里,爱和金钱已不仅仅是它本身,而已代表了一种观念,爱包括“人”字的要义:天性、尊严、自立、同情;金钱代表着财产、地位、偏见等等。若我们用一个爱情的基本模式来表述,即有三种不  相似文献   

17.
"造一片苜蓿,需要一粒种子和一群蜜蜂,如果没有,有梦就足够。"这是狄金森的诗。不过,"有梦"不是她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也都应该有。而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理想的事业。或者说,是梦想的事业。在行动和结果之间,在现实和预想的目标之间,有长长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今天的青少年被这样分类,那样分类,其实这种分类偶然性很大,导致的"冤案"也就数不胜数。常常有家长问:我的孩子怎么会这个样子?常常也有老师会恨:这个学生怎么可以这个样子?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一个人的表面行为是由其大脑中的"自我感"(self-concept)决定的,"人是人心所认为的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自我感,就会很自然地表现为怎么样的一种人。  相似文献   

19.
《教授的房子》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薇拉·凯瑟20世纪20年代的一部小说,作者刻画了一位中年大学教授在美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所感受的困惑和失落,主人公陷于理想的自我和社会责任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分析了主人公所面对的冲突以及他试图寻求解脱的方法,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反映了美国进入商业社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的强烈冲击,批判了美国传统价值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社会的怀旧之情。  相似文献   

20.
一、市场经济的自主原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市场经济运行的是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负盈亏的自主原则。市场经济的发展突出了人的自主地位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的存在和自我的价值 ,它激发了作为价值主体———人自力更生、自我奋斗和自强不息的自我创造力。这是市场经济自主原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由于这一影响 ,人们走出了盲目信仰、绝对服从的迷信状态 ,抛弃了端“铁饭碗”、吃“大锅饭”的依赖思想 ,确立了追求民主、开拓创新等自主自立意识 ,给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一股讲民主、讲奉献的正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