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是一部引起很大争论的小说,本文论述了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中心》中的非洲和非洲人形象以及欧洲殖民者形象,认为康拉德虽然揭露了殖民者的罪恶,对非洲的苦难表示了同情,但由于受欧洲文化相对主义的影响,康拉德在小说中又一次复制了非洲神话,并且相信英国的殖民统治不同于欧洲大陆的殖民统治,它会给殖民地带来光明。因而,康拉德仍然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康拉德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和他的多元文化经历共同造就了其作品后殖民书写的矛盾性。以《黑暗的心》为例,该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混杂性揭示了殖民主义的虚伪性,同时反映了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以及西方话语对东方“他者”既爱又恨的矛盾情感;《黑暗的心》所表征的殖民话语的含混性揭示了殖民地历史的复杂性,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既共谋又对抗的复杂关系消解了殖民权威;库尔兹的人生悲剧映射出殖民主义与生俱来的矛盾;“模拟”本来是殖民统治的策略,但最后却成为被殖民者反抗殖民压迫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3.
徐莉 《武陵学刊》2024,(1):90-96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殖民者在中国台湾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在五十年的殖民历史和复杂权力演绎中,一种裹挟了殖民霸权和帝国主义殖民意识形态的看与被看的二元关系在近代日本和中国台湾之间形成。日本作家对中国台湾主要采取了三种凝视视角:傲视、盯视和卑视,这三者的形成原因和具体表现,体现了日本殖民者统治台湾的侵略本质,也反映了当下台湾右翼集团宣扬的“日本对台殖民有功”“日台一家亲”等言论的荒谬。  相似文献   

4.
《缅甸岁月》是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第一部小说,根据其1922年至1927年在英属殖民地担任帝国警察的经历写成.奥威尔通过文本的创作重塑了历史,戳穿了大英帝国殖民统治合法性的谎言,再现了殖民统治给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边城》取材于湘西农村 ,小说中的人物纯朴、自然 ,没有半点对社会人生的愤恨 ,即使有怨 ,也是怨而不怒。这就使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在同时代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品中独具一格。沈从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 ,将美融于自然之中 ,使人“见美然后悟丑”。作品在人物表现、风俗介绍、语言表达等方面 ,都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民俗色彩  相似文献   

6.
从后殖民角度解读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的第一部作品《野草在歌唱》(1950)。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和象征手法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领悟作者对殖民统治下土著人悲惨境地的深切同情。她通过《野草在歌唱》向读者展示了在殖民者的“东方主义者注视”下,土著人是如何被描述为一群低劣的、野蛮的、暴力的下等民族;在二者的对话中,前者自诩为“我者”,强占了中心地位,而把后者驱逐成为边缘地势上的“他者”。在殖民统治者的压迫下,小说中土著人的反抗是无言的、徒劳的,小说的标题《野草在歌唱》的真正含义实为犹如野草般的土著在痛苦的哀鸣。  相似文献   

7.
陈映真作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主将,构建了完整而系统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系。他认为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文学要明确其“人间性”品格,并指出台湾文学具有鲜明的中国属性。陈映真的乡土文学观对于指导乡土文学的正确健康发展,对于台湾社会的思想文化及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边城》取材于湘西农村,小说中的人物纯朴、自然,没有半点对社会人性的愤恨,即使有怨,也是怨而不怒。边就使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在同时代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品中独具一格。沈从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将美融于自然之中,使人“见美然后悟丑”。作品在人物表现、风俗介绍、语言表达等方面,都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民俗色彩。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变形记》的含混迫使读者对格里高尔所变成的东西与变成了格里高尔的东西进行猜测和联想。作为“变形前记”,《乡村婚礼的筹备》中的“甲虫想象”为理解格里高尔的变形逻辑提供了参照。自我灵魂想象性地从躯壳分离出来逃避身体性生育的烦恼,所呈现的恰是灵魂自身及其与身体之间唯有神学可以解释的困局。作为“变形后记”,《乡村医生》的“乡村婚礼”是这一困局的复现。  相似文献   

10.
有关东北沦陷时期乡土文学的代表作《绿色的谷》,评论文章颇多,争议也颇多。本文分析了作为“暗”的文学所具有的隐喻、暗示、象征等特点;分析了作品阶级性的表现与人性的表现和谐的问题,分析了作品“超时代”与实感的问题。文章不仅从文体的角度,也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以期作出严密、深入的,令人信服和接受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难忘的一课》记叙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一位船员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所见到的动人情景 ,表达了台湾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意。课文所在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它是上一组“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延续。根据《大纲》对读懂课文的要求、本组重点训练项目以及教材特点 ,我制定出两课时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 ,把学生带入情境 ,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 ,领悟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一、明确训练目标 ,选准训练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表达感情…  相似文献   

12.
作为“小人物代言人”的乡土文学代表作家黄春明,时刻关注着台湾由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的转变给“小人物”带来的命运和心态的变化,以其强烈的人道主义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体现着对这一“弱势群体”的终极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己居住地点的变更,黄春明所描写的小人物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3.
《非洲的假面剧》是维·苏·奈保尔于2010年出版的最作,书中通过作者在非洲的游历见闻,表达了作者对受殖民影响及西方强势文明冲击下非洲诸国现状的关注.本文运用后殖民理论中的“挪用”,从被殖民者对基督教、殖民文化及语言的挪用三个方面分析《非洲的假面剧》中的“挪用”策略.“挪用”不仅可以让被殖民者对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历史等进行重写,而且可以将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为己所用.  相似文献   

14.
从后殖民角度解读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的第一部作品《野草在歌唱》(1950)。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和象征手法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领悟作者对殖民统治下土著人悲惨境地的深切同情。她通过《野草在歌唱》向读者展示了在殖民者的“东方主义者注视”下,土著人是如何被描述为一群低劣的、野蛮的、暴力的下等民族;在二者的对话中,前者自诩为“我者”,强占了中心地位,而把后者驱逐成为边缘地势上的“他者”。在殖民统治者的压迫下,小说中土著人的反抗是无言的、徒劳的,小说的标题《野草在歌唱》的真正含义实为犹如野草般的土著在痛苦的哀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殖民主义"为视角,分析《鲁滨逊漂流记》蕴含的殖民主义色彩。在殖民主义理论看来,鲁滨逊是一个殖民者,他以枪炮为后盾,有计划地对以"星期五"为代表的原住民实行思想控制、语言专制、习惯管制和自由遏制,这些殖民行为不仅使被殖民者丧失了原有的民族文化、自我身份,也使他们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原住地,最终变成了鲁滨逊殖民统治的臣民。  相似文献   

16.
乡土文学的概念,早已有之。但什么是台湾乡土文学呢?台湾作家至今众说不一。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台湾文坛对这一概念的认同和差异,力求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台湾乡土派文学”。  相似文献   

17.
印巴两国的积怨可以追溯到1947年。历史上印巴两国曾为一个国家——印度。印度曾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8月14日,南亚次大陆人民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终于迫使英殖民者结束了对印度长达195年的殖民统治。就在自由即将降临的时候,英殖民者却炮制了一个残酷分割印度的“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秦腔》堪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文学活标本.在主题内容上,它直面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裂变,聚焦于“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家族的衰落与伦理的变迁”、“民俗与传统文化的衰落”,揭示和批判了乡土价值观念的失范;在艺术形式上,它直面21世纪乡土文学的叙事焦虑,采用日常生活叙事,重建文学与现实的意义关联.借助《秦腔》,我们可以发掘城市化与文学的紧密关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学创作的曙光和危机.  相似文献   

19.
现代乡土文学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是以启蒙作为己任,“立人”成为大多数作家共同关注的命题。现代乡土文学的启蒙意识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五四”时期在个性意识的张扬之中表现为独立的、自觉的文化和伦理批判,三四十年代现代乡土文学作家一方面对乡村社会和农民进行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的启蒙,另一方面挖掘存在于乡村社会中那种朴素、自然的人性和雄强、刚健的生命力,来构筑新的国民精神,但在民族救亡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作家原有的启蒙者资格的动摇和个性意识的被抽空,启蒙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被遮蔽。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之后,乡土文学一时间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文学潮流,鲁讯小说在乡土文学的发辰中有看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乡土文学的源起、振兴,作用等方面分析中国现代小说之父——鲁迅时乡土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