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9,(1):60-70
在传播学的话语版图中,媒介效果研究无疑是最耀眼的坐标。作为传播学研究主流范式的经验学派与批评学派在媒介效果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诸如"皮下注射模式""第三人称假说""媒介文化",等等。但在媒介效果研究的本质归属上,两大学派的观点却发生了较大分歧:经验学派认为批判学派的效果研究只不过是借用了现象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其他研究范式的一些新名词,其研究成果缺乏形成"理论"的社会基础/实证调查;而批判学派认为经验学派过于推崇实证/量化研究,所谓的"研究结论"充其量只能归属于"假说"的范畴,难以建立具有普适价值的理论范式。由此,媒介效果研究到底是"假说"还是"理论"成为了一个亟待深入研讨的学术问题。本文尝试在借鉴哲学、社会学有关"假说"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现状探讨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这两大主流范式的媒介效果研究的归属问题以及二者的"可能性融合"趋势,以期为媒介效果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一种基础的、本质的话语范畴。  相似文献   

2.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由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弗勒于1976年提出,该理论是传播学领域中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两位作者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和系统性观念,将媒介系统作为"受众—媒介—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必需组成部分,指出受众依赖媒介"传播信息"的职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实现自身目标。该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媒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效果研究。笔者通过对国内外1976~2018年该理论文献的梳理,从理论内涵、研究发展、互联网新语境下理论发展以及总结反思四个方面对该理论做出一定的描述与评析。  相似文献   

3.
"第三者效应"研究是传播学媒介效果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自1983年戴维森提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研究.近年来,随着台湾学者对其进行的广泛关注,"第三人效应"成为了这一时期媒介效果研究的主流之一.本文简单阐述第三人效应理论内容研究概况.回顾近十年内国内外学者对第三人效应理论的研究历程,总结各自发展状况及经验.并...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大师拉斯韦尔将传播过程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由此形成了传播学研究历史上著名的"5w"模式.这一基本模式向人们揭示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要素,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基础.同时,这一模式也开创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在这五大领域中,效果研究尤其为研究者所重视,成为统领传播学研究的重镇.在以美国为首的实证学派研究中,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尤其重视,这一方面源于美国独特的选举政治,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媒介集团等对效果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张畅 《新闻与写作》2020,(3):113-113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是针对传播学理论进行研究的书籍,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传播的类型、传播模式、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材料和内容、受众、传播效果、传播的应用、媒介法规与伦理、传播学主要流派以及传播学研究方法该书筛选并收录了新出现的关键概念;力图在解释中尽可能涵盖相关概念的不同维度,同时兼顾释义的简约性,保持辞书的风格;加强互文参阅的“网络性”,帮助读者构建传播学的总体框架,并将“附录”中的书目进行了分类,使得读者可以以本书为原点延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当中。  相似文献   

6.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对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的研究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关于媒介技术的研究不是很多。目前虽然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已经形成媒介技术研究学派,但研究的学者并不是很多。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三论",被认为是媒介技术研究学派的集大成者。但麦克卢汉的理论受到的争议颇多,一度在20世纪80年代低迷下来。继承麦氏理论的美国学者梅罗维茨大胆吸收了麦克卢汉理论的精华之处,从社会学的角度重新进行定位,独创了富有特色又具有开拓性的"媒介情境理论",很好地揭示了电子媒介如何引起场景、信息系统和行为的变化。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媒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十年来中国主要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的发展传播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发展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审慎展望。发现中国目前的发展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效果、媒介与社会变迁、媒介参与三个大的领域,媒介素养、健康传播作为发展传播学的重要专题在本文中也被单列专门讨论。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内容、方法、立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发展传播学本身也从更深更广的社会维度关照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问题,其中弱势群体和媒介素养将成为发展传播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学传播学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学是文学与传播学相互融合的交叉学科。文学及其流传历史悠久,而传播学自从产生至传入中国以来时间不长,但是传播学在中国呈现出逐年蓬勃发展的趋势。2007中国传播学论坛"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张国良先生的主题发言中谈到传播学四大发展趋势,即取向理论化、领域多样化、方法规范化、视野国际化。从领域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言,研究人类传播与实践的传  相似文献   

9.
陈旭 《出版广角》2013,(Z1):79-81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冷媒介""热媒介"是他的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争议性最大的观点。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极具盛名又颇有争议的观点。"冷媒介""热媒介"是他的理论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也是争议性最大的一个观点。本文试图全面、多层次、从整体上阐释这一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新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一、"冷媒介""热媒介"划分的三个要素麦克卢汉在论述他的观点时喜欢运  相似文献   

10.
议程设置、框架理论和铺垫理论是三个经常被共同讨论的理论模式。从传播学史看,它们都为研究媒介内容与公众意见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其中,铺垫理论借鉴了心理学概念,从微观角度探讨了议程设置如何发生的过程。然而,这一理论在从心理学借用到传播学领域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方法和成熟的范式、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其原初意义和应用环境都发生了迁移,这也使得传播学者对铺垫效果的关注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1.
"媒体融合"是当前学界热烈探讨的一个课题,也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议题。而媒介环境学派是当今传播学的三大学派之一,因此从媒介环境学派的视角来考察媒体融合在当下来看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所以,笔者试图从媒介环境学派的视角考察我国新旧媒体融合的实质,并试图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实质,即最终实现媒介与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传播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边缘地位由来已久,李金铨认为,它面临学术内卷化问题,正在走向画地自限,逐渐封闭。本文试图以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为例,探讨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以"泛传播"、"泛媒介"的概念重新审视传播学,认为语言、文字皆是媒介,传播是人的一部分,人不可与世界无交流,即不可无传播,传播学者可跳出狭隘的媒体观,落脚于"传播"二字,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传播学,拓展传播学的边界。  相似文献   

13.
从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持召开第一次传播学座谈会至今已近三十年,虽然传播学研究经历从无到有、前景看好,但是传播学派在中国还没有出现。本文以2011年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入学考试中的一道题"论两个传播学派在中国的发展"为引子,从学派特征入手,认为中国尚无传播学派,因此并无"传播学派在中国的发展"一说。并针对该判断从学派产生的条件和现状做出理由阐释,包括在学派标签之下的中西传播研究差距分析。  相似文献   

14.
自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实现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化,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科是中国传播学人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和学术追求.作为中国大陆传播学领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邵培仁在传播理论、媒介管理学、华莱坞电影理论、全球传播、传播研究本土化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景仰的学术建树,为推进传播学研究中国化进程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主要以邵培仁及其学术思想为考察中心,从本土化、交叉化、国际化三个维度对其学术活动和理论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全面概括,旨在管窥传播学研究中国化探索的学术脉络和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15.
韩昱  李晓洵 《青年记者》2012,(11):24-25
研究背景 所谓危机传播,从传播学的角度指的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重点研究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媒介、受众等变量,将传播学学科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危机管理中.从2003年开始,危机传播研究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我国的危机传播研究体系的构建,有两个重大的转折点:一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开始了第一时间、全方位报道危机的时代;二是汶川大地震,它使我们认识到媒体在危机事件中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危机传播研究也随之更加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6.
尽管传播学滥觞于西方,但在近年来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各领域的重视。传播学包含传者、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分析等五大领域,传播学原理与教育行为过程不谋而合。对此,我们以传播学独特视角,以体育教育为传播行为,审视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并提出相应的引导意见。  相似文献   

17.
"受众"身份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和对象,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就有过大众、受众、公众等不同概念的争议,但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这些概念的阐释功能逐渐体现出局限性.本研究将"公民"身份作为受众研究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公民"的概念,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媒介公民"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传播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媒介效果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外界的质疑,其中尤以加特林和高内特两人的批评最有影响。但他们对效果研究的批评乃是基于自身的批判范式取向,是不同范式之间的话语对抗,而不是从媒介效果研究所信奉的实证范式内部去揭示其先天不足。通过重读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对客观主义限度的揭示,我们可以获得一种从实证方法本身来理解媒介效果研究局限性的新视角。而胡塞尔哲学后期发展出的生活世界现象学则为超越客观主义的媒介效果研究提供了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19.
张咏华 《新闻记者》2001,(12):33-37
在 传播学领域 ,媒介分析作为一个大的研究部类(范畴 ) ,主要指的是对如下内容的研究 :媒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各种媒介技术的特征及作用 ,媒介技术及其发展史同人类社会变迁、文明发展史的关系 ,等等。在传播学的发展史上 ,传播技术与媒介作为信息传递和接收的手段、载体 ,并非总是研究的重点。在西方传播学兴起的初期 ,传播学者们的注意力主要倾注在大众传播媒介所传递的讯息内容及其所产生的效果上。然而 ,近年来信息传播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社会现实 ,却使媒介分析的现实意义清晰地凸现。因而 ,世界范围内 ,信息传播新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第一批传播学研究专家,邵培仁在传播学、媒介学、华莱坞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深入耕耘,在近40年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从邵培仁的学术研究历程、中国传播学理论建构的学术体系以及邵培仁对华夏传播研究的期望等三个部分来展示邵培仁在传播学本土化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本文通过这些成就和贡献来凸显邵培仁系统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及其高尚的精神品格,以此启示后学和指导中国传播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