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谱略考     
林俊岸 《武当》2011,(7):29-33
《宋谱》,全称为《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或《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太极拳史、拳理重要资料。自民国年间公开之后,被多数太极拳流派奉为经典,将其所载拳论作为练拳之指导。但某些所谓专家出于某种目的,对《宋谱》歪曲否定,认定为伪  相似文献   

2.
史美雄 《武当》2010,(7):15-15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清光绪末年吴图南先生好友张熙铭所赠,后为许禹生知晓,遂抄六本分赠许禹生、吴鉴泉、杨少侯、刘彩臣、刘恩寿、纪子修。此书有人认为是真品,有人认为是伪造,徐震先生考证此书时,认为只是宋书铭个人托祖上宋远桥之名而作,本人则有不同的见解,并列述如下分别作一比对。  相似文献   

3.
宋远桥  吴家新 《武当》2008,(3):9-10
一、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考 据宋远桥《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记载:自予上溯最始,得传太极功者,系受业于唐之于欢子,许宣平,至今记之,已十四代矣。其间断续传述荒谬,难于记载,菲志其可考者如左:  相似文献   

4.
许科军 《武当》2023,(1):40-41
<正>唐代徽州许宣平,隐居山中,创太极三世七,《太极拳法精义》(沈家桢著)第二节许宣平之三十七式。原文:宋远桥氏“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流考”载:许宣平,身长七尺六,髯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卖于市中,独呤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其所传之太极拳功,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肇平 《武当》2005,(10):35-36
最近.道友介绍我阅读萧天石先生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笔者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太极长生诀》中,发现几篇有关《太极拳》的论著,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刨造发明。比如《太极拳论》、《太极拳歌》、《太极七十二图势》等五篇,篇篇都是讲“太极拳”与“行功”之奥妙。  相似文献   

6.
魏坤梁 《武当》2008,(1):19-20
一、历史背景 许禹生弟子王新午著,1927年出版的《太极拳法阐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清末遗老宋书铭,精研易理,善太极拳,自言为宋远桥十七世孙,其拳法名‘三世七’,又名长拳,与十三势太极拳大同小异,时年已七十。名家纪子修、吴鳢泉、刘恩绶、姜殿臣诸教师与宋推手,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于是纪与吴、许、刘诸师皆叩头称弟子,从学于宋。”吴镒泉先生(1870-1942年)其时正当壮年,与其他拳家当时在北京(北平)都已颇负盛名,与年已耄耋之宋推手居然被任意摆弄,可见这位曾被袁世凯聘为幕客的宋书铭先生拳术功夫已达炉火纯青之候。吴图南弟子于志钧在《太极推手修炼》一书中说宋氏拳有与杨式太极拳不同的特点,吴继泉将其与杨式小架相融合从而编成了吴式太极拳,据沈寿在他所校《太极拳谱》一书中说,宋书铭于1916年让他弟子传抄他家世代秘传的拳谱,其中不少内容也是杨氏古谱中所没有的,宋氏与杨氏也无交往历史。而另一方面,沈寿在《太极拳谱》一书中写道:“又据前人考证认为,宋书铭的基本拳法(包括太极推手在内)以及宗谱的一些拳诀,其理法均与当时在北京流传的杨式太极拳相合。”  相似文献   

7.
王志远 《武当》2012,(6):14-16
太极拳论王宗岳[正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校勘](1)本篇全文采自陈微明的《太极拳术》(2)许靇厚,即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和陈炎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篇题《太极拳经》。改论为经,实非笔误,乃推崇之意。  相似文献   

8.
吴图南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武术大家,他自幼习武,精太极,后又涉猎各家,他不但博学多才,思想豁达,而且技艺精湛,理论造诣也很高。他的武术思想涉及范围极广。1937年,仅一本十余万字的《国术概论》。就从国术之特征、提倡国术之意义、方针、目的、方法、国术原理(包括当时风行一时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少林拳、通臂拳、摔跤这六门拳术的原理、技法、史略、优长)的研究方法途径和国术的行政组织、管理、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旁及器械考证等等。嗣后,1984年又有以吴老讲授,其弟子马有清编著之方式出版《太极拳之研究》一书问世,更把吴老大半个世纪以来为太极拳科学化所作的努力,诸如太极拳的源流、特征、技法、体疗,太极拳与健康长寿,太极拳的养生与技击,太极拳运动今后之发展,吴老拳论精选以及秘不外传的杨氏小架等方方面面和盘托出。他是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倡导者(参:《吴图南太极拳精髓》第225页),也是我国早期撰写《科学化国术太极拳》专著的人。七十多年前,他在《国术概论》的国术教学法中,就明确主张武术教育要从儿童作起,利用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武术教学,是国术的前途发展之所在。这在今天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吴老一生致力于太极...  相似文献   

9.
二水居士 《武当》2015,(4):23-24
掤字,一直困扰着历代太极拳学者。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第四章之《推手术八法释名云:“》掤,捧也。上承之意。膨也,如蓄气于皮球中,用力按之,则起,膨满不已,令力不得下落也。《诗·郑风》:抑释掤忌。杜预云:箭筒也。又通作冰。《左传·昭二十五年》:执冰而距。注:箭筒,盖可以取饮。又以手扶矢,亦曰掤。太极功,搭手诀  相似文献   

10.
陈雄 《武当》2012,(4):27-29
杨式太极拳泰斗杨澄甫先生曰:"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尽,余者未事耳!"杨式太极名家郑曼青先生说:"第一就是太极拳讲‘松’。我老师澄甫先生不多讲话,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我甚至连耳朵都灌满了。他还讲了一句话,更是奇怪,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我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现在想起来,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杨式太极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说:"不是把对方打出去的,而是把对方松出去的。"杨式太极名家李雅轩先生说:"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尽,还有拘滞之力牵制。"  相似文献   

11.
《武当》2014,(1):24-26
刘德增:简化太极拳好简化太极拳是偏重养生的拳种,它遵循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和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论太极推手"等等太极拳名家的理论指导。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  相似文献   

12.
李逊之,名宝让,字逊之,是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先生次子。自幼读书习字,并从父亲亦畲先生学习武式太极拳,李亦畲太极拳著作遗稿多存其手。 逊之先生性情和蔼,虽太极造诣非凡,却怀艺不矜。1928年永年县国术馆成立,先生常赴馆谈坐,笑语移日,终不谈拳,乡人几无知其为一位深得家传的太极大帅。但其挚友赵俊臣先生深知他拳技精湛。赵俊臣先生曾问赵蕴园(赵俊臣之子)、刘梦笔、魏佩林、姚继祖四人是否想跟逊之先生学太极拳,四人回答愿学,赵先生说:“那你们要听我安排。”一日,赵先生见逊之先生高兴,就命四人藏于墙后,他问逊之先生:“老哥有一事相求,  相似文献   

13.
于志钧 《武当》2000,(10):36-39
颜紫元先生在《武当》2000年7期发表题为《吴式太极历代宗师传略(之二)》一文,极力贬低武术老前辈,尤以对我的老师吴图南先生多有诽议。吴图南先生早已辞世,作为弟子,有义务澄清颜文的诽议。  相似文献   

14.
"子欲不死修昆仑",这是《黄庭经》上的一句话。"昆仑"乃山名,道家以此喻头顶,并称头顶为"泥丸宫",修炼此处可神清气爽,益寿延年。太极拳重视"顶上功夫",有文字记载的始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自武秋瀛(澄清)清咸丰年间在舞阳县得王氏论著后,一百多年来,众多名家对其中"虚领顶劲"的理法与练法论述颇丰。在理法方面,大体有这样几种说法。一是"纲举目张"说。许禹生认为"头顶为全身纲领,纲举则目张,头顶悬则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顺遂,偶有动作,全身一致,左右前后无掣肘之虞矣"(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16页)。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庸》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基本观念、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太极拳论》虽然以太极阴阳理论为立据,但其思想基础还是中庸思想;《太极拳论》的根基流源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中庸思想的精髓,并将"守中为本"、"折中致和"、"天人合一"、"时措之宜"、"齐庄中正"等中庸的精神内涵融会于作品之中;中庸的理念投射到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上,使太极运动成为中庸思想的物化,中庸的精神内涵也得到了丰富。  相似文献   

16.
张宝银 《武当》2011,(8):22-23
在各种太极拳名家大著中,大都附录有王宗岳《太极拳论》。在所附录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对于"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一句,大都持如是说。仅杨式太极拳名家陈龙骧先生、李敏娣女士伉俪编著的《杨氏太极拳法精解》大著中,为"本是舍己从人,多悟舍近求远"。对此,笔者感到是正确的。在太极  相似文献   

17.
李滨 《武当》2006,(5):26-28
影视剧《太极张三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张三丰的名字,现在多与中国拳的一个派别——太极拳联系在一起。”著名太极拳家吴志青说:“考各家太极拳之源流,均称系丹士张三丰所传授。”(《太极正宗·弁言》)  相似文献   

18.
路迪民 《武当》2023,(8):8-10
<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指“太极者,无极而生”一篇),被各派太极拳传人尊为拳经之首。换句话说,习练太极拳,如果不遵照《太极拳论》,那么就练不好太极拳;更深层次讲,如果完全背离了《太极拳论》,那你练的太极拳就根本不是太极拳。但因传抄渠道不同,历史上《太极拳论》存在多种版本。唐豪先生的《王宗岳太极拳经研究》(1935年),参考14种著作对比校订。沈寿先生的《太极拳谱》(1991年),参校文献多达35本。孟乃昌先生的《太极拳谱与秘谱校注》(1993年),亦有稀缺参校资料。  相似文献   

19.
武宣 《武当》2012,(4):10
《武氏太极拳全典》由永年广府武氏太极拳第五代直系传人孙建国先生潜心编著十年而成,即将由深圳灵智伟业出版。我国著名武术家吴彬先生为本书题名,陈杨武吴孙等各派太极名家皆为本书题词祝贺。新书内容分上下两卷,收录有前辈《拳谱》《拳论》的套路分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单双推手、发功、拆招应用、精简24式和  相似文献   

20.
为了响应党和政府的常态化防疫号召,人民体育出版社特约请91岁的"太极寿翁"钱惕明先生撰写了《太极回春八式——强身抗疫青春不老》一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太极回春八式的功法释义、行功口诀、动作分解、心法要点、效果体会等内容。太极回春功是作者将道家传统养生功与太极养生功相结合创立的养生小功法,其动作简单、实用,养生价值颇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