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做好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扶贫”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在承受着“物质贫困”的同时,也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威胁。现实中,一些贫困生人生观相当消极,自我意识十分封闭,心理压力非常沉重,这种精神面貌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很容易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根据贫困生的心理实际,探索有效的心理扶贫工作之路,就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心理扶贫工作应紧密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贫困生走出消极思想的误区由于特殊生活经历,贫困生对贫困有着具体而深刻的体验:为了供孩子上学,家里省吃俭用,四处借债;为了节约手中有限的钱,他们不仅要“量入为出”,甚至还要“斤斤计较”……。可以说,每一个贫困生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这些特殊经历使得贫困生更关注自身物质利益的得与失。面对校园里一些同学的富裕与潇洒,面对社会上绚丽多姿的物质生活,一些贫困生往往不能摆正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极易产生消极的人生观。部分贫困生只关心个人的境遇和前途,短浅地认为自己上学就是为了摆脱自身和家庭的贫...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关注贫困生,不仅关注其物质贫困,更要关注其心理贫困,他们敏感、自卑,无法正视自身的贫困,帮助他们,应该是物质扶贫与心理扶贫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3.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同时还要做好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切实关心贫困生的需要,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才有可能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促使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许婕  李向楠 《成人教育》2012,32(9):110-111
新时期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人数众多,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并存,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并存。这一变化的制度原因是: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带来高校贫困生的大量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对校园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教育方式忽视了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各高校在做好经济扶贫的同时,应采取多种心理干预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心理脱贫。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当前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影响高校贫困大学生自助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有克服自卑感、促进自我觉醒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据此提出高校贫困学生自助能力培养的相应措施:引导贫困学生自我觉醒,增强励志强能心理;加强生涯辅导,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建立健全机制,营造舆论引导氛围,真正达到物质脱贫和能力助困并举,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6.
郝志 《教书育人》2003,(2):35-36
随着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收费制度的全面实施,贫困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为资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实现了"不让一位贫困学生因贫困而退学"的承诺,解除了大批贫困生的后顾之忧.但是由于现行资助方式多数是无偿援助,出现了贫困学生依赖心理、攀比心理等现象,造成贫困学生的心理失衡,因此,研究因资助造成贫困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及时调整资助措施,可以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解贫困生的具体情况,发现新的经济压力、新环境、新人才标准、就业问题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应该建立贫困生档案,倡导“绿色消费”,拓展勤工助学渠道,建立比较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对策,实现贫困生的“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8.
贫困生作为高职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受到学校和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他们一方面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物质生活贫困,另一方面心理上的障碍又造成了他们的"精神贫困"。贫困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自我调适、自我管理从而完善自我,才能彻底地"脱贫"。自我教育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不仅意味着自我管理、自我心理的调适,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正视贫困,正确看待贫困的压力。贫困学生只有真正地学会自我教育,才能成为现代社会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大学贫困学生越来越受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的困扰.其心理问题十分突出,自卑、抑郁、焦虑及人际交往困难等消极心理已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本文拟从当前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加以分析,从而提出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 ,但仍然存在一些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这就使得部分来自这类地区或家庭的同学生经济困难 ,生活贫困 ,甚至辍学失学 ,出现了社会十分关注的贫困生现象。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贫困生问题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以确保贫困生安心就学。各校也多渠道筹措资金 ,帮助贫困学生能克服经济上的困难 ,以期使其顺利完成学业。但是 ,学校和社会在关注贫困学生经济贫困并努力为他们解困的同时 ,却往往忽视了这批学生中心理贫困。心理贫困是隐性的 ,如果不能帮助他们解除 ,陷入心理贫困的学生 ,是难以成才的。所谓心理贫…  相似文献   

11.
高校贫困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问题,心理贫困伴随经济贫困的“双困”并举现象日趋凸显。将“双困”问题的产生予以归因,寻求解决的对策和途径,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浅谈高职院校农村贫困新生的心理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贫困生的心理障碍,与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冲突得不到及时调整密切相关。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者应深入分析了解贫困新生面临的各种心理冲突,完善助学体系,提供贫困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引导贫困生正确评价自我,正视新环境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树立科学学习观,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心理保健技巧,远离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3.
贫困女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她们进行家庭经济状况与消费现状、学习现状、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和恋爱观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加强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其心理健康档案,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贫困观,重视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高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自边远农村和城镇低保家庭的大学生,由于受到经济贫困、市场经济负面性和自我认知偏失的影响,心理上大多存在焦虑、自卑、抑郁、偏执等问题,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对此可采取如下干预对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多渠引水,完善贫困资助体系,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构建全方位危机干预网络,达到助人与育人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逸萍 《莆田学院学报》2006,13(6):36-38,50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分析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导致原因的基础上,阐述对贫困生心理问题应该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透视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波及到中国劳动力市场,进而导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给高校贫困生带来新的就业压力和心理问题.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当前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适时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引导,帮助贫困生解除过重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意识,提升就业能力,促使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及时就业.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因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导致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相应增大,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高等学校在关注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展多种心理辅导形式的活动,培养其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笑对贫困,直面人生,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并能很好地走上社会。  相似文献   

18.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有经济问题,还有包括思想、心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加强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贫困大学生立志成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典型榜样,激励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建立社团组织,提高贫困大学生实践能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富观。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关涉家庭和社会的问题。新时期高校贫困生不仅需要物质救助,而且需要精神救助,解决高校贫困生教育问题需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加强对贫困生进行诚信与法制、责任与感恩、自强与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提高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个人核心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与理财能力。  相似文献   

20.
贫困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就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