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在“介词+X+起见”格式中,“起见”是产生见解、看法的意思.介词或引介起点、立足点,或引介凭借、原因,说话人要得出一个见解、看法,必须有个起点或立足点,有所凭据或原因,这个起点或立足点、凭据或原因就是X.在“为+X+起见”中,X具有双重性质,既是“起见”的起点,又是目的介词“为”的对象,这使得“为+X+起见”有别于“为了+X”小句.  相似文献   

2.
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介词及其相关格式的研究就一直得到语法学界的重视。21世纪后,随着汉语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通过借鉴语法等国外语言学理论,学者们在用新的视角研究介词时,提出了介词框架的概念,并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作为介词框架中广泛使用的“P+X+看来”,也得到了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对现代汉语介词框架“P+X+看来”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总结了教材、专著、论文等各种类型、各个角度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尚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自然 《文教资料》2007,(34):217-219
本文在确定"X着"具有介词词类地位的基础上,考察了主要词典和对外汉语教学工具书对"X"与"X着"类介词的收录和辨析情况。然后选取30对单双音节对应的"X—X着"介词,从语义、句法、韵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辨析。根据"X着"类介词的语义演变情况确定其大致的难易等级,并对主要词典和对外汉语教学工具书收录和辨析"X着"类介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介词研究都集中于介词范畴和分类问题:时间和处所、对象、依据和原因,也集中于动词后的成分关系:时态助词、结果补语、数量补语、“得”字句等。本文从教学的角度讨论了英、韩语母语学习者的“把”字句Neg/Aux的错序偏误,并从类型学的角度重点讨论了包括韩语及阿尔泰语系语言、英语的次序里否定词/助动词和动词(“PP+VP+Neg/Aux”或“Neg/Aux+VP+PP”)的紧密关系及在汉语里被介词破坏的现象(“Neg/Aux+PP+VP”),特别提出了基于汉语介词的“乱插队”特性的“拟人化”词序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看来”及其相关格式“看起来”和介词框架“P+x+看来”的使用非常广泛,学者们对它们的关注度也很高。对前人关于“看来”、“看起来”格式的语用、语法化以及对于介词框架“P+X+看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由此提出“看来”及其相关格式尚需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满汉合璧语料《清文启蒙》、《清文指要》(百章)中"X着"类复音介词的考察,揭示出由"着"附加生成的复音介词是清代汉语复音介词生成的最主要方式。清初"X着"类复音介词使用频繁,这一阶段"X着"类介词内部,语法化程度不一,呈现出多层次并存的局面。"X着"类介词中的"着"也并非处于同一虚化程度,有的保留了一定的体意义,有的则虚化为词内成分。满汉合璧会话书中,复音介词"X着"主要对译着满语的后置词、格助词成分,这些成分在汉译为介词时就是否带"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满汉合璧会话书是专供旗人学习北京话的语言材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单音介词及双音介词的使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除”类介词及“除”类介词框架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以历史文献为依据,考察“除”类介词和“除”类介词框架产生的时代。“除”类介词包括“除、除了、除去、除掉、除却、除开、除着”等,产生时代各不相同,从春秋战国直到现代才完成“除”类介词的语法化历程;“除”类介词跟方位词“外/以外/之外/而外”搭配构成“除”类介词框架,各个“除”类介词框架产生的时代也从魏晋南北朝延续到当代。  相似文献   

8.
在谓宾对象介词短语中,介词所标记的是谓词宾语指涉的对象,标记对象的介词一般是“对”或“对于”。蕴涵这种介词短语的句法结构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谓核动词具有[+施加]的语义特征和[十黏连谓宾]之句法特征;它包括“形式动词”、“‘于’缀动词”、“允准动词”和“示显动词”四个次类。谓词性宾语则具有[-受事赋值]和[-致变]两个语义特征,它可分为“心理感知与评述动词”、“动作动词”和“形容词”三类。介词所标记的谓宾对象,须具有[+受涉]、[-倚变]和[+拒载]三个语义特征。其句法主语因受谓核动词的制约,既有施事题元角色,也有当事题元角色。  相似文献   

9.
介词主要表达事物间的关系,它反映在句子结构上就是一种句式。nit。句式的基本形式可概括为:“TR+V+into+LM”或“V+TR+ into+LM”。表示TR由于力的作用从外部移动到LM的内部。本文从认知角度主要研究介词nito句式的引申机制。  相似文献   

10.
短语动词是由“动词+名词+介词”、“动词+介词”、“动词+副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和“动词+副词+介词”构成的。纵观各省市近几年的中考英语试卷,笔者从中发现,考查短语动词的试题占了一定的比例。本文拟结合2008年的部分试题,将中考英语对短语动词的考查作一归纳和分析,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引进比较对象的介词“却”萌生于晚唐时期,其主要来源是“A+却+N”格式中的“却”。在“却”向介词发展的过程中,致变因素首先是形容词出现在“却”的前面,其次是N的次类和论元角色变换。此外,对举格式和心理活动中的隐喻或联想也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彦军 《高中生》2009,(11):42-43
“1”个句型转换 定语从句中。“介词+关系代词”结构引导定语从句。可转换为“介词+关系代词+不定式”结构。  相似文献   

13.
“介词+X+来说”和“介词+X+说来”这两个看似相近的结构,在介词选择、X的语义类型和整体功能三个方面均有差异。对“介词+X+来说”和“介词+X+说来”展开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人们对二者的认识,并丰富框式介词结构这一领域的研究视角和成果。  相似文献   

14.
陈伟 《语文知识》2006,(7):26-26
有的学者认为“N1+使+N2+V”这一句式中的“使”具有介词的特点,应划归介词。  相似文献   

15.
《朱子语类辑略》中,方位词“上”的用法种类很多。X为名词时,“上”前面的名词有三类,分别是:具体事物名词、人体器官名词和抽象名词;X为介词时,“上”前面的介词有“在、就、于、向、从”五种。根据语句中的相应情况,对“上”字的虚化过程和隐喻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语义角度探讨“的”字短语“X+的+Y”的特点,认为“的”字短语的实质就是以X的语义类别为分类角度对Y进行分类。“的”字短语的语义特点是:Y具有可分类性;X具有分类功能;X的语义类别是对Y分类的角度;“X+的”是分类结果中的一类。运用这些观点可对有关语言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7.
孔娜娜 《文教资料》2014,(12):33-35
在现代汉语中,哥指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随着网络词语的升温,“哥”不仅具有以上意义,如“英语哥”、“犀利哥”、“章鱼哥”、“雨伞哥”、“熨斗哥”等,这些“X+哥”中的“哥”的语义已经泛化,不再指亲属和类亲属,而是凸显某一类具有特殊魅力或非常规行为的男士。因此对于“X+哥”类词语的解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以往语义的研究上。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概念,整合理论,探讨网络词语“X+哥”的认知动因、推理逻辑及动态意义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哪些英语主动词后接介词to一直是英语教和学中的难点。检索coca语料库中所有的v+to+v-ing结构,能帮助归纳出这类结构中主动词的语义特征和使用规律,v+to+v—ing结构中的主动词大致可分为四类,这四类主动词有着共同的语义倾向,都和该结构中介词to的语义特征保持着或高或低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汉语“你想死我了”和“我想死你了”主宾位置相反却表达相同的意思,都是“我非常想你”之义.能进入“X+死+了”句式的词语还有不少,但只有“想类动词”有这种特殊现象.本文试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探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认为这与“会话礼貌原则”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天水方言的“着”,以动词为起点,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出了作为动相补语、介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多样用法,从语法化等级的角度来考察,语法化等级最高的是语气助词,整个“着”的语法化斜坡具体显现为:语气助词〉动态助词〉介词〉动相补语〉动词谓语;语法化进程中“着”没有发展为完全意义的介词,也缺失了作为动态助词在历史上广为表达完成貌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