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在心同志是湖北省档案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他离开我们已有一年了。最近,部分徐在心同志生前的老同事、老部下相聚在一起,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湖北省档案事业忠诚战士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徐在心同志是湖北省档案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他离开我们已有一年了.最近,部分徐在心同志生前的老同事、老部下相聚在一起,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湖北省档案事业忠诚战士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徐镳的一生,是体育学习、体育教育的一生,其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徐镳致力于推动中国体育实践和探索,其体育思想自成一家,包含了丰富深刻的内容,是一个十分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文人的骨气     
解放前的《大公报》是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过去我们评价它是“小骂大帮忙”,如今有人提出新的观点,值得商讨。总编辑张季鸾是《大公报》三位创始人之一,他的办报指导思想,他的新闻编排业务和社评写作技巧,他大胆起用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经验等等,都是新闻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著名记者王芸生、徐铸成、萧乾、范长江等,几乎都与张季鸾的裁培和使用分不开。徐铸成晚年写过一本《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文人的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5.
(一 )  储安平青年时代喜爱文学,写过多篇小说、散文和介绍外国文学的文章。早在 1936年,储安平就在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他一生惟一的一本小说《说谎者》。后来,他留英追随著名的自由主义哲学家拉斯基学习。整个抗战期间,他在湖南、重庆分别做过报纸主笔、大学教授。以他的资历,他完全有资格成为一名徜徉书斋的学者。然而,笃信自由主义的他却找到了一条“参政而不干政”,为言论自由开辟讲坛的道路。为此,他甘愿舍弃自己在学术上的进一步发展,专心投入他所选定的事业。  他也许找到了他一生的道路,然而,这也是他一生悲…  相似文献   

6.
1994年初,159医院政治处调来一位干事,当干部部门统计他的履历时,才知他一直是排长、参谋、连长,从来与政工无缘。然而,三年后的今天,他已成为某分部一位有名气的新闻干事。有人问起他改行的体会,他说:“只要热心投入就有收获”。曾经一直是军事干部的他,平常总爱捣鼓“豆腐块”。当排长时,一篇《一个大功连队螺旋式的思考》在《前卫报》变成铅字后,曾引起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当参谋时,《战士徐无私临退伍前荣立二等功》的稿件在《安庆日报》头版位置上登出,还加了按语,至今徐无私还与他保持着通信联系。由于他口令洪亮,军事…  相似文献   

7.
初识徐清平,是5年前春运期间在京广铁路运输线上,参加由武警与铁路公安联合组织的围剿车匪路霸的一次战役中。当时,一身戎装的他,肩扛一架摄像机,在拥挤不堪的人流中穿梭,寒冬腊月气温甚低,他却累得衬衣可拧出汗水。那种“拼命三郎”式的吃苦劲,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走进徐清平的内心世界,方知其原本是一介武夫。他干上新闻报道这一行,是因为战友将他出色的爱军习武成绩写成稿件登报后,他才开始品尝“爬格子”的艰辛。星期天,节假日,老乡和战友都上街逛商店、遛马路,他却把自己关在斗室里“啃”书;寒冬腊月,酷暑盛夏,…  相似文献   

8.
清朝出过不少神童,徐题客是其中之一。这徐题客,一岁能说话,两岁能认字,把老爸老妈骄傲得了不得。五岁那年,徐题客的外公,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张廷玉大学士,到闺女家来做客,见小家伙虎头虎脑伶俐可爱,也抱到怀里疼起来没完。保姆在旁边显摆道:“官官虽幼,竟能随板作歌。”意思是说,别看咱宝宝人小,他能识谱唱歌呢。  相似文献   

9.
李伟 《中国编辑》2005,(6):91-93
徐铸成(1907~1991)是名副其实的报人,宝贵的一生中有60年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他先在《大公报》,是继张季鸾后,由该报理监会通过任命的两位总编之一(另一位是王芸生),显系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后到《文汇报》,更达到事业的顶峰。近年有人著述《大公报》史而曲意回避徐铸成,然而无法磨灭他为《大公报》消磨的18年岁月,以及由此带来的恩恩怨怨。  相似文献   

10.
他从幼时挨揍悟出了自己的不凡命运,风水是他的人生布局,是他的一举一动徐梅山喜欢黄色,不喜欢白色。他说,这是自己的"命"。他是研究"命"的。从18岁到现在,他已经研究了近30年。目前,他是中国易经研究会会长。风水活法每天早上一起床,徐梅山就会下意识地想起两件事:一、不能洗澡;二、不能喝奶。这两者都是水。他八字里水旺,不能老往里加水,否则会引起"水灾",。肾脏会出问题,膀胱泌尿系统也会出问题。他的小女儿八字里也水旺,他叮嘱老  相似文献   

11.
徐[火勃]是我国明代闽中著名藏书家,他以一介布衣,毕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藏书达七万余券。他精于校勘,批评“书不雠校”现象;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观念。徐[火勃]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主席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饱读经史,对中国的古典文学情有独钟。从他的写作理论和实践中,可以看出古典文献对他的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13.
徐是我国明代闽中著名藏书家,他以一介布衣,毕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藏书达七万余券。他精于校勘,批评"书不雠校"现象;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观念。徐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30岁。这一年的六月到十月,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分水岭,也是最高潮。这几个月里,他带着两个相机、24卷胶卷,辗转进入了陕北的红色区域;他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共产党领导人,以及红军战士、游击队、老百姓;他观察了红色政权的军事、生产、教育、娱乐生活。他此后的一生都与这四个月有关。  相似文献   

15.
凡熟识胡愈老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一位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长者。胡愈之(1896—1986)的一生是用笔战斗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发展进步新闻、出版事业埋头工作的一生,是为中国新文化运动而献身的一生。他的历史是一部光明磊落、绚烂多彩的史诗。他生活的九十年,正是世界风云激荡、中国走向新生、历史进入翻天覆地大变革的年代。他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十年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6.
济南军区某防化团团长徐永红在带领全团官兵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竭力支持新闻工作,尤其是他那求实而又深刻的新闻思路更为官兵赞赏。逼着众人成“高徒”有人认为,团里的报道员只能写点“豆腐块”式的文章,成不了大气候。除团长不这样看,他常说:“浅水也能腾蛟龙。一方面,很多新闻名家当初都曾是在团队起步;另一方面,许多军事新闻佳作也出自基层”。为此,徐团长采用“逼”的办法,高起点培养人才。报道员小刘写稿积极性很高,但又苦于上路慢。徐团长知道后,拍着他的肩膀说,快成才要有紧迫感,参加解放军报新闻函授学习,…  相似文献   

17.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史实考订吴廷俊徐铸成先生所著《报人张季鸾先生传》1986年12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之后,在中国新闻史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作者“以一‘家’之言,就所知、所闻及长期的亲身感受,为季鸾先生写一篇小传”,①不仅对张季写的一生作了一个比较系...  相似文献   

18.
在明代文学史上,汤显祖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同时,他散佚的作品也不少。徐朔方先生笺校的《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版)第五十一卷是补遗卷,收诗五首,文二十五篇,尺牍三封,赋一篇,制艺八篇。这些汤氏佚作有的是徐先生自己积年所得,有的是其他一些研究者如吴书荫、龚重谟、单松林、程章等先生提供或发现的,此书2001年再版时又增加了江巨容先生发现的汤氏佚文五篇。笔者在阅读明人著作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有位同志名叫邓岗,全社同仁都叫他“邓老板”。“邓老板”是人们对他的尊敬的美称。他为人正直无私,忠心耿耿,全心全意为党的新闻事业服务;他政治锐敏,组织工作能力强,善于团结五湖四海的同志一道工作;他对人热情坦率,平易近人,作风民主,坚持原则;他一生廉洁,严于律己,不争名利,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领导。邓岗同志的一生,是为党的新闻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从1939年算起,到他的终年,共奋斗了52个春秋。邓岗同志在新华社领导岗位上的四十年间,为把新华社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通讯社,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新闻干部队伍,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以及在行政管理、基  相似文献   

20.
梁峥 《报林求索》2009,(12):54-59
<正>百年中国人的身影身影1:徐荣村—有远见的商人,世博会送展第一人徐荣村,一个普通的广东商人,最早闯荡上海并因此发迹,当听说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消息后,他精选12包"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