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两人对文艺的本质看法不同:1、孔子将艺术与“善”相联,柏拉图侧重谈它与“真”的关系。2、艺术形式在孔子处只获得附庸身份,柏拉图则从本体论角度凸显其独立性。3、孔子提倡“表现论”文艺观,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仿”。二、两人都对文艺的社会作用予以关注。但一个从仁学出发肯定情感,肯定艺术;一个依据理念论而否定情感,否定艺术。三、孔子“为人生而理论”,柏拉图除此之外也“为理论而理论”。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不一致,他们的思想在理论形态和特色等方面都体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与墨子分别是中西方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同处轴心时代的两位哲学家虽持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却有着一系列惊人相似的哲学、文艺思想:政治理想的“乌托邦”性、对“爱”的颂扬、文艺追求的宗教倾向等。对这些相似性进行比较研究.育助于了解中西方艺术审美与功利关系在历史维度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方文艺评论的奠基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共同缔造了古典文艺理想和一套古典艺术原则,适应了欧洲民族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崇尚希腊古典艺术的传统心理,开启了长久统治西方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本文拟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与主体的关系、文艺的功能等三方面,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的文艺观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他们文艺观的相互联系及其区别,进一步指出三大伟人是西方文艺评论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即将文艺纳入社会历史中考察,并从中发现规律,解读作品。社会历史批评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批评家柏拉图的“模仿说”,到维柯时期基本成熟,后经斯达尔夫人、丹纳的阐释得到进一步完善,又经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批评家的拓展、延伸,其地位在文学理论界得以完全确立。纵观社会历史批评的整个发展过程:在批评视角上,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但经济因素缺失;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上,从单一的社会主体上升为文学与社会互为主体;在方法上,从单纯以社会学的方法解读文艺发展为与其他学科的交互融合。  相似文献   

5.
李军 《华章》2007,(10):180-180
柏拉图认为,正确而恰当的艺术教育可以激发爱智的热情,所以他高度重视文艺.他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为理想文艺制定了规矩.他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具体规定了神、英雄、冥界、人的写法以及措辞与曲调的运用.笔者以为,柏拉图的这些观点在今天也不失正面的或反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文艺理想的基点是政治化,在《文艺对话集》中,他阐释了理念、摹仿、灵感、迷狂等概念,这些都以诗体形式和他者的口吻表述,加之隐喻、反讽、戏谑手法的采用,以及在“摹仿诗人”和“灵感诗人”问题上的偏向,使他的表述显露出一个重要的特征:悖论。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柏拉图的文艺本质观是摹仿说,其实柏拉图明确地把诗分为两类:摹仿的诗和灵感的诗。他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功用、文艺的接受角度三方面肯定灵感诗,否定摹仿诗。因此他把诗和艺术分开,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是灵感诗,它是诗人代神立言的产物,具有神性;艺术是摹仿,有人工的痕迹,因此诗高于艺术。  相似文献   

8.
历来的柏拉图诗学研究者多认为柏拉图的诗学思想敌视艺术。但是从柏拉图整体的诗学观念出发,从诗哲溶一、诗的分类、玄化诗学、实用诗学四个角度去解释柏拉图的诗学思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柏拉图非但不敌视诗歌艺术,反而为确立诗歌的合法性地位做出了尝试与努力。在此意义上,我们不但对柏氏的诗学思想有了一个总体的客观的梳理,而且对于柏氏的诗学艺术贡献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诠释视角。  相似文献   

9.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写于抗日战争期间,主要涉及革命文艺发展方向、革命文艺创作要求、革命文艺与政治关系、革命文艺批评标准四个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当代文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巩固文艺战线,重视文艺工作;要摆正立场态度,坚守“二为”方向;要明确文艺源泉,贯彻“三贴近”原则;要坚持两个“标准”两个“效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者大都认为柏拉图在文艺本质论上持摹仿说,其实柏氏将诗明确分为摹仿的和灵感的两种。柏拉图肯定灵感诗,贬抑摹仿诗,认为灵感诗代神说话,而摹仿诗远离真理。柏氏认为,灵感来自诗神附体,特点是“迷狂”。一些研究者以为柏氏之灵感也来自“回忆”,与神灵凭附并立,此说实为误解。柏拉图从理式论出发,设定文艺追求的目标为理性的“真”,可是他却将文艺创作过程描述为非理性的,由此引导了后来理性主义和非理主义两种相反的文艺取向。柏拉图对诗的本质的认识,在许多方面奠定了西方诗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灵感说”。柏拉图的“灵感说”由感性指向理性,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柏拉图的“灵感说”对弗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等产生直接影响。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动力,柏拉图的“灵感说”提示马克思的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的观点并不完善。从哲学角度来看,灵感源于生活、源于思考;而从心理学角度,灵感的产生则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 ,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从本土化的对话思维角度来看 ,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的精华 ,大致表现为四种对话关系 :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对话关系 ;创造主体与创造对象的对话关系 ;文艺传统与现代审美的对话关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对话关系。然而 ,从今天的全球化的对话思维看 ,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有待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鲁迅后期文艺思想的特定角度论述了鲁迅文艺意识形态观的特征。鲁迅一方面批判了文艺的“人性论”、“自由论”和“性灵说”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从文艺的功利性、阶级性、政治倾向性等方面阐述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另一方面,又不同于将文艺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庸俗化的文艺观点。鲁迅的文艺意识形态观以较高的逻辑起点和辩证思维,阐述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既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政治与经济的能动作用;对中国现代文学所反映的特定的经济政治内涵——中国革命及社会生活有着切合实际的正确理解;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国民精神等中介环节和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鲁迅文艺意识形态观对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正确把握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文艺特征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两人对艺的本质看法不同:1.孔子将艺术与“善”相联,柏拉图侧重谈它与“真”的关系。2、艺术形式在孔子处只获得附庸身份,柏拉图则从本体论角度凸显其独立性。3、孔子提倡“表现论”艺观,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仿”。二、两人都对艺的社会作用予以关注。但一个从仁学出发肯定情感,肯定艺术;一个依据理念论而否定情感,否定艺术。三、孔子“为人生而理论”,柏拉图除此之外也“为理论而理论”。由于中西化精神的不一致,他们的思想在理论形态和特色等方面都体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开启了探讨德性与知识关系的先河。他认为“美德即知识”。柏拉图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从两个方面对“美德即知识”进行了扬弃:一方面是从德性的分类角度出发,亚里士多德继承苏格拉底理性主叉的同时,指出灵魂的欲望部分也有相应的德性即道德德性;另一方面是从知识和行为的转化关系角度出发,他指出知识或无知不是行为善恶的根源。德性或恶都是出于人的意愿的。  相似文献   

16.
石亿 《文教资料》2010,(21):99-101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探讨了艺术本体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并逐渐完善了美学体系的建构。二人虽为师徒关系,但各有千秋,亚里士多德总结了以前所有的知识开创了新的哲学体系,对于后世的影响比柏拉图大得多;但如果没有柏拉图思想承前启后的作用,亚里士多德也难以为继。本文试图从二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及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的认识来对二人的美学思想做一些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实践标准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并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而重新确立。从实践标准的重新确立,到生产力标准的确立,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是实践标准理论的两次重大发展。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的两个层级不同的具体化形态,后者高于前者。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它们都是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它们分别从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上体现了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我们必须坚持实践标准,坚持内涵生产力标准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了柏拉图和王国维的灵感说,认为他们的灵感说揭示了文艺创作和欣赏过程的精神状态,对于从文艺心理学角度研究文艺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从本土化的对话思维角度来看,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的精华,大致表现为四种对话关系: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对话关系;创造主体与创造对象的对话关系;文艺传统与现代审美的对话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对话关系。然而,从今天的全球化的对话思维看,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有待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艺现实主义的角度,历史地考察了“赵树理方向”提出的时代和文学背景及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赵树理方向”与今天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