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传授的不是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而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是大大缩小了道德教育的空间,简化了道德教育过程.这种价值取向下的道德教学以客观普遍化的知识割裂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高校道德教育要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必须从道德教学观念上、内容目标上和方法上进行转换,价值取向转向“主德”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完美的道德人格对于解决人们生活中德与行的矛盾以及各种道德冲突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的伦理学课程作为一门专门传授伦理道德知识、进行道德教育的课程,其任务除了道德知识的传授外,更为重要的应是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为此,高校伦理学课程应确立以完善学生道德人格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为实现此目标而实施以激发学生自觉选择正确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树立发展的、动态的、多元的评价观念;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完善的教学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完美的道德人格对于解决人们生活中德与行的矛盾以及各种道德冲突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的伦理学课程作为一门专门传授伦理道德知识、进行道德教育的课程,其任务除了道德知识的传授外,更为重要的应是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为此,高校伦理学课程应确立以完善学生道德人格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为实现此目标而实施以激发学生自觉选择正确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树立发展的、动态的、多元的评价观念;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完善的教学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主知主义”德育观作为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一脉,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认知和理性是德性和德育的源泉;德性的获得需要理性的支撑;道德认知与思维构成了道德教育的起始环节。“主知主义”德育观又有其自身难以僭越的限度。它不能担保认知与实践的相涉相融;认知并非道德的唯一要素,知性教育亦非德育的全部;知识不能自动地成为道德指导,智慧亦不能填补道德的缺陷。“主知主义”道德观不能如其所是地确保道德教育的价值与实效。对其合理性予以德育学辩护,对其限度予以德育学反思,是为了建构一种理想的德育研究致思趋向,以超越单一的“主知主义”从而以整合的视域对多元道德取向予以统驭或涵摄。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现代学校道德教育途径的趋势及中国社会现实 ,从价值合理性与科学合理性两个角度 ,论述了中国德育途径的价值取向。结论是 :应在观念上确立间接德育在德育途径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应确保直接德育中国家统一规定的道德学科课程途径的方向性地位。  相似文献   

6.
道德虚构是在意识到道德教育价值后人类对意义世界的主动建构,也是开展德育活动、实现德育目的、促进道德内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个体的道德信仰、维护道德教育合理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道德教育范式是长期保持稳定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原则、方法、实践等。在社会转型时代境遇下,要在道德虚构中创新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以推动道德教育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7.
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面对当前生态道德教育的不足,高校应坚持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感、人与自然和谐观、生态消费理念的生态道德价值取向,从完善生态道德教学体系、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实践、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和构建生态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四个维度进行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高校道德教育范式转型的依据是人的存在状态的转型,由过去仅仅强调群体或个体转向强调群体与个体的统一.高校道德教育范式转型不是原有范式的修修补补,而是在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系统转变.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由规范人转向发展人,道德教育内容由片面强调道德义务转向强调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道德教育方式由他人教育转向自我教育,道德教育评价由单一评价转向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现状看,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及现代教育的冲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标准出台后,更加凸显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弱化了"德育"的作用。仿佛,语文课上一说到"爱国"、"环保"、"做人"就成了品德课。那么,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构建知识、道德及联结而成的价值取向,对指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厘正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道德包括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两个重要阶段。在大学生群体中,围绕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取向、诚信道德、社会公德、网络道德、婚恋道德等多个方面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本文从发挥高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必须从更新道德教育理念,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明确道德教育目标,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创新道德教育方法,拓宽道德教育渠道;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创造良好文化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道德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母体学院来说,独立学院寝室文化具有其独特性,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起关键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预防和消除学生心理隐患等方面分析其构建的必要性,再对独立学院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寝室文化建设中的定位模糊、工作重心的偏移、工作方法缺少创新以及工作缺乏系统性等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明确"四性"在寝室文化中的地位、以寝室为主阵地、"五化"和"五进"方法融入寝室文化建设以及构建适应独立学院的工作方法等对策,为提升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以及教育的目的已逐渐从过去单一的社会本位向兼顾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方向转变,当前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型已显得十分急迫。基于“经济人”人性假设的以科学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教学管理与基于“社会人”人性假设的以人文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教学管理是两种主要的教学管理模式,这两种价值取向的教学管理模式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鉴于高校教学管理主体的两重性、对象的主客观性、内容的复杂性、流程的规范性,基于“复杂人”人性假设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融合的科学人文主义应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转型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一词迅速成为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的焦点。什么是“中国梦”?它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实现“中国梦”又具有怎样伟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作为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基地,高校在面对“中国梦”这一理念时,又该怎样去理解、借鉴和运用它来进行思想教育?在实践中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强烈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本文将从“中国梦”的定义、本质、内涵出发,以“中国梦”对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指导,探讨高校如何在“中国梦”理念下进行思想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和窗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地方高校应以改革创新精神,自觉践行“发展为大、德育为先、师生为本、实干为荣、特色为贵、引领为尚”的理念,扎实有效地深化与拓展精神文明建设,凝炼和展现地方高校的个性和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广东精神"是广东人民历史沉淀形成的重要精神财富。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它是地方高职学生生活学习的文化背景,也是他们德育认知的载体、情感认同的依托、行为塑造的关键。新时期"广东精神"融入高职德育是实现"幸福广东"愿景的需要,也是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对当前广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高校德育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人文关怀是对大学生生命、生存、发展现状的积极关注,是对大学生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实践的主动关照,是对大学生适应、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热切关怀。加强高校德育的人文关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人文彰显,是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从高校德育的统一化、批量化的现状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差异化的矛盾出发,总结和分析90后大学生的自我、自主、求新、包容的个性特征对其德性养成的影响,提出个性化德育是高校德育方法改革重要方向。90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应当得到关照,探寻满足多层次需要、实现自我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和关注个体道德评价标准的个性化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对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特征作了分析,对西方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合关系进行了历史考察,着重对我国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重理轻文"现象及其根源作了探析,对于高校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洪战辉精神的出现启发高校应着力激发、引导学生成才的内在需求.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多条路径,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切实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20.
衡量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是学生的就业率,因而,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要以培养学生就业力为着眼点。高职学生的就业力呈现等边三角形的结构,具体包括职业知识、能力和职业伦理素养。我们在强调对学生以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的同时,不应忽视学生职业伦理教育。过去职业伦理教育往往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或者思想道德教育完成。这种单纯的"应然"式灌输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如意,提示我们应当重视职业伦理教育,进而完成职业道德的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