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香     
《陕西档案》2013,(2):53-53
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通过采访陈云的夫人于若木及陈云的同事、秘书等当事人,获得了大量珍贵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用生动形象的纪实文学手法。真实再现了陈云起伏曲折的一生,揭秘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台前幕后,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陈云多个侧面不为人知的细节。  相似文献   

2.
读者来信     
封面反馈阿联最劲:中国年轻一代对文革了解的缺失,导致部分年轻人对文革充满崇拜。走出文革,但要记住那段历史。1162on:希望历史的真相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水落石出。陈新:不研究好文革,不揭示出中国人在专制状态下人性的缺陷,以及狂热气氛的生成机制,文革就可能再来。心仪:对"文革"的反思,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也是警钟。时事短评"豪车辨识图"放大社会弱势心态浙江金华市公交公司某车队办公室内贴有一张"豪车辨识图",方便司机学习识别豪车。工作人员表示,因目前公交车优先意识不普及,为避免天价赔偿,需要提醒司机避让豪车,"看到豪车撞不起,那只有躲得起了"。从表面上看,公交公司绘制出"豪车辨识图",  相似文献   

3.
正《难忘的二十年——在习仲勋身边工作的日子里》一书,张志功同志以一位秘书的视角和亲历者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习老文革前后波澜壮阔的曲折经历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为更加细致地了解一贯低调的习老打开了一扇窗,为重新认识那两段峥嵘的岁月推开了一扇门。掩卷长思,感慨万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一生光辉,历经坎坷",既有为民族解放驰骋疆场的革命豪情,又有为国事  相似文献   

4.
当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逐渐消逝,如何保存记忆,让新一代年轻人了解历史记住历史,影视作品的责任重中之重.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作为书写革命记忆、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影像技术营造"记忆之场"获取记忆线索、立体化塑造英雄人物还原历史真相、多角度切入叙事模式引发情感共振,进而强化理想信念.建党百年献礼片《觉醒年代》作为历史正剧,尊重史实又不落俗套进行艺术创新,丰盈展现建党历史,质量与口碑齐飞,实在值得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12月4日,《1942:饥饿中国》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部全景呈现1942大饥荒历史的纪实作品,出自《河南商报》一群激情四溢的年轻记者之手。时隔70年,大多数亲历者已经去世。《河南商报》几经筹划,派出七名记者,沿当年难民逃亡线一路向西,历时半年,行走3000里,搜集第一手的历史细节,重返几经变迁的历史现场,访问历经劫难的灾荒亲历者,力图复原那一段被掩埋的历史。他  相似文献   

6.
书架     
《出版广角》2014,(16):92-93
正文学艺术《历史的侧影》作者:叶永烈著版本:中华书局2014年7月版定价:39.00元提要:《历史的侧影》是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据采访实录整理成文的系列文章的合集。本书是对中国大陆政坛先辈的寻访文章,如《在吕正操将军家》《儒将熊光楷》;本书是对海内外知名学者、文化及社会名人,包括对钱学森、傅雷、韩素音、梁实秋、庄则栋及陈逸飞、谢晋、李宁、黄健翔等的寻访笔记。  相似文献   

7.
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竞赛迄今已举办两届,我有幸都参加了.第一届是2007年金秋时节办的,赛场设在国务院招待所;日前刚落幕的第二届有了新的变化--冠名"韬奋杯",并移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两届大赛如今都已成为历史,但作为亲历者,我对其间的许多细节都还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8.
以前对叶永烈的了解,主要源于儿时读过他的《十万个为什么》。近期读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的《历史在这里沉思》后,笔者才意识到从前对叶永烈知之甚少。《历史在这里沉思》有重点地介绍了叶永烈的书房和他洋洋洒洒千万言作品的成书经过。  相似文献   

9.
中华书局     
《全国新书目》2012,(12):93-95
1942:饥饿中国孟磊、关国锋、郭小阳等编著2012-12 30.00元978-7-101-09049-9这是交织着饥饿与恐惧的一年,中原大地,饿殍载道。这是1942年,一场大饥荒正在肆虐。时隔70年,《河南商报》派记者沿当年难民逃亡线一路向西;历时半年,行走3000里,搜集第一手历史细节,重返几经变迁的历史现场,访问历经劫难的灾荒亲历者,力图复原那一段被掩埋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正揭示台湾名人命运折射台湾当代文化《叩开台湾名人之门》作者:叶永烈定价:49元书号:9787313113481 2014年7月出版本书是"叶永烈看世界"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曾经七次前往台湾,访遍台湾名人故居。作者历数邓丽君、三毛、阎锡山、白崇禧、张学良、何应钦、胡适、于右任、张大千、林语堂、梁实秋以及蒋介石、蒋经国在台湾的最后日子,深层次揭示了台湾名人的命运,从而深刻折射出台湾的当代史和当代文化。  相似文献   

11.
苏童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河岸》,是继《动物凶猛》、《呼喊与细雨》、《启蒙时代》等小说之后,关于"文革少年"遭遇小说的又一重要文本,它提供了一种用"记忆"修复历史创伤的叙事范本。《河岸》以一位少年的"创伤性记忆"为基础展开,叙事保持了苏童一贯的风格,节奏自由舒缓,语言和细节充满现代诗  相似文献   

12.
本书阐释了宇称不守恒定律的产生真相及物理科学史上的重大意义,记录了李政道不凡的成功道路。本书也是中国科学发展和教育决策的历史侧面反映,首次披露文革年代李政道的忧国情怀和相关高层内幕,同时揭示了李政道与杨振宁半个世纪学术恩怨的内幕。  相似文献   

13.
新书推荐     
《出版参考》2013,(15):39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叶永烈/著定价:48.00元四川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联合出版2013年4月他低调得近乎神秘,却每每在中共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发挥重要作用。他是中共的"红色掌柜",他奠定的中国经济体制影响至今。"摸着石头过河"是他的名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是他一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他就是陈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  相似文献   

14.
他拥有一千多万字、130余部巨著。他的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揭示了“文革”中的许多秘史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书写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壬申年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应叶永烈之邀,来到他下榻的西安大厦,商定好在他西安采访的人物后,我随意问他,是否用电脑写作,不料,叶永烈诚恳地回答:“用圆珠笔写”。看到我愣怔的样子,他微微一笑,伸出右手大拇指,只见第一关节处被圆珠笔磨得皮开肉绽,形成几公分厚的老茧。他就是这样写下上千万的文  相似文献   

15.
口述史学与以文字书写的传统史学在技术路线上固然有所不同,然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历史细节的发掘与描写。历史事件都是由细节构成的,没有细节,就没有可信的历史。文章认为,学者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记录者、传承者,对学者进行口述史采访,尤其应当注重细节发掘。《史记》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巨著,与司马迁特别注重历史细节的记录与描写有关。通过学者口述史采访,我们一方面可以记录历史事件的具体发展过程,还原历史真相,补充第一手珍贵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还能感受到他们的道德情怀与人文精神,有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还结合中国记忆项目实践,介绍了对冯其庸、顾方舟、黄能馥、黄明信等学者进行口述史采访的具体细节。  相似文献   

16.
文革”期间,周恩来对濒临灭顶之灾的出版事业十分关心,多次作出指示和采取各种措施,为纠正极左思潮、恢复出版工作费尽了心血。为什么一个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竞如此关注出版工作?“文革”前担任国务院秘书厅秘书室主任,“文革”中先后担任国务院值班室主任和办公室主任的吴庆彤,在他所著的回忆录中作了如下表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铁证如山》中三件珍贵的档案,对日本关东宪兵队在奉天俘虏收容所审讯和虐待英美战俘的实况进行详尽考证,以期揭开这段历史的细节和真相。  相似文献   

18.
关于林彪反革命集团"9·13"事件的性质和真相,在1971年9月18日中共中央下达的<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中,已经讲的十分清楚.但是,近几年社会上流传着一些新的说法,有的人甚至著书立说,散布了一些与中央<通知>精神不一致的论调.为此,我以一个"9·13"事件亲历者的身份,再把前前后后的事实叙述一遍,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9.
冯越 《今传媒》2009,(11):41-42
今年1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叶永烈所著的<"四人帮"兴亡>一书,分成三卷,92个印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传记作家,他的知名度就是这套书籍的质量保证.他对历史当事人面对面的采访,对历史档案资料的查阅,都是别人无心也无力做到的.他治学严谨的态度,也是众所周知的.  相似文献   

20.
吴庆彤同志所著《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书,在周恩来诞辰巨年之际出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与怀念。全书将周总理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斗争的过程系统公诸于出(有些材料未曾公开过),对于人民学习周总理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的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该书作为回忆录独具特点,在于作者掌握丰富翔实的史料。一方面,由于作者长期在国务院机关工作,"文革"前担任国务院秘书厅秘书室主任,"文革"后国务院机关陷于瘫痪状态,作者在周总理组建的国务院值班室任主任。"由于这样的经历和机遇,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