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文章通过混合方法对2019年“全国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30门获奖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以阐明我国高校在混合式教学设计上的最新进展、主要问题以及所反映出的教师教学观和设计思维。研究发现,在对标FD-QM在线/混合式课程质量标准上,案例课程的活动和测评设计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教师多倾向于增加互动和测试的数量与类型,但对制定教与学活动规则和评价标准则关注不足,反映出教师对混合式教学中如何认识自身角色、实践“教学存在”存在偏差。从根本上说,这是“学生中心”和“教师中心”两种不同教学观相互冲突却又纠葛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中的集中体现,它提示我们在教学范式转型背景下,探讨教与学关系、师生权力、学习责任等根本性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相似文献   

2.
心理教育的深入有赖于课程领域的拓展。心理教育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进程,它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与“五育”课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本文在全面界定心理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探讨与“五育”课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游戏与教学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对幼儿园的游戏与教学进行整合,立足点是关注幼儿的主体性,原则是“教”追随“学”,方式是游戏与教学相互促进.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实质是从重视“外在”到关怀“内在”,从注重教师“教”到注重幼儿“学”,从分科课程到整合课程,它反映的是儿童观、教学观、课程观三方面的价值转变.据此,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为幼儿提供材料支持;与幼儿进行有效对话,适时介入幼儿活动;挖掘游戏与教学的整合点,巧妙设计和开展活动.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主题,它的实现,需要以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为前提,这既要求教师改变将信息技术视为“辅助性手段”的观念,也要求教师形成“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我国的师范院校要尽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要加强信息技术类课程与专业类、教育类课程的相互联系,还要合理规划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5.
集群式模块课程是一种职教课程模式,它显的特点是把课程结构分为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阶段,即“宽基础”和“活模块”。“宽基础”是集群式模块课程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模块教学(MES)的根本所在,“活模块”是针对一个个职业所确定的一个个“大模块”,是受教育具有从事一个职业必备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语文学科既具人文性又有工具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功利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传统教学“把教科书作为语文学习的全部生活”,而新课程则强调学生的素质发展,以“大语文观”的理念与目标,积极提倡并逐步开创了“把社会生活作为语文学习教科书”的教育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参与社会学习和接受各类教育的途径越发多元化,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7.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在传统教学论的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就是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使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一、课程资源生活性,使课堂教学目标朴素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更应关注学生品德的形成、品行的规范和人格的培养.实施教学目标朴素化的策略,使教师从道德规范的浅层面跳出来,进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一些待人做事的基本观念,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对话观——对话、沟通、理解、认同;多元观——尊重不同的选择与判断等.  相似文献   

9.
美国教育社会学束家普尔认为课程知识具有意识形态性.它是社会各知识权力共同体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而课程改革更是围绕“官方知识”的政治活动.与阿普尔的逻辑相一致,则“关于如何选择课程知识”的课程知识观也充满着意识形态性。它往往是作为某个知识权力共同体整个世界观的一部分而存在,并且在当代世界性课程改革进程中,由于课程知识观与某个知识权力共同体存在着特殊联系,因此在课程知识规领域,各知识观间更多的是“斗争”与“并存”关系。而非一个取代另一个的“转型”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回归与整合——课程观演进的一种关系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知识和理性主义课程观、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观是课程发展史上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观。从人与知识、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这三对关系中解读课程观的演进,可以发现“人的回归、、“生活世界的回归”、“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其基本精神,同时,回归与整合也是我们新时代的课程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