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有剪集报刊资料的习惯.因为报刊上有很多对我有用的文章和资料,如果看后就丢掉实在可惜. 我从1976年元月开始剪集报刊资料以来,十二年如一日.我剪集的报刊资料,不仅注明出处,而且根据我的需要和爱好,分门别类订成专集.到目前,我已剪贴了六十多本报刊资料.这些报刊资料的剪辑,方便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且它对我写稿也有一定的帮助.记得1984年3月,我接到有关单位转来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的约稿信,让我写一篇介绍广西兴安特产白果的稿件.当时,我对兴安白果生产情况  相似文献   

2.
花之舞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厦门的认识从高云览的<小城春秋>和舒婷的<致橡树>开始.那时,我还在南开大学读书.前者虽然没有在我脑海中留下太多印象,但书名本身给了我无尽的浪漫遐想;而后者,则给了我对爱情对象理想化的描摹和追求.因此,当毕业分配到这两位作家故乡工作时,我对这座城市有了尽快感知的冲动.  相似文献   

3.
<正> 在学校里,我总是因为讲话太多搞得自己狼狈不堪,因此,他们派我到图书馆去.我喜欢那个地方,开始干学生助理员的工作.作为一个本科生,我对要学什么总是多次犹豫不决:我先学医学予科,然后学音乐,最后学戏剧.我甚至打算去耶鲁大学念剧院设计研究生.但是,后来我决定去亚特兰大大学图书馆学院.我对上图书馆学院从不后悔,因为我能应用我的其它技能和爱好.在我毕业之前,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馆长正在亚特兰大四处招聘,就请我到他的图  相似文献   

4.
谈编辑学三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杲 《编辑之友》2010,(12):87-89
振铎同志的著作<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已经出版,我很高兴,这是他对编辑学研究的新奉献.振铎同志鼓励我为之写几句话. 我和振铎同志在中国编辑学会同事多年,对他研究编辑学的刻苦治学精神,我一直深为敬佩.他的著述甚丰,全面涉及我做不到.我选振铎同志提出的编辑学三原理,说一点读后感吧.  相似文献   

5.
网络媒体民意集纳功能的建设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的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  相似文献   

6.
我原来是上海国棉六厂细纱问工人,现在在劳动报社工会生活祖做记者.我今年30岁,在国棉六厂做过11年工,在劳动报巳工作3年.解放后我做工会小组长、车间工会主席.1952年我参加上海工人政治学校第一期学习,在结业时,劳动报发展我做报社的通讯员.开始,做通讯员不会写稿子(解放前我家里贫穷,从小只进学堂讲过三年寒学),因为缺少文化.但是,劳动报对通讯员工作做得很好:报社里搞群众工作的同志,交我任务,要我反映情况;跑访织厂的记者同志和我挂钩联系.他们知道我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休息.我休息辰光他们就来找我谈,征求对报纸的意见和群众反映,了解生产上有些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7.
《湖北档案》1998,(2):14
我现在武昌区里分管档案工作,因此我和档案工作者可以说是一家人.实事求是地说,我的工作离党和人民对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广大档案工作者的工作作风,思想境界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我觉得,自己既然是一个共产党员,就应该好好地工作,应该为人民谋利益.我认为自己作的一些工作都是份内的事情,而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当前对我的一些宣传,我觉得是政治的需要,是党的建设的需要,至于我个人,我想是很缈小的.  相似文献   

8.
选择新闻系,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是从小就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期待;不过对于我来说,或许巧合多于愿景.彼时我对这个行业还没有深入的了解,懵懵懂懂撞进了新闻系;但在后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还是喜欢上了新闻. 我曾在校媒网站做记者,也曾在四家性质不同风格各异的报纸实习过.2013年,我在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实习,那是我第一次参与到监督和调查报道中去.  相似文献   

9.
温和慈爱的范老师,可能并不认为他对我的影响有多大.事实上,他改变了我的职业理想,决定性地影响了我的人生方向,只要他在那里,就足以让我相信和坚定我的选择;不仅如此,和范老的忘年之交更是他留给我的一段温暖又美好的记忆.在老师作古之后,这也是我唯一愿意和能够细细回忆的时光.  相似文献   

10.
几点建议     
我在乡镇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虽然不是档案工作者,但文秘工作的性质使我对档案工作十分重视和感兴趣.贵刊我是每期必读,认真学习,"写作讲座"、"文史知识"、"照片档案"、"文苑"等栏目都是我很喜欢读的,感觉受益匪浅.特别是一年多来,贵刊质量不断提高,更具指导性和可读性,我对贵刊也更加喜爱和欣赏了.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董艺老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到您.我们知道,您起初学的是钢琴专业,但最后又选择作为一名戏曲电视节目主持人,这其中有怎样的故事呢? 董艺:您好,感谢贵刊的采访,很高兴与大家进行交流!成为一名戏曲节目主持人,这可能和我的家庭背景有一定关系.我出身在梨园世家,我的母亲和外公都是京剧演员,由于母亲和外公对我的影响和鼓励,以及他们对我的希望让我"不得不"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才艺.我起初学的是钢琴专业,同时也对演唱、舞蹈及小提琴等演奏比较感兴趣.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直争取记者权利的人,我特别关心美国的总统选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候选人如何使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吸引民众的注意力.特朗普的选战策略特别令我对世界记者的安全感到担忧.请让我解释一下其中的理由.  相似文献   

13.
一干就是二十年,该停下来总结总结了.1991年7月,我从山东大学外文系毕业,进入新华社,从事中央新闻摄影报道工作.工作选择了我,我也爱上了这份工作.工作对我有更多的意义工作对我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那么新奇,让人有些兴奋.我开始背起相机,频繁出入中南海、钓鱼台、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国事活动场所;那些曾经只停留在电视画面上的领导人物变得与我近在咫尺,我可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很多,也学到很多;我还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外访,出入过白宫、克里姆林宫、唐宁街十号等,足迹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作使我有幸成为许多重要历史时刻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一个个历史瞬间似乎就在我的身边定格,不但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阅历.  相似文献   

14.
首先我对<中国出版通史>的出版表示祝贺,对参与这项出版工程的所有领导和专家表示敬意.我刚拿到座谈会通知时,觉得这是件好事情,我要去参加研讨,参加学习.紧接着我就收到了九卷本的<通史>,我一看吃了一惊,原来想象的出版通史是一卷本或两卷本,没想到是按时代分类的九卷本.可以说接到邀请时我是心动,看到书后我是震动.  相似文献   

15.
我极不喜欢别人称呼我为美女.在上海读书时,班里的南方男生最爱瞎叫美女.只要是女生,不论美丑妍媸,也不论老少中青,一律称为美女,常常让我觉得难受.对真正的美女而言,这种做法让她们感到不公平,是对她们美貌的一种漫不经心的漠视;而对我这种从小因为不漂亮而自卑的人来讲,无异于讥讽和嘲弄.  相似文献   

16.
从2002年7月至今,我一直在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从事奥运图书的编辑工作.近年来,常有媒体记者和书业同人征求我对奥运图书相关问题的看法.我在与大家的多次交流中形成本文观点.感谢<出版发行研究>杂志将其发表,给了我获得业界朋友指教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传媒》2015,(1):20-21
坚守战地1200天 坚守战地1200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领悟.1200天的坚守,凝聚在我100万字的文稿、6万张图片和大量视频报道中. 洞悉乱象,把脉大局,我感悟到中国力量.“不能任由外部干涉实现政权更迭”,这是对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捍卫,是大国的正义担当. 如今,我的同事们依然奋战在全球动荡之地,奋战在埃博拉疫区,给世界注入中国的观察视角,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正义声音.我为自己成为这支光荣队伍中的一员而自豪.我时刻准备着,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重返战场.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江西人,出生在峡江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祖父和父亲都非常热爱收藏,但由于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他们的收藏也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生活用品.耳濡目染下,我也渐渐地喜欢上了收藏.我当过18年的兵,1974年入伍后,当时部队的政治学习让我对毛主席的热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除去必需的日常开支外,我将部队发放的微薄津贴开始全部用于收藏毛主席像章、著作等红色档案.改革开放后,我已经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为了有更多的资金支撑收藏,我辞职下海办了从事高速公路护栏修建工作的企业,基本上是护栏修到哪里,我的红色档案收藏工作就做到哪里.为了搞红色档案收藏,我几乎跑遍了全中国.我的收藏热情都出自于内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伟人的热爱与崇敬,还有对为新中国成立奉献终身的革命前辈的钦佩之情.  相似文献   

19.
孔乂国 《传媒》2010,(6):6-11
最近纸媒正在进入复苏期,这个复苏期有多长很难预测,我觉得两到三年是有的.我这个观点在一片唱衰声里,可能有些特别,但很多数据和现象,支持我的观点. 近几年,关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尤其是对纸媒的影响越来越受关注,很多人悲观地认为纸媒大衰退甚至死亡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个人觉得从长远发展来看,纸媒整体趋势会有下降,但最近纸媒正在进入复苏期,这个复苏期有多长很难预测,我觉得两到三年是有的.我这个观点在一片唱衰声里,可能有些特别,但很多数据和现象,支持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穆青同志是我的老领导、好老师.他30多年直接领导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逝世,使我十分悲痛.他做人、"做官"、做记者的楷模形象,令我特别思念.可记忆的积累和时间的延续是背离的,他教育、鞭策我的许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失,模糊了,有的记不起来了.但穆青的睿智和优良的人品作风,已化作火种,在我的新闻生涯中,燃烧、照亮、生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