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阵地,历来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简言之,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应该说,我国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有着明确而清晰的道德目标和规范,学校也花费了大量人力与物力.但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并没有养成预期的道德素养,反而浓厚的"道德冷漠感"、"道德虚无感"在学校蔓延开来,道德本身甚至遭到奚落和嘲笑,学校道德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学校道德教育并没有体现自身的价值意义,自然这其中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外在的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价值多元化对人的冲击,也有内在的教师个人品德对学生的影响.然而学校道德教育自身的合理性却从未受到质疑,被视之为理所当然的"权威性"存在.道德教育本身有没有"道德性",即道德教育是否具有现实合理性.这一合理性决定了它有无存在的根据;这种合理性的程度如何,则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所信守的程度.这是道德教育之所以有效的重要条件.这恰恰是我们忽视,却应该值得关注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东西方"道德"概念的词源及其演变过程表明,道德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并且为了人们美好的生活而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其真正内涵是人性中的卓越性和品格,它是人不断超越现实与自然生命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是人的生命之必需。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个体使其成为有道德之人、使生命趋向真善美的教育,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诉求,因而生命价值成为道德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反道德的现象,即"目中无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伪善和道德权利的遮蔽,这些都是背离道德教育的宗旨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首先,它承认人的存在,承认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这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其次,主体性道德教育崇尚道德教育主体人的自由,从而达到道德行为的自觉和自律,最终上升为活动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通过事实分析可以揭示出现行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道德要求的无条件性与学生道德行为发生的有条件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在紧张,调整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可以使之具有一定的张力与真正的合理性,从而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发挥有效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价值多元共生时代道德教育的新使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时代不仅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而且是一个"价值共生"的时代.我们既要看到多元价值的"差异",还要看多元价值的"共生".价值的多元共生,要求道德教育既要维护价值多元,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又要进行普遍价值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公共理性.其双重任务,缺一不可.价值的多元共生要求学校道德教育要树立一种开放的道德观念,确立协商、对话的教育方式,发挥教师在道德协商、对话中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斯.韦伯以"理想类型"作为思维的参考架构,来说明文化科学的发展是理想类型更替的过程。那么,在道德教育领域,从主体范式的角度来分析传统道德教育的理想类型可将其称为"道德支配"。"道德支配"已难以适应当前价值多元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如果要探寻新的理想类型取而代之,应是"道德共生"。  相似文献   

7.
加强大学生生活道德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立德树人的现实诉求,它既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又有扎实的实践基础,是科学理论"回归生活世界"呼声的道德要求.新时代大学生生活道德教育面临着传统道德教育模式遗留的对个体价值的关注较弱、对学生生活道德中主体性生成重视不够、对大学生道德生活中创新精神激励不强等问题.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生活道德教...  相似文献   

8.
技校生的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范,又具有教育实践的要求和内涵,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道德准则、道德心理、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也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的研究应从价值始点入手.回溯道德生活和人的德性的历史和现实的源头,家庭遵循人伦的"情"与价值的"义",是伦理的实体,德性以伦理为前提,是伦理的人格体现,伦理以爱为根本规定,因此,家庭即是德性的最初诞生地.家庭作为伦理与道德的历史价值始点在东西方伦理道德体系中得到典型体现,道德教育以家庭为历史价值始点成为应有之义.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和法制这一新的时代主题与一切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家庭伦理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家庭伦理的合理性遭受质疑,但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能解构家庭的本始性意义,其可现代因素是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一剂良方,家庭之于中国伦理与道德教育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道德教育理应回归家庭,强化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赋予家庭更重要的教育和人文使命,弥补学校德育的刚性限制与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缺陷,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校与家庭在价值与德育领域的融合、互补与彼此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10.
人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人们提出明确的道德行为方面的要求,对他们的切身利益提出明确的挑战,因而蕴涵直接的道德教育价值.而虚拟的道德情境则不具有这种功能,我国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主要原因在于虚拟道德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真实道德情境中恰当地设置道德冲突,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道德教育是一种教人如何做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人的德性和铸造人的灵魂的精神生产工程,其本体功能是培养人的德性.然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表现出一些非道德性的思想和行为.还原道德教育的道德属性,是道德教育的本真归宿.  相似文献   

13.
This research deals with th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people undergo when they experience firsthand authentic moral conflicts. It also discusses the value of authentic moral conflicts in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and reasons for the in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unsatisfactory effect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over a period of time lies in the predominance of virtual moral education. In authentic situations, the proper arrangement of moral conflicts requires careful analysis of values hidden in the prearranged or generated moral conflicts so as to utilize, guide, and control them properly. Such arrangement of moral conflicts should be adapted to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for deepen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ral aspects of life. Also,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attached to students’ varied requirements, thus leaving enough options and space for their independent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of moral educa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5(3)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gain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moral understanding by differentiating moral understanding from moral motivation. Moral understanding was assessed by presenting hypothetical moral conflicts and dilemmas and using a variety of measures to explore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oral principles and moral reasoning. Two measures of strength of moral motivation were used. For younger children (ages 4–9) emotion attributions to hypothetical wrongdoers was the measure. For older children (ages 10–11) a global evaluation was made based on their reactions to hypothetical moral conflicts and dilemma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ldren’s moral understanding includes a grasp of abstract principles and is not just rote learning of concrete rules. However, their adequate cognitive moral understanding by no means implies they are competent moral actors. Implications for Kohlberg’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心理健康、道德行为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为德育工作者从新的角度去开展工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人的道德品质是主体在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为此 ,在学校德育中 ,我们必须促使教师转变职能 ,放弃道德灌输 ,加强价值引导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模式 ;创设真实情境 ,让学生在与客体的互动中建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7.
德育在公民道德内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公民道德内化的重要基础、核心内容和必要条件三个层面阐述德育对公民良好品格的形成、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对社会广泛性道德规范体系构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Associations between moral-related traits, such as justice sensitivity (JS), the tendency to negatively respond to injustice, and moral development are largely unknown. From May to December 2018, 1329 5- to 12-year-olds (M = 8.05, SD = 1.02; 51.2% girls, 1.3% transgender and gender-nonconforming) from Germany rated their JS, moral reasoning, emotions, and identity; parents and teachers rated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ToM) and empathy. Victim JS (caring for own justice) predicted more attributions of positive emotions to norm transgressor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β = .295). Altruistic JS (caring for other's justice) predicted less attributions of positive emotions (β = −.343) and a stronger moral identity (β = .392) unless ToM was considered. Particularly altruistic JS showed associations with advanced moral development. Hence, moral-related traits deserve more attention by moral-development research.  相似文献   

19.
网络道德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是促使道德生活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的觉醒,并在此基础上重塑主体性道德人格。这是人的主体性的道德人格发展的历史性、内在性和现实性的必然要求。觉醒和重塑的途径即要从外在的影响因素方面考虑,又要从内在的主体意识发展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就特定的文化情境中、特定时空中的道德教育实践而言,行为正当与否的判据、教育价值的取向主要是来自于广大的教师群体,教师的道德哲学就构成了道德教育实践的隐性思想基础,并将最终决定道德教育的方向和具体运作.教师必须借助理性的力量,摆脱肤浅的常识经验的束缚,提高对道德价值的理性分辨与选择能力,如此教师的道德哲学才是自由与自觉的,基于此的道德教育实践才是目的明确的自由自觉的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