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明嘉靖“以曲为本位”的戏曲理论体系的背景下 ,徐渭对曲白科介这些戏曲形态因素 ,都能超乎前人在理论上加以阐述 ,在创作上大胆实践 ,显示了他虽不成熟却极富启示意义的戏剧形态观。  相似文献   

2.
明暗场之成为“问题”是近代剧兴起以后的事情。西方戏剧的“场”是由布景、人物及其动作合成的舞台画面,而戏曲的“场”则仅仅意味着舞台。其中,布景之有无是两种戏剧体系的最大区别,它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艺术时空观念。西方戏剧源于宗教仪式,地点固定,时间紧凑,动作性强,与造型艺术结合后发展出箱式舞台和写实布景,形成了有限的艺术时空观。而中国戏曲的发生是多元的,套曲、宾白、科介分担了戏剧的抒情、叙事和动作功能,三者相辅相成却不相统属,仍保留着各自的发挥余地,共同营造并维护着戏曲时空的无限性,同时也为戏曲创作的长篇化打开了方便之门。有限时空观源于西方的具体思维传统,而无限时空观则是中国整体思维方式的艺术体现。前者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创作在探索和求新中前行,而后者的思想是恒定的,戏剧艺术只能向伎艺性和精细化方向发展,京剧不仅是它的突出代表,而且是它的最后成果。  相似文献   

3.
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是清朝初年著名的戏曲活动家,理论家。他的《闲情偶记》是当时关于戏曲最完整的论著,他的戏曲代作《风筝误》则集中体现了他“无奇不传”和强调喜剧性的戏剧观,这种戏剧观对清初的戏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最新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不管是感受与欣赏方面还是表现领域方面都对3~6年级的欣赏和演唱明确提出了“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曲艺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和“背唱中国民歌、学唱地方戏曲唱腔片段”的教学内容,这就使得评弹作为苏州的优秀传统艺术和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重视,并且有机会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戏剧形式,它那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色彩斑斓的舞台服饰,各具韵味的流派唱腔,无不充满着神奇的魅力。如何向小学生播撒戏曲种子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下面以《戏曲简介》一课为例,谈谈我在戏曲欣赏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一、课前预习丰富感知感知教材,形成表象是学生掌握戏曲常识的第一步。上课前的一段时间,我就要求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教材上戏曲的有关知识,并让他们特别留意听一听戏曲唱段,看一看戏曲节目,要求他们每人学唱一句戏曲唱段,学做一个戏曲表演动作,通过有目的地预习,让学生对戏曲有一个直观生动的感觉,为上课学习新知积累丰富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戏剧在表演时具有虚拟性的特点,这就使戏曲艺术具有“写意性”的内在特征.戏曲艺术的“写意性”包括“生活写意性”、“动作写意性”、“语言写意性”和“舞美写意性”.这些基本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风格.  相似文献   

7.
《扬州画舫录》在中国戏剧史研究中是一部重要文献。该书卷五对清代乾隆时期扬州盛行的“花部”戏曲演出的客观记叙,形象展现了“花雅争胜”,各种地方戏剧勃兴不可阻遏的历史趋势。书中也突出记录一些名演员和戏曲表演家的范例,揭示了中国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它还记载班社师承关系、声腔剧、种流变、梨园脚色体制等有关戏剧的情况,其“场面”、“行头”的资料弥足珍贵。《扬州画舫录》提供的演剧艺术实录,标志着清中期戏剧学领域内最早的一部分新收获、新成就,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剧本是戏剧表演的依据,戏剧性动作首先诞生于剧本。戏剧的本质是动作的艺术。动作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和基础。题材、内容再好的剧本,由于静止的对话太多、缺少那种能激发导演再创造欲望的戏剧动作。就很难搬上舞台。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其  相似文献   

9.
秦腔的发展和繁荣是在不断推陈出新中实现的。明末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的戏曲理念对秦腔剧本创作、剧情、人物等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李渔把小说改编为戏曲的成功经验值得秦腔创作者学习。通过分析发现,秦腔创作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或暗合了李渔重视戏曲结构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的代表之一,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300多种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戏曲剧种,其成就和价值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所以,普及戏剧知识,熟悉戏曲名家的演唱风格,欣赏精彩的戏剧片段,并了解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使戏剧的娱乐和教育功能得到发挥,并使戏剧形成产业化,对于提高国民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传承中华文明显得尤为切要。  相似文献   

11.
作品结构,即作品的复杂组织和构造。它是作家确定独特艺术构思、精心组织形象体系并构成一部完整作品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在戏剧文学的创作中,由于直接受到舞台艺术各种因素的制约,它又是最艰巨而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工作。明人祁彪佳在总结这一经验时说:“作南传奇者,构局为难,曲、白次之。”凌濛初也说:“戏曲搭架,亦是要事,不妥则全传可憎矣。”②清初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甚至强调“‘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提出了所谓戏曲“独先结构”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霓裳艳》传奇是我国近代著名戏曲理论家许之衡现存唯一一部传奇剧本,其戏剧结构、语言特色、审美追求等集中体现了他的戏剧观,对当时及后世词曲学和戏剧学研究产生有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戏曲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瑰宝,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戏曲声乐理论经过历代艺术家、理论家的美化,使其得到更加久远的历史继承,尤其是它在“咬字发音”、“吐字行腔”等方面的技巧和“气息运用”、“韵味风格”等方面的把握上,都是我们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要学习继承和借鉴的。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与民族声乐的演唱虽有差异,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8-9年级戏剧(含戏曲)的学段目标:“能对戏剧(含戏曲)艺术作品进行初步欣赏和分析,具有初步表达观剧感受和见解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向善、向美的价值观;掌握中外戏剧艺术史的基本常识,初步认识中外戏剧艺术的不同文化背景,尤其是了解中国戏曲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参与戏剧(含戏曲)活动,养成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15.
晚明吴越风俗与戏剧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吴越地区的戏剧演出与戏曲创作一样 ,都因文人的参与而呈现出繁盛景象。这一地区的市民文人 ,在民俗节日的娱乐活动中展开戏剧传播 ,扩大了戏剧的影响。他们面向民众组织戏剧演出 ,展示艺术才情 ,影响戏曲的创作、表演和欣赏 ,进而使文人戏剧成为风俗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宋元时代的北曲杂剧、南曲戏文都普遍采用衬字,形成了戏曲文学的独特样式.就剧本而言,造就了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文学体裁;就语体形式而言,开后世文学通俗化、口语化的先河;就戏曲艺术而言,奠定了中国戏曲艺术长于抒情和虚拟出表演的形式基础.大大丰富了戏曲文学的表现力,其影响不止于一代,不限于一体.元杂剧作为综合艺术,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艺术元素的整体.这些艺术元素来源于不同的艺术样式,有着各自的长处与特点.它们在戏剧这一艺术整体内部互相矛盾、制约、交流,溶合,推动着戏曲艺术的变化与沿革.除了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同地域、风格、剧种的交流之外,各种艺术元素在戏曲内部相互制约与相互突破的矛盾运动,也是决定戏剧形态,包括文学形态(剧本)、音乐形态(曲调)、表演形态(科介)的重要动因.中国戏曲艺术第一个辉煌点元杂剧,应该是多种艺术溶合交流的产物.今天,元杂剧的曲调久已失传,它的表演程式(科介)也难以再现,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元杂剧的文学形态剧本.尽管剧本与演  相似文献   

17.
动结式“V好”表示动作完成或者达到完善的地步。本文在对语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V和“好”的语义和语法特征的探讨,认为“V好”中的V是动词中表示动作行为的那一部分,具有[+自主]、[+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V表示的动作行为必须能够产生动作或者说话者心理期待的结果,V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带受事、结果、对象、工具等宾语的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18.
(一) 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本来是一伙对历史一窍不通的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骗子。他们出于反革命的政治需要,近年来却摆出一副“理论家”和“史学权威”的架势,利用他们所窃取和控制的那一部分舆论工具,大讲历史,侈谈古今,表现了对历史异  相似文献   

19.
戏剧是动作的艺术。动作是演员表演艺术的基本手段,也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最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的,不在于他自己意识到自己想了些什么,而在于他身处危难之际如何本能地、自发地行动……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动作在戏剧中处于首要地位……”(贝克语)而动作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不仅有其内心根据,而且又有其前提条件,这种前提条件就是特定的“情境”。“情境”是促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条件和外因。特定的情  相似文献   

20.
晚清戏曲家、戏曲理论家杨恩寿不但对戏曲的价值和地位给予高度评价,而且在戏曲创作中主张“神情之合,排场之佳”,达到文学性与舞台性的完美统一。他还对地方戏的演出特点和表演技巧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