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探求鞭腿技术击打不同类型目标时因动作运用不当可能引发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危险时刻。运用VICON System 3D运动采集系统,对10名优秀散打运动员鞭腿技术进行空击、击打脚靶、沙包时的运动轨迹进行采集,依据鞭打动作特点和下肢关节运动特征,将鞭腿动作划分为3个时刻、2个时段,对其在各时刻的动作速度、作用腿膝关节角度、角速度、力矩等运用VICON Nexus和Polygon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作用腿膝关节屈伸、内收外展、回旋角度和角速度以及关节力矩等各方面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鞭腿空击技术类型的动作速度相对较慢,击打时段膝关节角速度相对较快、伸展时段膝关节呈外旋、加速并过度伸展状态;击打脚靶类型的动作速度相对较快,伸展时段膝关节呈外旋伸展运动状态;击打沙包类型膝关节的各项力矩相对较大,伸展时段膝关节呈反方向运动状态。鞭腿的3种击打类型均存在引发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危险时刻,建议运动员在训练和实战时遵循鞭腿技术动作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重量级别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横踢技术动作的运动轨迹,探求重量级别差异与横踢技术动作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动作速度产生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VICON Nexus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分别对58 kg、68 kg、80 kg等3个重量级别30名运动员横踢技术动作在击打靶位时的运动轨迹进行采集。依据横踢技术动作特点和鞭打动作原理,将横踢技术动作的运动轨迹划分为4个时刻和3个时段。分别对下肢关节的角度、角速度、力矩及其动作时间、位移、速度等在每个时刻和时段的变化情况,运用VICON Polygon分析软件进行计算。结果 3个重量级别运动员下肢关节的角度、角速度、力矩以及动作时间、位移、速度等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员的躯干和支撑腿绕轴转动幅度与进攻腿各关节的角度、角速度、力矩等表现为58 kg>68 kg>80 kg;横踢技术的击打距离表现为80 kg>68 kg>58 kg,动作速度表现为58 kg>68 kg>80 kg。结论运动员因重量级别不同而产生的体重差异对动作速度的影响比较显著;运动员的重量级别越小身体灵敏性越好,动作速度也就越快,横踢技术动作特征更加合理且对动作速度的影响相对较小;运动员的重量级别越大身体灵敏性越差,虽然击打距离相对较远,但是对动作速度的影响却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运动等级散打运动员在使用鞭腿技术动作时,支撑腿踝关节运动学特征所出现的差异,探求运动学特征与外侧副韧带急性损伤风险的关系。方法运用VICON Nexus 3D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地面测力系统,对23名不同运动等级男子散打运动员在使用鞭腿技术时支撑腿踝关节的动作轨迹进行采集,依据运动链原理将运动轨迹划分为启动、击打、回收3个时段,利用VICON Polygon分析软件对每个时段踝关节的角度、角速度、位移、时间、速度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击打过程中,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踝关节的运动方向一致,踝关节的活动度却出现了差异,启动和回收时段的内翻角度存在显著性(P<0.05);一般运动员踝关节的动作时间、位移均大于优秀运动员,启动时段的动作时间、上下位移、动作速度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运动等级散打运动员支撑腿踝关节的运动学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优秀运动员踝关节运动轨迹的稳定性整体上好于一般运动员;运动学特征与引发外侧副韧带急性损伤风险存有关联,一般运动员因踝关节活动度相对较大,引发外侧副韧带急性损伤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启动时段是引发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急性损伤风险的最大时段。  相似文献   

4.
为预防鞭腿技术动作运用不规范对支撑腿膝关节造成的运动损伤,运用VICON System 3D运动采集系统与Polygon分析软件,对鞭腿击打3种不同类型目标研究表明:支撑腿膝关节的外展内收、回旋角度、回旋角速度及回旋力矩等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鞭腿击打沙包时,支撑腿膝关节外展内收、大幅度回旋运动导致角速度方向快速变化;支撑脚触及测力台的峰值地反力瞬间到作用腿击打目标物瞬间,支撑腿的膝关节角度快速内收、外旋运动,因受到地面反作用力的冲击导致膝关节运动速度减慢、外旋角度减小、关节力矩加大,导致支撑腿膝关节部位上下扭转,成为支撑腿膝关节运动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运用两台日本松下MD-9000数码摄像机对6名优秀散打运动员鞭腿动作进行同步拍摄,采用美国ARIEL系统进行三维图像解析,从运动学的角度揭示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鞭腿动作支撑腿和进攻腿髋、膝关节速度和角度变化特征,以期为鞭腿技术动作的教学、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武汉体育学院和湖北省体工大队8名优秀小级别男子散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其不同技术动作组合预见能力进行测试分析。研究显示:散打运动员在不同的预见能力条件下,实施接腿摔技术成绩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接后鞭腿成绩高于接前侧踹腿成绩;鞭腿作为主动进攻的技术使用应变为防守反击使用,鞭腿的使用尽量结合组合动作技术来运用,鞭腿、侧踹腿在进攻时要注意打击高度上的变化;不同高度腿法动作直接打击时,散打运动员水平距离变化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拳法直接打击时,散打运动员水平距离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研究认为:加强预见能力的训练可明显提高散打摔法的运用效果,对掌握散打技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鞭腿动作是散打腿法技术的核心,将散打鞭腿动作简化为一个二环节运动链模型,对散打鞭腿动作的髋、膝关节和大腿、小腿环节在三维平面内进行位置矢量的确定,以此确定在鞭腿动作中,各关节和环节的运动学参数,然后确定目标函数(末端速度V),建立了人体鞭腿动作的三维运动学方程,将鞭腿动作各环节要领数学化描述,结论认为:(1)鞭腿动作中大腿的角速度由腰部角速度和髋关节角速度决定,小腿的角速度由大腿和膝关节的角速度决定,三者密切配合共同决定着鞭腿末端的速度;(2)在T1阶,大小腿下潜完曲度不易超过450,在进攻腿离地瞬间,小腿环节的角速度大于大腿环节的角速度时最有利于膝关节速度的增加,进攻退离地时膝关节的角速度主要由小腿蹬地时的地面反作用力决定;(3)在T2阶段,大小腿充分折叠有利于膝关节角速度的加大;(4)人体的鞭腿环节链模型中,鞭打原理遵从动量由近端环节向远端环节传递的原理,通过髋关节及时有效的制动可使膝关节动量增加,通过膝关节的制动可使动量传递到末端,引起末端加速。(5)在散打鞭腿环节链模型中只有多环节和关节依次协调配合才能使末端发挥最佳击打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现场观察和录象解析,对2003年全国男子散打锦标赛(个人赛)10个级别前8名共70场比赛的运动员运用拳、腿、摔技术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的技术向着简单实用、快速连贯、摔法新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了基本技术不全面,重击能力与抗击打能力不强的弱点。文章提出,为了推动散打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运动员技术动作组合能力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打击力和抗击打能力以及加大技术动作创新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探究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身体出现不同量度的运动性疲劳时,横踢技术动作特征出现的差异及其对击打速度产生的影响程度。对20名跆拳道运动员采用Excalibur Sport cycle ergometer功率自行车进行诱导疲劳和YSI 1500 SPORT乳酸测试仪测定疲劳程度并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量度;运用VICON Nexus三维系统捕捉横踢技术的运动轨迹,运用VICON Polygon软件将运动轨迹划分为启动、击打、回收三个时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启动时段三种疲劳的动作时间为:轻度疲劳0.25 s < 中度疲劳0.27 s < 重度疲劳0.29 s;击打时段的动作速度为:轻度疲劳12.20 m/s > 中度疲劳11.75 m/s > 重度疲劳10.64 m/s;横踢技术在回收时段的启动和加速过程中,三种类型之间的动作特征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存在显著性(p<.05)。运动性疲劳的量度对横踢技术动作特征及其击打速度的影响较为显著。运动性疲劳的量度越大,技术动作的稳定性相对较差,鞭打动作形式也相对较差,对动作特征和击打速度的影响程度也越大;运动性疲劳的量度随着体内乳酸含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乳酸峰值出现的时间节点是反映身体重度疲劳的时间节点,同时也是教练员合理调整技战术,通过消除疲劳的方式,减小对技术动作影响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两台日产松下NV-MD9000数码摄像机对6名优秀散打运动员的鞭腿动作进行同步拍摄,采用美国ARIEL三维图像解析系统对其技术动作进行解析,从而得到我国男子优秀散打运动员鞭腿进攻肢体的速度与位移特征,以期为鞭腿动作的教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第三届武术散打世界杯中外运动员的得分以及战术行动数据统计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队三项主要进攻技术对比赛结果的贡献的大小依次为:腿法、摔法、拳法。国外运动员为:腿法、拳法、摔法。腿法得分与比赛总分关联度最大,对比赛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7种战术行动的运用特点和效果比较发现:进攻后防守反击,进攻后防守,防守反击和防守运用最多,直接运用反击后防守,进攻和防守相对较少。中外运动员在平均每局战术运用次数上差异不大,但在成功率上有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太极拳蹬腿动作支撑腿和动作腿的协调活动,揭示中枢双重命令下的下肢运动控制的特征.方法:太极拳运动员和初学者各10人,分两组.记录太极蹬腿动作时下肢肌肌电图、双下肢关节的角运动、足底中心压力的移位.每次试验8 s完成,重复5次.统计处理后,做肌电、运动和平衡分析.鲒果:两组间支撑腿的EMG、关节活动和COP位移出现了在形态上和幅度上的差别,但是在动作腿多表现在幅度上的差别.运动员支撑腿的平均EMG都高于初学者,只有股直肌有显著差异;运动员膝和髋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小于初学者,踝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稍稍比初学者大,只有髋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较为显著.运动员动作腿的平均EMG只有股直肌和胫骨前肌显著地高于初学者,而臀中肌显著地低于初学者;所有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都是运动员的显著大于初学者.平均足底中心压力的侧方和前后方位移都是运动员的显著大于初学者.运动员动作腿的起始运动约250~350ms,滞后于支撑腿起始运动的延迟时间.结论:运动员和初学者都可以用踝-髋策略来调节单腿直立的姿势平衡,但是运动员能够启动一个根据任务需要的前馈控制技术,通过下肢肌的积极活动,预先形成一个对抗蹬腿反作用力干扰的姿势稳定.因此,训练太极拳可以获得这个前馈控制技术.持续降低重心时,初学者的蹬腿和支撑两任务间出现了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2012年山西省武术锦标赛女子散打运动员三个级别的比赛进行观看和统计,分析各级别运动员各种腿法运用情况和运用的特点,结果显示:目前山西省女子散打运动员鞭腿技术掌握的比较好,但其它腿法技术掌握情况还很不乐观,并与中外优秀女子运动员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山西省女子散打运动员腿法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科学依据,使女子散打运动员的腿法技术训练朝着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运用IsoMed2000型肌力测试系统,选择60°/s和240°/s,对23名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健将级9名为A组,国家一级14名为B组)支撑腿和进攻腿髋、膝、踝屈伸肌群各项等速肌力指标进行测量。探讨优秀散打运动员支撑腿和进攻腿髋、膝、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分析两腿的肌力差异,判断肌力平衡、关节稳定,运动员等级水平对肌力的影响。结果:国家健将级散打运动员双侧下肢髋、膝、踝关节等速肌力及稳定性显著优于国家一级运动员,支撑腿主要体现力的有效传递及稳定性,进攻腿主要体现屈伸肌力大小。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图像解析的研究方法,对二级跳远运动员的运动学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二级运动员起跳时间平均值是0.130s,缓冲时间平均值为0.048s,蹬伸时间平均值0.082s。缓冲时间、蹬伸时间与整个起跳时间过长。这与二级运动员本身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的优劣存在很大关系;(2)二级运动员着板瞬间,摆动腿的摆动角速度平均值为451.72°/s,膝关节角度平均为87.14°上板速度为8.58m/s,与前人的研究有出入;(3)二级运动员速度利用率为76.30%,速度利用率明显低于优秀运动的速度利用率。腾起角平均为26.66°,明显高于优秀运动员的18°-25°;(4)在蹬伸阶段摆动角速度的最大值与腾起角和成绩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和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是选材和训练监控的重要依据。结合散打运动的特点,对我国32名武英级运动员和39名一级运动员进行了形态、机能、素质心理智力指标的测量。运用主因子分析法,将散打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基础的、有鉴别性的指标,归纳为17个因子,并以此确定散打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探索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并以现役国家队运动员为参照值,建立我国散打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明确了散打优秀运动员选材(高级选材)的任务和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leg muscle fatigue on the kinetics and kinematics of the instep football kick. Fatigue was induced by repeated, loaded knee extension (40% body weight) and flexion (50% body weight) motions on a weight-training machine until exhaustion. The kicking motions of seven male players were captured three-dimensionally at 500 Hz before and immediately after the fatigue protocol. The significantly slower ball velocity observed in the fatigue condition was due to both reduced lower leg swing speed and poorer ball contact. The reduced leg swing speed, represented by a slower toe linear velocity immediately before ball impact and slower peak lower leg angular velocity, was most likely due to a significantly reduced resultant joint moment and motion-dependent interactive moment during kicking.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pecific muscle fatigue induced in the present study not only diminished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force, but also disturbed the effective action of the interactive moment leading to poorer inter-segmental coordination during kicking. Moreover, fatigue obscured the eccentric action of the knee flexors immediately before ball impact. This might increase the susceptibility to inj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