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庙会是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具有信仰、娱乐、商贸及交往等功能。随着山西革命根据地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政权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也不断增强。在这期间,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庙会也经历了自发存在到政府力促恢复再到不断被改造的过程。革命根据地政权在延续传统的同时,赋予庙会以新的功能。这一过程表明了根据地政权对传统文化既传承又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
邹平教育模式是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一次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是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的践行,其实质是一场乡村文化重建的尝试.它促进了知识分子由城市向乡村流动,抑制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缔造了以道德精神为基础的新的乡村文明,对当时乡村学校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当前乡村学校建设要突出知识分子的引导功能,重视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强化道德精神的辐射与熏陶作用,彰显邹平教育模式的现实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第二章苏区戏剧大革命失败后,在我党领导下的开辟根据地、发展根据地、巩固根据地的长期斗争中,革命根据地里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文艺新苗--革命戏剧,人们习惯地称它为红色戏剧。这些戏剧之所以誉为“红色”,是因为它产生在红色的苏维埃政权下,发展在翻身作主人的工农兵群众中,充满了新的思想、新的感情,从而把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从事的各项社会改革,促进了乡村社会各种现代性因素的发育,建构了崭新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减租减息运动削弱了长期把持乡村政治的士绅宗族势力的优势,调整了农村社会的阶级关系,为现代政治制度深入乡村铺平了道路;高度的政治动员清除了乡村民众传统的冷漠和保守的政治文化;在以阶级理论为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群体的重新组合,有效地建立了新的社会权威,现代性的社会组织取代了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传统社会组织,提高了社会组织化程度;在实行现代意义的整体性变革的基础上,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更是以强有力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空前的政治权威,深入乡村和农户,实现了近代以降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渗透和控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主导的乡村社会整合及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及现代性因素的生长,把根据地型塑成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改变了传统乡村的政治秩序和发展方向,建构了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社会演进模式.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乡村变革,是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重要阶段,其治理模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乡村社会以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太行革命根据地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特定环境下,为巩固根据地、坚持抗战以及实践新民主主义文化奋斗目标而开展的文化运动.它促进了太行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项事业的开展和建设,在根据地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认真总结战时太行革命根据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春节娱乐活动进行了深入改造,并积极利用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推广,收到了良好的动员效果。在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并非完全与乡村旧有文化传统决裂,而是通过巧妙地植入革命元素,构建起别具特色的根据地文化,进而增强政治认同。改造后的春节娱乐活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消遣,而是农民接受政治教育、理解革命话语的渠道,是他们表达政治意愿、参加抗日战争的途径。这种新变化不仅赋予了民间艺术特殊的时代使命,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教育正规化政策的纠正,从课时安排、实用性课程设置以及学科课程内容等多个方面构建起与革命根据地乡村社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形成,不仅有效推动了革命根据地教育的普及,也第一次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真正探寻出了乡村学校教育与农村社会实际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成为革命根据地普及教育、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水平和实施民众动员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歌剧探究     
本文把1600年意大利歌剧的产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歌剧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后期产生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古老的欧洲戏剧,戏剧与音乐的联姻及关于早期意大利歌剧发展的社会学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结语:歌剧的产生是意大利16世纪至17世纪文艺复兴中后期社会文化巨大变革背景下时代精神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赤色邮政的创建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整个革命历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众多根据地开办的赤色邮政中,闽赣两省的赤色邮政开办的尤其有声有色,堪称当时根据地邮政建设的楷模。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政治运动对文艺思潮的产生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产物,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思想和文化上的支撑。《讲话》发表前抗日根据地文艺与革命存在着极为明显的疏离现象。《讲话》剖析了民族危亡背景下文艺与革命应如何相处的问题。《讲话》发表后抗日根据地文艺的发展有了统一的遵循,根据地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呈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11.
通过考察法国歌剧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歌剧品种拯救歌剧,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将其放入法国大革命及其传统文化精神中作进一步深层次的价值分析;在对拯救歌剧衰亡的意义的探究过程中发掘法国也可以说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某些独特的素质,如神话对法国歌剧从题材到理念的渗透;革命精神对歌剧创作的影响;并通过拯救歌剧与革命、宗教的关系着重强调了信仰、超验的价值体系对文艺的强大支持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上半叶的蔚为壮观农村教育改革运动中,有资产阶级教育家在国统区开展的乡村教育实验,也有共产党人在革命根据地领导的农村教育实践。两者分别从“改良”与“革命”两个“入口”探索农村教育及社会发展之路,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内在理路”相通。其实验与实践共同构成了当时农村教育与社会改革壮丽图景,也是当前建设“新农村”的宝贵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3.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华北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将触角延伸至华北乡村社会。在此过程中,中共将土地问题作为发动农民阶级参加抗战的核心指标,减租便成为中共解决抗战时期乡村关系的重要途径。在减租过程中,地主与农民为了各自的利益恩怨纠葛,但根据地政府及中共基层干部在调解双方各种关系中竭尽所能。纵观减租之发展轨迹及中共干部的角色调试,显示出中共基层组织向乡村社会延伸,并将农民纳入中共意识形态的革命路径。农民阶级开始登上乡村社会之政治舞台,传统农村"精英"逐渐丧失原来的强势地位,乡村社会在打破固化的轨道中开始向现代乡村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4.
苏泽龙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冬学是山西农村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以其形式多样、寓教于乐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以山西根据地为依托对这一文化形式进行了重新构建,新“冬学”将农民的文化普及工作与民众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建立的为时最长、规模最大的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是当时各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中心。在这里,毛泽东等一批共产党人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开始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村经济变革运动,既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对此后整个中国农村经济变革有巨大的影响。温锐、谢建社同志撰写的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中,粱漱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独树一帜。他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特殊性分析的乡村教育理论与探索,对当时乃至现在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侯强 《成都师专学报》2009,(5):71-75,9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彻底摧毁国民党旧法体系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苏联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了一些急需的科技立法活动。这些立法活动适应了当时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对于打破敌人的严密封锁、壮大革命的力量,产生了积极的法律与社会效应,并为新中国科技法制建设奠定了可资利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歌剧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创作改革史。音乐与戏剧是歌剧中最重要的两大基本元素,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次歌剧改革的核心,也是一个永恒的焦点。歌剧作曲家们总是以处理音乐与戏剧关系的不同观点去实践着自己的歌剧创作。从歌剧诞生至十九世纪的威尔第,不难看出,歌剧中音乐与戏剧的天平呈一条螺旋式的运动发展轨迹。这一轨迹也正是歌剧从雏形走向成熟的一个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山西"村政"改革力图建构山西"乡村自治"行政体系,以基层政治制度变革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但特殊的时代背景使"村政"蜕变为地方实力派的政治工具。山西"村政"是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中具有实际意义的基层民主实践,使人们亲见传统基层社会向现代转型的种种政治可能与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20.
早在大革命时代,中国共产党因受孙中山、列宁提倡合作社和苏俄大力发展合作社的影响,就对当时工农运动中初兴的合作社潮流表示了热情支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为了坚持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又大力发展生产、消费、粮食和信用等合作社,逐渐形成了自己在革命和建设中依重合作社的传统,以及发展合作运动以生产合作社为主,兼及各类、全面扶持的方针。当然,当时也出现了一些偏激的做法。所有这些,都对中国以后的合作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