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魏晋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名士们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以名士的“魏晋风流”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然而,他们的内心却是极其痛苦的,由此构成名士们内心所隐藏的深刻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魏晋名士以嗜酒著名,历史上对其嗜酒现象大多以避世解之。其实,魏晋名士的嗜酒,应该因人因事而异,比较全面地解析其嗜酒的种种缘由,对理解魏晋名士乃至社会人生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视自然、注重人格、探求生命的新美学思潮。这种美学思潮以“重情”为主要特征,无论在审美形式上,还是审美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并且构建了魏晋名士的审美观,赋予了这个时代浓厚的悲剧色彩,影响了当时文艺创作和魏晋名士的人格构成。  相似文献   

4.
魏晋诗人的生命意识与魏晋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治上极为黑暗,极为险恶的时期。在“名士不有全”的恐怖环境中,魏晋诗人们对生与死的认识比其他任何一个时期的诗人都要清醒,深刻。魏晋诗歌中对人生无常的悲叹,对神仙幻境的渴求,都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留恋,对人生短暂的痛苦和忧虑。正是由于这种清醒深刻的生命意识,魏晋诗人才以狂狷怪诞的言行来全身避祸,鲁迅称他们这种看似荒诞不经的言行为“魏晋风度”。  相似文献   

5.
魏晋名士风气表现在个性的张扬、清谈、服药、饮酒、崇尚自然等几个方面。社会环境是造就名士风气的重要原因,玄学的形成与兴盛也为名士风气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魏晋名士风气对后世的思想、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视自然、注重人格、探求生命的新美学思潮。这种美学思潮以“重情”为主要特征 ,无论在审美形式上 ,还是审美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并且构建了魏晋名士的审美观 ,赋予了这个时代浓厚的悲剧色彩 ,影响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和魏晋名士的人格构成。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使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魏晋名士以外貌的俊美飘逸、内在的高雅气量、优游玄谈和无所事事为“风流”,并加以充分实践。它既有积极作用人含有消极颓废的思想成分。  相似文献   

8.
魏晋名士是魏晋士族中的精英,他们不仅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翘楚,同时也是文艺舞台上的主角。在文学艺术界,魏晋名士不仅是创作主体,同时也是被表现的对象。文章从创作主体与被表现对象两方面对魏晋名士与文学、绘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李贽的思想中存在着极浓的魏晋情结。他的多种著作对魏晋人物故事多加记载品评,魏晋名士饮酒放诞,风流自赏、任性畅情、狂傲不羁的种种行为,深得李贽赞赏,并引为同调。晚明“狂士”李贽与魏晋狂人的心灵默契,千古为友,实乃基于他们共同的反叛封建礼教,追求人性自由的社会人生理想;这也是李贽魏晋情结的内涵及其意义之所在。当然,相比魏晋名士,李贽的社会人生追求更加高远明确,对专制社会的抗争和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更加自觉和勇敢,因此他伟大。  相似文献   

10.
魏晋名士的人格心态不但有其光明、正确的一面,而且也有阴暗、扭曲的一面.对其阴暗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人们更客观、更科学地认识魏晋名士.  相似文献   

11.
探讨奥斯丁小说《傲慢与偏见》的成功秘诀之一——滑稽人物的塑造。探索了奥斯丁能将喜剧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的原由和喜剧人物在书中的作用,并简要概括其中三位的个性特点。指出《傲慢与偏见》遵循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原理,即文学作品应当寓教于乐,从而具有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2.
魏晋六朝文学尚“清”成因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学审美价值取向明显尚清。魏晋以来的谈玄风气盛行促成了魏晋六朝学尚“清”审美价值取向形成;魏晋以来士人们人的觉醒意识表现为对个体仪表风神“清”趣的崇尚,对“清”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影响到学领域形成尚“清”的审美价值取向;佛教传入对士人心态情趣的影响亦带来学创作中的清美好尚。建安迄于正始时期学主要表现为清峻、清简;西晋学崇尚清丽、清华;东晋时期学偏向于清淡、清雅,而南朝学最终走向清绮、清丽。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作为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关键在于确立了审美型的文化心理结构。当时的时代环境和各种流行的哲学思潮,促使了这种审美型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而这种审美型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为“智慧兼深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研究时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这个视角对于考查魏晋文学的重情色彩、玄言诗在东晋的繁荣、山水诗歌的萌动等文学现象都有启示意义。把上述文学现象置入《世说新语》所提供的“原生态”环境中,或能加深对魏晋文学演进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15.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士人放浪形骸,离经叛道的特异风姿,是中国封建社会士子群体对传统道德、礼教的叛逆。其行为的放荡、个性的张扬充分表现在士人们的言谈、举止、服饰、饮食、玩乐等方面。魏晋时期的服饰文化,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一个最完美、最逗人喜欢的喜剧形象。堂·吉诃德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喜剧角色,但与福斯塔夫相比具有不尽相同的审美意义。通过两者的比较能更好地体现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异同,并进一步揭示出两位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对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不同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魏晋风度不仅表现为清谈玄虚、饮酒纵欲、荒诞疏放或隐居避世等旷放闲远之美,而且也表现为健康明朗、务实进取、沉郁悲慨、阳刚健举的豪爽之美。豪爽美多集中表现在品第较低、担当武职、富有勇略、胸怀大志的豪雄身上,在战乱频繁、内忧外患的时代里,他们以一种积极、勇武、洒脱、叛逆、原始的个性,从另一方面揭示了魏晋风度之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庄子》之学 ,历阅沧桑 ,传至魏晋 ,因于时势 ,乃蔚成大国。谈者云起 ,注家星布。在这一时期 ,《庄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思潮的方式被流传、探讨和实践 ,成为庄学传播接受史上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9.
汉代骚体赋中儒学意蕴浓厚,推动了骚体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因违背楚辞本身重自由抒情和摹写的特质,而陷入文体僵化的局面;魏晋骚体赋由汉代的重讽谏劝教原则向重抒情、个性和生活化等方面转变,儒家经典中文学性最强的《诗经》、《周易》与楚辞深度融合,促进了骚体赋的时代新变。  相似文献   

20.
先秦两汉所建立和崇尚的一种群体人格观,而魏晋士人在生命意识的推涌下追求和建立理想人格———“自然”人格,这是魏晋人以“自然”为哲学底蕴的生命意识所决定的,将“自然”之道在人格生命深处内化为“真”。“自然”人格观的表现为率性而为的真情、深情乃至殉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