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运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研究2005—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并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析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7年全国城市平均生态效率波动起伏较小,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上升状态。2)尽管城市间生态效率的差异呈缩小态势,但全国地区间差异仍然较明显,东部地区的城市生态效率远高于其他地区,城市生态效率整体呈现东部地区>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态势。3)全国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格局演化特征明显。2005年生态效率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山东等省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城市生态效率处于较低水平;2017年城市生态效率较高的空间范围明显扩展,珠三角、长三角、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和四川等地区的生态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其他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4)城镇化、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科技水平和产业升级对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较高的工业化比重对于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起着抑制作用。因此促进经济集约高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工业升级、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应是政策制定的优选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一带一路"中国主要沿海港口效率,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模型,对2013—2017年"一带一路"中国主要沿海港口的运营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主要沿海港口总体上效率较低,这主要是由中国主要沿海港口的规模无效率造成的;(2)不同区域港口的效率存在较大差异;(3)北方区域和南方区域内部各港口之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效率差异。提出一些提升我国沿海港口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将金融业发展分解为规模产生阶段和利润产生阶段,建立考虑松弛变量的网络DEA模型(NSBM),采用我国2004-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各地区金融业发展效率的演变趋势及其地区差异,并运用面板Tobit模型考察地区金融业发展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我国金融业发展效率大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地区分布特征,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符;金融业发展效率的基尼系数逐渐降低,地区差异收敛态势明显;受所处发展阶段及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多数地区金融业规模产生阶段效率不高但利润产生阶段效率较高;人均GDP、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和政府干预与金融业综合效率和规模产生阶段效率显著正相关,但仅产业结构对利润产生阶段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金融拥挤效应使金融资源丰裕度对金融业发展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因此,各地区应实施适宜自生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金融改革与发展策略,积极推进金融业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型向效益提升转变,进而缩小金融业发展效率的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4.
公路运输效率是衡量公路运输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中的BCC模型,结合超效率模型,对长三角地区2014年16个城市公路交通运输有效性进行评价,从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两方面分析非DEA有效单元存在的问题。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全面分析2007-2014年长三角地区公路运输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异,得到下列结果。1)长三角地区2014年公路运输综合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南北分异突出,南部地区明显高于北部地区;有效性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2)2007-2014年公路运输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了一定的波动,总体较为稳定;公路运输技术进步的波动是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从时空演化来看,长三角地区2007-2014年时间段内,Malmquist指数先升后降,区域差异先缩小后增大。北部地区区域差异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运用能源强度、离散系数、莫兰指数综合测度1999-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空间差异及发展趋势,并建立面板托宾模型探索工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省际工业能源效率从下游至上游存在梯度差异,空间差异由趋异向趋同转变,省际工业能源效率呈现空间集聚特征;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比重、政府影响力(财政支出比重)、电力消费比例、研发投入力度呈正相关,与能源消费比例、煤炭消费比例呈负相关,与对外开放水平的关系不明确.提高工业能源效率,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应提高研发投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游地区要加快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中游地区工业能源效率受能源消费比例影响明显,提升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6.
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和难题之一.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基于SUP-CCR-DEA模型,在保证整体效率最优的同时,增加政府进行区域补贴后的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最小化的约束条件,建立区域经济效率与公平兼顾模型,对中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并用锡尔系数进行验证.分析表明,通过政府补贴改变区域间居民的收入分配,可以改善区域经济公平性,也可增进整体经济效率;西部和中部地区应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在缩小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也要积极改善各大区域内部的经济公平性.  相似文献   

7.
考虑到现有物流效率测算未把指标间不可分性作为约束条件这一问题,基于非参数前沿构建不可分的混合测度DEA模型,以CO2为非期望产出,对我国东部11省市2011—2015年的物流发展进行更加科学的测算.研究结果发现:2011—2015年间,东部地区多数省市物流效率比较低,只有河北、天津和江苏3个省市比较接近有效前沿面;各省市的物流效率差异比较大,物流业发展不平衡;在"十二五"期间,东部地区在2012年物流发展水平最好,政府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省市,其物流发展状况和前景各异.依据这些结果并结合东部省市物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机遇,给出加强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多种运输方式联动发展和紧抓"互联网+"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机遇以及政府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重点综述了中国森林火灾系统的宏观规律之一--"自组织临界性"的研究,包括:(1)对中国1950年至1989年的真实森林火灾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了自组织临界性;(2)综合真实森林火灾系统所受到的外界因素(包括人为、环境、树种等),对经典森林火灾模型进行了修正,并构建了新模型;(3)模拟了森林火灾模型的有限尺度效应,分析了它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但要达到欧洲70%多的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我们推进城镇化,需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对安徽省城市生态效率进行研究,分析了2007—2011年安徽省各地市生态效率变化,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生态效率差异不是很明显;传统的工矿城市生态效率普遍偏低;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还较为普遍。但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0.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运用DEA模型测度2000~2012年区域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基于GIS分析平台,运用Jenks断裂法、趋势面分析、局域G*指数等方法对2000~2012年安徽省建设用地效率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安徽省建设用地效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近13年间效率上升了31.5%,规模效率是影响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2)2000~2012年建设用地效率演变呈现出东—西向递增,南—北向"拱"形分布;(3)根据局域G*指数划分效率4种类型区,其中效率H-H区主要集聚在皖江地区,L-L区主要集聚在皖北地区,研究为区域建设用地科学、合理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与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选取1997-2009年为研究时段,以人均GDP和居民人均收入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利用锡尔系数,对新疆南北疆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南疆内部差异对新疆总体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份额最大,南疆内部差异是造成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而南北疆地带间差异对新疆经济整体差异中贡献份额呈现出上升趋势,表明南北疆地带间差异的扩大正逐渐成为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为促进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SPSS16.0和ArcGIS9.3作支撑,对2001—2011年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初步探究. 结果表明,1)2001年以来流域区域经济极化、经济总体差异均呈缩小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区域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2)流域上、下游经济差异较大,但经过多年发展,经济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松原次级经济增长极逐渐形成,经济空间结构由梯度分布转变为长吉、松原组团的“双核”结构;3)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政策因素等是造成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15个主产省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2011年中国15个玉米主产省区的玉米生产成本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5个玉米主产省区玉米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约为78.5%;人工成本等要素投入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反向影响,而玉米价格、灌溉等因素具有正向影响;各省区之间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差距较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的玉米生产效率最高,辽宁、山东、河南等省次之,而四川、贵州、湖北等省最低,呈现出较强的南北差异性。因此,在玉米产业发展中,要逐渐由要素投入为主向技术效率提升为主转变,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等路径推进优势区域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玉米种植,完善价格支持系统以强化价格对玉米生产的促进作用,并努力提高玉米灌溉效率。  相似文献   

14.
从土地利用强度、产出效率、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利用程度4个方面阐释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内涵,以此构建适合北疆铁路沿线绿洲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与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 并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文中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计算分析了1952-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从1952-2000年以实际人均GDP为指标,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变化呈发散趋势。然而,根据不同时段国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不同把整个时期划分为若干不同时段,则发现1952-1966、1979-1990、1979-2000年等时段,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均存在显著的b 型绝对和条件收敛趋势。进一步的研究还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b 型收敛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技术交易市场的繁荣与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不同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差距已成为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市场份额模型对重庆技术产品流向的实证分析表明,在区域技术市场格局中,输入地区市场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对技术流向规模和技术市场交易格局影响较为显著;技术输出地的需求变动对总体交易格局影响并不显著,而相对发达地区的需求对其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欠发达地区优化区域技术交易格局要立足于较为发达地区的需求市场特征,结合当地技术交易实际,采取"开拓市场"和"内培外引"两大战略,大力推进政策创新,逐步优化区域技术交易格局,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格局的新兴增长区域.本文基于统计数据与文献资料, 分析近20年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及时空演变过程, 并探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近20年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停滞和衰退阶段(1991-1995年)、复苏阶段(1996-2000年)和稳定增长阶段(2001年以后); 2)中亚地区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快增长, 但由于各国能源资源条件差异和产业、经济政策的不同, 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 3)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受居高不下国际能源价格、区域市场经济改革、丰富的自然资源保障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NBA2004-2005赛季优秀中锋运动员篮球技术指标效率进行了分类、选项,确立了防守态度因子、清晰敏捷因子、技术失误因子、时空特征因子和发挥稳定因子研究其对NBA中锋运动员竞技专项能力的影响,以利于更好地评价优秀中锋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