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回顾百年党史,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科技馆自主开发策划了“赤子丹心——与党同龄的科学家”主题展览。该展览以1921年出生的各领域著名科学家为切入点,以科学家精神为主线,展示科学家们在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探索历程,展现其感人至深的爱国爱党情怀,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科学精神的传承。本文从主题展览策划的各环节出发,探讨总结了对于科普场馆人物展策划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礼赞共和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是中国科技馆2019年精心策划打造的一个主题展览,是利用科技馆独特的科普展教形式和手段进行科技成就展示宣传的成功尝试。本文通梳理展览策展思路,剖析了该展览在选题、展览目标、内容规划、布展和展品设计等方面收获的经验,希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国家战略背景下,为今后拓展科技馆展示科技成就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馆“论道科普”展览创新沙龙系列活动旨在探索科技馆展览创新的路径。2024年1月30日举办的首期沙龙活动以“科幻主题展览创作”为议题,来自科幻创作、科学研究、科普传播、艺术设计和游戏开发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展开深入探讨,一致认为科幻元素不仅能够提升展览的吸引力,还能增强科普效果,满足公众对前沿科技的科普需求。与会专家同时针对科幻展览创作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北京科学中心策划设计了“光年深处”深空探索主题展。以“自力更生、勇攀高峰”为核心精神内涵,围绕中国空间站建造这一备受关注的科技大事,展示科技工作者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探索历程,展现中国航天人在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孕育的精神力量,突出航天精神对青少年的价值引领。本文对该展览策划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总结,探讨在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展览中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强化价值引领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是中国科技馆自主研发的中国古代科技专题系列展览之一,展览以榫卯为题,通过展示榫卯工艺的起源、应用与现代传承,旨在传播古代科技、传承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本文围绕展览的选题背景、内容框架搭建、展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几个方面讲述策展人的策展思路,重点阐释科技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策展理念。  相似文献   

6.
2024年3月22日,第二期“论道科普”展览创新沙龙活动在中国科技馆成功举办。沙龙活动围绕“基础科学的科普新表达”主题展开,来自科技史、科学教育、基础科学研究、科学传播等领域专家,通过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分享不同视角下基础科学展览创作的新方向、新思路,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基础科学展览创新研发注入新活力、探索新路径、开辟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主题展览如何设计?展览主题是什么?如何提炼和表达主题?是多年来存在诸多模糊认识和困扰展览设计团队的重要问题,并直接影响到展览设计的质量与展示效果。本文首先从基本概念、展示教育目标的角度,提出展览主题应是策展人“最希望观众在参观展览后能记住或认同的一个科学理念或概念”;进而提出“主题引领,纲举目张”的设计方式,二级、三级展区的分主题、内容、展品等,均应为有效表达主题服务;同时,采用主题的“语句式表达”“显性化表达”方式,以强化主题表达的效果。合肥市科技馆新馆展陈建设即采用了上述认识和设计方式,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医精诚 无问西东:中西医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作为中国科技馆2020年策划并推出的应急科普展览,是快速开发应急科普展览的一次成功尝试。本文总结和梳理了该展览在主题提炼、设计思路、形式设计、展品征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对于应急科普展览在策展机制、选题策划、展览内容和形式以及延伸传播方式等问题的思考和对策,以期为科技馆界进一步做好应急科普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非正式科学教育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内外已有的理论和经验,运用传播学理论观点,从观众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入手,对基于展览展品的科普场馆非正式科学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开发和实现作为评估最核心的内容,构建传播效果评估指标框架,为科普场馆科学教育的设计和实施提供考核、监督、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科技馆2021年精心策划打造的“双碳”主题科普展览,“中国承诺大国担当——‘30·60’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展览是利用科技馆独特的科普展教形式和手段,进行国家重大战略展示宣传的成功尝试。本文通过梳理展览开发思路,总结展览在目标设定、内容规划、展品布展设计以及办展机制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希望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为“双碳”主题科普展览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科技博物馆在数量和规模蓬勃发展的同时,在展览展示方面也暴露出重视科学知识,忽视科学精神传播的问题。这并不符合国家科普事业发展要求和博物馆行业发展趋势,如何通过展览呈现科学精神内涵,是博物馆人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本文以美国CDC博物馆EIS班级礼物在线展览为例,讨论科技博物馆发挥科技藏品的“物证”功能,利用在线展览创造更充分的讲述空间,形成对“求真、怀疑、客观、逻辑”等科学精神内涵更好呈现的做法及实践,以期给博物馆同仁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2011年诞生以来,中国流动科技馆以流动巡回展出的方式,将展览资源送到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县域地区,有效补齐了基层科普短板,极大地促进了科普资源的公平和普惠。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以基础科学为主的资源内容已难以满足基层公众的实际需求。剖析流动馆小型主题式科普展览的主要特点,以“生态环境”主题展览为例,从背景调研、目标聚焦、主题凝练、内容策划、展览布局等方面入手,梳理该类展览的策展方法,可以为今后流动馆小型主题式科普展览的策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科技馆展览展品设计通过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融合,不断突破常规、激发想象的跨界表达,成为了现阶段中国科学文化语境中亟需研究的课题,更是科技馆展览展品研究工作的一项任务。本文从艺术创作在科技馆展览展品设计中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入手,对展览展品策划、环境艺术设计、展品造型设计三个方面来解读具体的实践方法。科技馆为了避免枯燥的教化式科学传播,其作为传播美学和艺术的载体作用将会受到广泛重视,艺术创作的融入能够切实提高展览的艺术性、原创性和生动性,赋予科普展览更多可能,也为科技馆自身发展带来更大的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14.
科技博物馆的展览是否有结构上的要求?需要什么样的结构?本文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结构理论并结合科技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实践,对展览结构和教育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展览结构是关系到展览设计水平、质量和展示教育效果的重大问题,并影响到基于展览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因此,展览的基本概念结构是依据展览主题建立起来的,是设计展览的出发点,直接影响展览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科技博物馆的展览应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如何构建展览的基本概念结构以及展览结构与展品、与基于展览的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对展览展品的设计既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启示。展品如何实现体验式与探究式学习?展览如何提炼深层次科学内涵与主题?如何营造既有深层次科学内涵又能引导体验式与探究式学习的展览环境?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展览展品设计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各地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及其中蕴含的教育学理论和方法,以及上述理论与实践为展览展品设计带来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19年10月26—27日,“博物馆展览策划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科博论坛”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围绕博物馆展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展开了深入探讨,分享了不同领域与背景的观点。当今的中国博物馆展览发展迅速,建立起符合中国自身特点的策展机制,能为策划“好展览”提供制度性保障。以此为基础,立足于博物馆使命,策展团队通过提炼展览主题,采用多元的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述语言以及视觉传达等手段,能为观众策划出更多有思想、有品质的好展览。  相似文献   

17.
在进行科技馆展览设计时,应首先明确主题,采取纲举目张、主题展开式的设计方法;应让展览主题得到明确而显著的可视化表达;应努力提升展览的信息密度;在展览内容未明确时,不需要过早开展环境布展设计。而在进行科技馆展品设计时,要了解和把握审美体验规律,让观众产生良好的知觉体验、认同体验、反思体验;应坚持反常态、反经验、反直觉的设计原则,引发“惊”和“喜”的情感;运用合理的设计技巧,让观众的知觉体验更加充分;优化阐释方式,让观众产生认同体验和反思体验;遵循必要的原则,减少展品研发失败次数。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各类服务手段都在探索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式转型,近几年来,上海图书馆通过策划展览一积累藏品一全国巡展一网上展览厅,进行了“复合型图书馆”展览服务的有益尝试。文章详述了上图“网上展览厅”的建设和历史背景,尤其是其运用了Flash技术,编辑制作了近三十个网上展览,实现了读者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无论在世界哪个城市,都可轻松点击欣赏上图曾经举办过的各种艺术展览,从而达到了展览资源共享,在数字环境下走出了一条探索与创新之路。另外,作者比较了国内其他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的展览网站,同时也系统分析了网上展览厅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