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SPSS16.0和ArcGIS9.3作支撑,对2001—2011年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初步探究. 结果表明,1)2001年以来流域区域经济极化、经济总体差异均呈缩小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区域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2)流域上、下游经济差异较大,但经过多年发展,经济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松原次级经济增长极逐渐形成,经济空间结构由梯度分布转变为长吉、松原组团的“双核”结构;3)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政策因素等是造成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格局的新兴增长区域.本文基于统计数据与文献资料, 分析近20年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及时空演变过程, 并探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近20年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停滞和衰退阶段(1991-1995年)、复苏阶段(1996-2000年)和稳定增长阶段(2001年以后); 2)中亚地区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快增长, 但由于各国能源资源条件差异和产业、经济政策的不同, 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 3)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受居高不下国际能源价格、区域市场经济改革、丰富的自然资源保障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脱钩理论,选取工业SO2和工业烟粉尘,对2003-2014年间吉林省9个地市州工业增长与工业大气污染关系展开研究,分析大气污染脱钩状态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吉林省两种工业大气污染物均以绝对脱钩为主。根据大气污染脱钩状态变化情况,将9个地市州划分为4种类型。两种工业大气污染脱钩状态空间演变趋势并不一致,研究期内工业SO2扩张性负脱钩状态经历中部集聚-周边扩散-中部集聚-扩散的变化,工业烟粉尘扩张性负脱钩状态逐渐由中部向东部扩展。工业大气污染脱钩弹性系数分解结果显示不同城市制约工业大气污染脱钩状态的提升的因素有所差异。Hurst指数计算结果表明,未来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工业SO2脱钩弹性系数呈下降态势,工业烟粉尘脱钩弹性系数变化分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基于MODIS-NDVI数据的吉林省植被覆盖度及其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覆盖度是评价气候变化影响与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NDVI数据对吉林省2001—2010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近10年吉林省东部的植被覆盖情况明显好于西部,但西部的植被覆盖情况在10年中有显著变好的趋势.根据人口重心原理可知,吉林省10年的植被覆盖度重心有向高纬度、低经度方向移动的趋势;2)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差异很大,林地、农田和草地的植被覆盖度依次减小;3)分析气象站点10年期间的降雨数据后发现,处在东部的延吉站降雨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处在中西部的长春、四平及前郭尔罗斯3个气象站点的降雨量与植被覆盖度均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区位熵指标分析2000—2010年间泛长三角3大流域地区制造业优势部门的变化,依次对区域内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优势变化进行分析.选取代表性产业进行产业转移分析,提出相关结论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我国四大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差异化诉求,选择恰当的环境规制工具可以有效实现淘汰落后产能和激发技术创新.采用2004-2014年省级工业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从成本效应、创新效应和集聚效应三方面对比分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对污染产业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在四个地区的影响效果呈现显著差异;费用型规制、投资型规制和公众参与型规制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创新效应;费用型规制和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中部地区污染企业形成较大的成本压力;建设项目"三同时"投资和公众参与型规制在西部产业集聚地区能够有效抑制污染产业的流入;费用型规制、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建设项目"三同时"投资能够有效抑制污染产业流入东北地区.因此,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恰当的环境规制工具组合以实现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路运输效率是衡量公路运输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中的BCC模型,结合超效率模型,对长三角地区2014年16个城市公路交通运输有效性进行评价,从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两方面分析非DEA有效单元存在的问题。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全面分析2007-2014年长三角地区公路运输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异,得到下列结果。1)长三角地区2014年公路运输综合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南北分异突出,南部地区明显高于北部地区;有效性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2)2007-2014年公路运输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了一定的波动,总体较为稳定;公路运输技术进步的波动是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从时空演化来看,长三角地区2007-2014年时间段内,Malmquist指数先升后降,区域差异先缩小后增大。北部地区区域差异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2018年长吉图规划发展研讨会在长春召开,会议指出要践行长吉图先导区发展战略,提高区域经济总量,助力长吉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加大长吉图先导区经济驱动力度,成为当地经济增长引擎,带动腹地经济创新发展,为吉林省地区中部经济发展壮大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分析长吉图区域文化品牌挖掘与建构方略,以期推动区域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9.
污染密集型产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对长三角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与工业污染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及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污染密集型产业与污染排放在区域内整体呈现出扩散的过程与态势,总体表现为区域核心城市向非核心城市扩散的过程;行业及污染要素存在差异性,石油行业分布最为集聚,非金属行业反之;COD排放最为集中,烟尘排放最为分散.2)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分布及演变与污染排放格局基本吻合,主要分布于沪宁沿线、杭州宁波一带,产业与污染份额增加的城市为苏州、宁波、南通等.3)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演变对污染排放格局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生产技术与政策规制差异.提升清洁生产和加强环境管制等政策是区域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达到协调与双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利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各地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对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和差异的空间格局及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虽然个别地市发展存在一定起伏,但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成都和攀枝花一直是水平最高的地区;从空间格局来看,以成都为中心,沿宝成-成昆一线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水平高于西部地区;四川省各地市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呈均衡发展趋势,并未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驱动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和政府行为对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主要驱动力,自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作用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减弱。  相似文献   

11.
在30省市区1995-2012年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引入能源因素优化的C-D生产函数探讨了多项经济改革措施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差异。研究表明: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中西部经济促进作用高于东部;外贸开放对东部和西部经济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外资开放对中部经济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对东部和西部存在挤出效应;财政干预对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效应,私有化改革能够有效推动东部和中部经济增长;产业合理化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产业高级化的经济效应与产业发展水平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5、2005和2012年南京城区小学的空间位置与在校生数量,利用基尼系数、Wolfson极化指数、Moran's I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等分析方法,揭示学校体系视角下在校生规模分布的结构与空间演化特征。分析显示:学校平均规模呈增大趋势;学校规模结构两极分化程度呈“U”型变动,且具圈层分异特征;学校规模分布空间格局由集聚走向分散,布局结构由“单核团块状”向“多核散点状”转化。以系统自组织理论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演化的驱动机理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城市规划与校际生源配置自组织机制的驱动下,空间区位、学校质量、基础规模和学校撤并等因素共同推动学校规模演化;学校质量因素对学校规模的影响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3.
运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研究2005—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并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析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7年全国城市平均生态效率波动起伏较小,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上升状态。2)尽管城市间生态效率的差异呈缩小态势,但全国地区间差异仍然较明显,东部地区的城市生态效率远高于其他地区,城市生态效率整体呈现东部地区>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态势。3)全国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格局演化特征明显。2005年生态效率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山东等省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城市生态效率处于较低水平;2017年城市生态效率较高的空间范围明显扩展,珠三角、长三角、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和四川等地区的生态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其他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4)城镇化、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科技水平和产业升级对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较高的工业化比重对于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起着抑制作用。因此促进经济集约高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工业升级、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应是政策制定的优选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整合利用乌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促进"乌昌一体化"深层次发展,从失配的角度,引入对医疗卫生资源失配度的认识,并将生态学中的健康距离模型应用到医疗卫生资源研究中。以新疆乌昌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2005-2014年乌昌地区8个县市医疗卫生资源失配度时空演化特征及造成失配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2005-2014年乌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失配度时序演化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分为高度失配主导(2005-2006)、失配度平稳下降(2007-2009)、失配度波动下降(2010-2014)3个阶段,失配度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空间格局演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结构性特征,整体由高度失配向适配方向发展,空间结构由"V "字形向" M"字形演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内部因素)、地方财政支出和行政能力(直接因素)和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及宏观的区域发展战略(外部因素)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乌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失配度时空演化。  相似文献   

15.
开展安徽沿江湿地景观演变研究,可为新形势下皖江湿地资源的开发保护以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在总结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安徽沿江湿地景观演变研究的思路方法,并拟定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安徽沿江湿地景观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安徽沿江湿地景观模拟模型的构建研究;安徽沿江湿地景观演变过程模拟与驱动机制研究;安徽沿江湿地景观演变情景预测与管理调控。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京津冀181个区域单元2000年和2014年人均GDP数据分析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其空间效应与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存在,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俱乐部"式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富人俱乐部"效应与"穷人俱乐部"效应同时存在;地理位置、期初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单元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而政策效应表现出异质性,2014年之前的区域政策对京、津两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阻碍了河北的经济增长.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重点,尤其应细化河北的区域发展政策;要强化滨海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冀中南的集中连片慢速增长地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4-2020年省(市、区)面板数据,从数字经济发展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数字经济融合应用三个维度选取了16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全国31个省(市、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得出: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呈现东高、中西低的分布格局。东部大部分省份无变化,部分省份排名下降。中部省份逐年上升,排名变化较小,西部部分省份排名下降。针对分析结果,从优化布局、技术创新、区域差异化以及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山地城镇教育设施网络结构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多时段教育设施协作网络模型,计算其强度分布、网络密度、节点强度、网络腹地等指标,反映网络整体性、层级性、核心设施职能结构。结果表明:1)网络整体空间格局由“一核多翼”向“多核多翼”演变;2)不同层级教育设施呈现出“整体破碎-局部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3)核心设施职能分为“结对帮扶型”和“集团核心型”,“结对帮扶型”设施网络腹地受空间距离制约较小,而“集团核心型”设施网络腹地受空间距离制约显著。基于此,结合区位、政策、设施功能等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提炼设施空间格局演变模式,并对规划取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产水足迹这一视角为研究区域农业空间资源要素匹配提供了新思路。以天山北麓农产品主产区15个县市为例,运用定量分析模型和GIS可视化技术,测算差异指数和不平衡指数,并进行水足迹与农业生产各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7年区域内部水足迹指数不平衡且具有波动性,呈现出中部高、东西部偏低的空间格局。区域农业生产优势度整体上呈现出“中部高,东西低”的宏观态势,东中西地区分异趋于弱化,且2017年普遍下降。农业布局现状可分为过密型、合理型和过疏型3种类型。就水足迹指数与资源、环境、经济等各要素的匹配关系而言,发现沙湾县、乌苏市的水足迹-资源环境经济要素外部不公平性最为突出。具体而言:沙湾县和乌鲁木齐市水足迹-灌溉用水量不匹配问题较为突出;昌吉市、乌苏市、博乐市、克拉玛依市农产品水足迹与耕地资源匹配度较低;克拉玛依市区域水足迹-经济不平衡性较高;沙湾和奇台县农产品水足迹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匹配状况较差;乌苏和奇台县水足迹-农业技术不平衡性较为显著。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县市水足迹与各要素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给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采用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综合指标体系、城镇非农人口指数和经济职能指数等对新疆绿洲城镇的时空动态格局演变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975年以来,新疆的城镇首位度始终处于增长态势,乌鲁木齐的首位度不断增长;其他城镇相对规模较小,城镇分布较为分散;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明显;城镇化与区域一体化同步发展;北疆城镇的数量、规模和等级都高于其他区域,城镇分布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城镇的等级和规模与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呈正相关关系. 自然地理格局、历史、经济发展基础、人口规模、交通指向和行政管理等因素是造成城镇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