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田间在新诗史上常被认为是以创作自由诗而闻名的诗人,但实际上他的自由诗有很强的节奏感,并非对形式艺术的彻底放逐.田间在诗歌创作中常通过对情绪的抒发来分行断句,越是激烈的情绪就越会出现短小的诗行,由此形成了"鼓点"般的节奏,这是对新诗内在节奏的继承和发挥,也是他独特的新诗"格律"观的外化;与此同时,田间也十分注重新诗的外在韵律,并非全然顺着情绪来建构诗行和节奏.因此,田间是一位有形式意识的诗人,他对新诗密集节奏的营造使其成为"时代的鼓手",也为今天诗歌创作的"失范"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卞之琳是在格律新诗的创作和理论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的诗人。本文试图从卞之琳历年关于新诗格律的论述中总结出其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把它放在新诗格律理论探索的历史上给予评价。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既继承了闻一多、孙大雨新诗格律方案中以音尺(闻一多称“音尺”,卞之琳称“顿”,孙大雨称“音组”)为新诗节奏单元的核心意见,同时又扬弃了闻一多格律方案中的机械论因素和孙大雨的本质主义倾向,使这一方案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声韵和节奏的内在规律。卞之琳先生对新诗格律理论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区分了汉语诗歌的哼唱型节奏和说话型节奏,并首次阐明了这一区分的语言学依据。卞之琳认为,我国古典诗歌的节奏主要是哼唱型的,新诗则主要是说话型的。这一看法实际上从理论上分别了新诗和古典诗歌两种不同的节奏模式,同时肯定了说话型节奏作为自由诗和格律新诗共同的音乐(节奏)性质,为形成统一的新诗音乐性理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鉴于部分格律体新诗作品节奏美并不强的现实,本文追溯了西方音顿体系节奏和音步体系节奏的本源,发现汉语诗歌是典型的音顿体系节奏而不是音步体系节奏,而我国新诗格律的"顿数整齐论"和"音步对称论"是受西方音步理论影响而形成的,因而导致了部分作品节奏美不强;汉语诗歌必须回归音顿体系的正轨,才能完备地实现汉语诗歌节奏美。汉语音顿体系诗歌在创作中形成了具体形式法度,可供创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4.
诗的内在节奏包括情绪节奏和意义节奏,而情绪节奏是较复杂的。本文试图对诗的内在节奏,主要是情绪节奏进行梳理。时间跨度从五四到八十年代,内容上对具体的诗作文本进行了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在节奏是我国新诗的一种传统,对它的探讨和实践从五四到今天从未中止过,它一直体现在各个时期的诗歌中,只是不同时期,它在诗歌中的表现不尽相同而已。  相似文献   

5.
陆志韦因最早自觉地进行新诗节奏试验而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表征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白话做诗原则下,自《渡河》中南腔北调的精神奋斗失败后,摹仿无韵诗以北京话的轻重音作为新诗节奏的基石,为新诗格律探索在自由诗派的自然语调、新月诗派的整齐划一和后起的音组说之外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陆志韦虽然意识到轻重的局限而回撤到中国传统的用韵,但其《杂样的五拍诗》不仅是具有诗歌形式的试验品,更因为其中凸现的"经验隔断"使它成为我们考察转折时代诗人政治与审美错位的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6.
诗的意义取决于诗的形式,两者又都取决于节奏,形式离节奏更近些。这一观点的新颖之处在于认为诗歌本质上是由节奏形式的定义特征来决定其结构的顺序。这些节奏特征上升到语言与修辞,形成节奏上的逻辑,然后决定着诗歌技巧如形式、概念、修辞及语用等的主观的或心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西方诗歌与汉语诗歌成熟的格律诗体,普遍存在半逗律"行间音顿节奏"与轻重律或长短律"行内音步节奏"相套叠的节奏形式.汉语诗歌的节奏也是半逗律行间节奏与行内一拍子轻重节奏相套叠的形式.利用对称五范式改进林庚的半逗律诗体,并引进平仄,是探索新诗格律化运动的坦途.  相似文献   

8.
1959年《文学评论》组织的关于新诗格律问题的讨论,主要就继承中国古典诗歌格律,节奏与平仄、押韵之间的关系,“自由格律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而讨论中对“节奏”与“格律”概念以及对格律诗、自由诗的认识,则启发我们重思当代新诗创作中的韵律问题。如果从新的理论体系出发,对节奏、韵律和格律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这次讨论中的理论成果和局限。同时,这种重探和对话,也有助于我们形成对新诗韵律不一样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现代自由诗的内在情绪节奏,必须通过外在的语言节奏才能表达,因为对于诗来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现代自由诗语言节奏弃而不用现成的韵律,而是让诗行本身变成韵律的组成部分,诗行的长短变化形成一定的节奏。现代自由诗在百年创作中形成了诵读式、抒唱式和散文式三种类型,代表诗人分别是戴望舒、郭沫若、艾青。在实践基础上,概括现代自由诗格律的两个问题:基本原则是诗行排列的"对等"原则,具体方式表现在诗行群组合、诗行组合、诗韵安排、诗行建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是社会的政治革命和文学的文体革命大爆发的时代 ,出现了世界性的诗体解放 ,自由诗革命及自由诗在英、法、德、中等国涌现。英语诗歌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和汉语诗歌的新诗革命是东西方最大的自由诗革命 ,产生了英语诗歌的“自由诗”和汉语诗歌的“自由诗” ,两者的文体特征却有巨大的差异。在“自由诗”的概念上 ,中西方有质的区别 :西方的自由诗是有“诗体”的诗 ,至少建立起了“准定型诗体” ,诗的表面韵律仍然受到重视。中国的自由诗极端地打破了“无韵则非诗”的原则 ,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诗体”。应该改变百年来西方自由诗在中国的称谓 ,将freeverse译为自由体诗 ,还应该把中国的自由诗改称为“自由体诗”。这样才有利于新诗的诗体建设 ,特别是对当前诗坛进行的“诗体重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节奏就是语音的徐疾、高低、长短、轻重及音色的异同等对立因素,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交替、往复回环的周期性组合方式。由于汉语节奏周期的长短不一,组合的对立因素又不相同,就形成了汉语节奏的不同类型:声韵律、平仄律、扬抑律、音顿律、长短律、快慢律、重轻律等。为寻求语音美的汉语修辞方式必需具备汉语所特有的节奏形式,汉语节奏的主旋律是语音修辞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到母语和方音的影响 ,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发音时常出现一些错误 ,本文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 ,指出其存在的错误并提出相应的改正方法。  相似文献   

13.
南丰傩舞以其古朴、粗犷、豪放和文化内涵丰富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江西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萍乡湘东傩面具名列其中。文章从南丰傩舞的舞蹈形态、音乐形态、道具、服饰对南丰傩舞的艺术形态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南丰傩舞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当代傩舞创作提供理论依据,并实现傩舞从舞蹈原生态——课堂教学——舞台表演的艺术转换。  相似文献   

14.
王勃赋刍议     
王勃的赋上承齐梁,下启盛唐;有许多突出之处,带有明显的“唐人精神”,可谓开风气之先。内容方面.王勃赋表现出强烈的仕进心理、深重的时命之叹以及达观自适的超越情怀;形式上,王勃赋仍然沿用了骚体赋和骈赋的一些句式,但已经有所超越,具有了初唐诗中歌行体的特色;在声律对偶方面,王勃的赋比前人表现得更为自觉和着力,这为唐代律赋的盛行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与心灵感应产物的体现。在绝大部分诗作中,诗人通过对其本人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整体把握,通过对诗歌意象、形式、韵律的独到描绘和精心构建,把浸润着诗人理想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营造出无与伦比的优美意境,创下了新诗抒情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文艺本质的论争中,"审美意识形态"说和"可以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说的对诘很有代表性。前者对"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及两者关系的论述尚欠完备。后者则质疑前者以审美消解意识形态,但其本身游移松动的表述也难免有淡化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之嫌。提出"审美性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但什么是审美性和怎样认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仍需深究。应该注意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功能内涵和产生原因的论述,并且进而从人本生态观认识意识形态和审美各自的生态本性及其本源性的相互关系。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艺不仅因对政治、道德、宗教和哲学等思想意识的反映和表达而获得意识形态性,更为重要的是,文艺审美作为人类重要的生态调节方式,其涵盖并超越真善的审美价值乃是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内在根据。审美的生命和生态的价值比政治性和阶级性等传统观念更为本真和永恒。  相似文献   

17.
畅达、迅疾是鲍照乐府诗的节奏特点。本文从结构、句式、诗体建设三方面讨论了鲍照诗歌节奏的成因,认为鲍照畅达、迅疾的诗歌节奏是其在这三个方面积极创新的结果。并指出了这种创新活动所发生的文学背景。  相似文献   

18.
节奏是影视片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人们对节奏的理解不很统一。有相当一部分影视理论都把节奏理解为是镜头的切换产生的,也就是组接镜头时产生的镜头外部交换而形成的运动形态。而持不同意见的人则认为影视节奏产生于镜头内部主体的运动形态,与镜头外部结构无关,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准确,电视节目应该是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还可以让学生的人格在学习中得以完善。文章还提出了实现美育渗透的途径,即从英语的韵律美、形式美、意义美和文化美四个方面挖掘英语的内在美,此外还要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语言。  相似文献   

20.
诗可译,但古汉诗英译,必须处理好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诗的内容和意境的领会与再现;诗的形式、韵律、节奏的传达,行为主体的确定及时态的选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