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是万物之母。老子说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易》曰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太极”也就是“一”。故“一”为万物之母。老子还说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人)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首领)。”所以 ,“一”是非常伟大的。文人墨客在诗词中非常重视“一”的运用 ,而且用得非常巧妙 ,有雅有俗 ,有的雅俗并举。以下试举数例 :大家对纪晓岚的大作《咏雪》诗已非常熟悉了 ,但在这里不防再提一提 ,因为诗写得太好了。诗曰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  相似文献   

2.
一、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性实体我们先看以下老子的几段关于“道”的说明: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4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第3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 这四段话分别说出了道的客观实在性、本原性以及道演化落实为万物的过程。道靠自  相似文献   

3.
论道一二三     
什么是道?道为什么能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把道、一、二、三、万物并列在一起用一个“生”字联系起来,给出一个道生万物的命题,揭示了一条宇宙生成法则,从而赋予了一、二、三既神圣又神秘的哲学使命,准确地把握一、二、三的内涵及外延,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老子宇宙观是进化论观,集中体现在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很清楚,老子认为从道至万物要经历四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的企业家,必须研究中国的经营之“道“   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企业家就是一定社会群体的“首脑“.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企业家就是“一“,生之于“道“(经营思想);又生成“二“(主要助手和追随着);又生成“三“(三人为众,就是大家、群体),然后生“万物“,万物就是生生不息的事业.……  相似文献   

6.
杨智慧 《学语文》2002,(2):11-11
地坛有着四百多年的斑驳历史,它洗尽了往昔的铅华,“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在那里静候着作者的赴约,这种人与自然的约会,的确是一种缘份。中国有句古谚:“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这虽然有些宿命的意味,但也表明着自古以来人与自然意识上的融合。关于生命的深沉思考,应该是古今哲人成就大器的起点。老子曾这样描述道生万物的情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成了生命之源,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宇宙的本原,是“天人合  相似文献   

7.
《老子》"道生一"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店楚简《老子》、《太一生水》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道家文献,是老子的元典思想。“道”是老子及道家重要的思想。“道”即“太一”和后来出现的“一”。“太一生水”是道家早期的宇宙生存学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源头。“道生一”中的“一”就是“太一生水”中的“水”。  相似文献   

8.
我的名字叫莫一凡,它的含义很深,而我最喜欢其中那个“一”字。“一”是再简单不过的字了,没有一个字比它更让人一目了然。它坦坦荡荡,完全暴露自己,没有任何修饰,也不作任何掩盖。但是,它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所有自然数的开始,“一”也表示“一样”,又表示“满”,还表示“统一”。与其他汉字一起组成含义丰富的词语,比如“专一”、“一旦”等,变化多端。“一”里有很深的哲学道理。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由“道”派生出一,然后,由一再生出世界万物。实际上,所有的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认…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中的“道”玄奥难懂,历来是学界头痛的难题。本文作者另起炉灶,从主体性角度,即将“道”作为人的主体,按《道德经》注我进行重新解读,使对“道”的理解有助于指导人的行动。作者的解读是:第一,“道”是主观能动性,是软知识;第二,“道”生万物即“道”激活万物;第三,对“道”的认知是非理性的;第四,“道”的运行方式是不离开万物又不拘泥于万物;第五,“道”的生命力非常旺盛;第六,“道法自然”的“自然”是高层次的“自然”。  相似文献   

10.
“一分为三”是中国哲学界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之所以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2 0 0 0多年前,人们就对此话题有过议论。老子曾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认为,生生不息,变化不已,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易传·系辞下传》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日往则月来,月入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指中庸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前人以此作为老子抑或是道家对于世间万物生成论的一种解释。然而对于这两句的具体指意,却是众说纷纭。昔人有言,中国文化的正统是儒家,然而中国人的思想的根基更多地却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此处,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略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正>古人谈"道",含义有三:一为路,所谓道路就是其意;二为行业规则,所谓白道黑道,道亦有道谓此意也;三为规律、本源,万物之宗,老子《道德经》中所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谓此意也。当然,佛教中对"道"也多次提到并阐述,一曰平常心,二曰正行,都出自《六祖谈经》,大体意思是明心净性,向善无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境不同,意思也不同。今天我们谈的教师之道,意义综合,内涵复杂,但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的“和为贵”,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董仲舒的“道必归于和”,张载的“仇必和而解”,程颢的“与物同体”,朱熹的“中,性之德。和,情之德”,王夫之的“合二而一”等思想都传承了中国哲学的精华。这些观点的积淀,为“结合”上升为哲学范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道”“气”“形”共同构成《庄子》中万物生化的逻辑结构,其中“道”是生成万物的本根和本原,“道”既是万物生化的起点,也是万物复归的终点。《庄子》之“道”既是“造物者”,也是“造化者”。“气”是万物互相转化之必要条件,《庄子》提出“通天下之一气”,肯定“气”在万物生成以及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气”之聚合解释万物的生成,以“气”之消散解释万物的灭亡。“形”是万物生化最基本的呈现形式,基于构成万物之“气”的同质性,《庄子》提出万物皆可以不同的形式互相转化,肯定一物有转化为他物的可能。《庄子》揭示出万物由道而生、由气而化、由形而显即“道生—气化—形显”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5.
1~10的魅力     
从1到10,从一滴水到浩瀚无边的大海,世界就是这样构成的。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古这10个数字代表的意义就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16.
论道一二三     
什么是道?道为什么能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把道、一、二、三、万物并列在一起用一个"生"字联系起来,给出一个道生万物的命题,揭示了一条宇宙生成法则,从而赋予了一、二、三既神圣又神秘的哲学使命,准确地把握一、二、三的内涵及外延,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化中,“一”是一个神秘的数字。许慎《说解字》把“一”列为汉字之始,并以创世神话观念解释道:“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可见,“一”并非仅仅只是数字之始,它还蕴含整体的、未分化的意味。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即把“一”做为整体的哲学范畴。广义上说,中国化即是注重整体的、直觉的,注重取象类比、注重和谐的“一”的化。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以道和“一”互为注脚。  相似文献   

18.
认识老子“道”的思想,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道是宇宙终极本体。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万物皆由道所生;二是道之“无”与“有“。道既无始无终,也无边无际。就道的无形质、无限性而言是无,就道的实存性并含有万有而言,是有。无与有的统一密切联系于老子的体用观。三是道与自然。”自然“与”无为“历来被视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与关键,道本身就是自然,而自然则是道及一切宇宙万物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9.
<老子>书中,道是宇宙的根源,道通过其转化流行生成万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成为当时宇宙问题的最完善的论述.而这一宇宙论思想体现了对<周易>思想的吸收.  相似文献   

20.
《庄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哲学含义。本文作者就科学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波普尔与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学说进行比较。波普尔是科学哲学流派中批判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三个世界”观点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哲学人生有重大意义。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是他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代表学说。本文将东西方两个有代表性的哲学进行比较,探求其中深刻的哲学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